楠木軒

深化改革消除“流動中梗阻”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財經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樊綱:

深化改革消除“流動中梗阻”

“十四五”期間,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動盪的風險較大,我國國內經濟處在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做好宏觀經濟管理,保持各方面合理健康的比例關係,是保證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任務。

當前,疫情還在全球蔓延,國際經濟活動嚴重萎縮,個別國家對我國經濟進行惡意打壓,由此可能使得我國“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同時,疫情導致國際上形成了“分散供應鏈”的需求,由此帶來的國際產業鏈的調整也會對我國產生一定衝擊。

面對這些挑戰,一方面,我國要高舉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大旗,修復被破壞的國際貿易體系,進一步開放市場,降低關税,既擴大出口,也增加進口,進一步縮小貿易順差;同時要利用我國經濟“一枝獨秀”和經營環境不斷改善的有利形勢,進一步吸引外資,結成更為廣泛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要用好金融貨幣政策和外匯儲備,保持國際收支的平衡和匯率的基本穩定,防止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在進一步推進資本與金融賬户開放的同時防範國際金融動盪風險。

對於大國經濟來説,擴大國內需求至關重要。我國將在“十三五”期間消除貧困、擴大就業,實現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14億人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一萬美元的水平,為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打下了堅實基礎。“十四五”期間,我們要進一步進行體制改革,消除各種“梗阻”,讓資金流、物資流、信息流順暢循環;消費拉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形成良性互動,把滿足需求的各方面供給能力充分調動起來。同時,要提升低收入羣體的就業與收入水平,他們的需求是國內市場穩定擴大的基礎。要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推進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減少居民的後顧之憂,擴大當前消費。

同時,要完善互聯網金融管理體系,從而更好地發揮互聯網在擴大消費信貸方面的作用。繼續鼓勵電商平台的有序發展,降低各個環節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既擴大消費,又抑制通脹。要繼續發揮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基建”在保持內需平穩增長上的支撐作用;用好較大規模的國民儲蓄,為未來的長期發展打好基礎。城市化進程是擴大國內市場的重要環節,要在“十四五”期間使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都市羣的建設初具規模,並在國內外兩個大循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40年,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成功防止了經濟上大的波動,沒有出現經濟危機或嚴重的經濟失衡。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説,防止經濟波動首先要防止經濟過熱、防止出現泡沫、防止過度投機、防止槓桿率過高。在“十四五”期間,為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我們要密切關注各個市場、各個產業以及宏觀整體的各種比例關係,防止出現嚴重的比例失調。政府、企業、居民三大部門的債務率要保持在合理區間。激發增長潛力,要以不出現經濟過熱,各種主要經濟比例關係保持均衡為前提和約束條件。資本市場要進一步改革完善監管制度,防止過度投機。住房市場要儘快完善有利於實現“房住不炒”的長效機制。在此前提下逐步取消各種行政限制手段,以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及時調整,既防過熱也防過冷,保持總供求的動態平衡。

由農牧業、製造業和除金融服務業之外的各類生產與生活服務業所構成的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實力的核心部分。製造業的發展是大國經濟的必由之路。在各國都認識到製造業的重要性,採取措施鼓勵“製造業迴歸”的當下,我們更要採取正確和必要的政策支持和鼓勵製造業發展,特別是那些我們還存在大量短板的中高端製造業。同時要看到,產業結構的調整並不意味着要“驅趕”、排斥市場上仍有需求、能夠創造就業的各類製造業的發展。要使我們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進一步“下沉”、落地,更有針對性地促進實業的發展,確保在“十四五”期間製造業的比重基本穩定、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有所提高。

  (光明日報記者 温源整理)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01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