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中虧錢,最大的風險源就是自己,不是自己的貪婪,而是各種心理陷阱:激勵刺激、損失厭惡、從眾效應、認知失調……面對這些內化於本能的心理機制,“耐心”、“定力”、“知足”等詞彙是很蒼白的。聰明的投資者,絕不會正面硬槓,而是儘量繞開這些陷阱;有效的交易系統,還會變阻力為助力,藉助各種心理機制進行自我強化。比如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強調尋找優質企業,低點買入、長期持有。尋找優質企業,要求投資者投入大量精力做前期工作。正是因為前期付出太多精力,為避免認知失調,一旦選定後,會更容易堅定地持有。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獲取新身份過程中作出的重大犧牲,會極大地提高他們對新身份的忠誠度,如德國軍官因為“血誓”對希特勒更加忠心,黑手黨成員因為“投名狀”對組織更加忠誠。前期付出的代價越大,忠誠度越高,否則首先就是對自己的背叛,會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價值投資理念借力打力,前期強調費力挑選好股票,後期會更容易擺脱各種誘惑,對自己挑選的企業忠誠。
再比如,為何強調低價買入呢?低價買入更容易形成賬面盈利,能有效規避虧錢產生的“損失厭惡心理”及其可能引發的一系列不理性行為。在牛市初期,強調要早上車,也是這個道理,越早上車,利潤墊越厚,才能越淡定。此外,價值投資強調只在能力邊界內活動。巴菲特説,“查理(查理·芒格)和我喜歡像口香糖這樣穩定的企業,努力把生活中更多不可預料的事情留給其他人”;芒格也説,“我們(芒格和巴菲特)跨不過七英尺高的欄,我們尋找的是那些一英尺高的、對面有豐厚回報的欄。所以我們成功的訣竅是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而不是去解決難題。”只把握自己能把握的,既有助於強化信心,也主動繞開了不確定性,規避因不確定性產生的一系列壓力及其可能引發的不理性行為。
牛市初期,觀望大概是所有錯誤中代價最大的一個。很多投資者,在牛市初期不敢投資,看到身邊人賺了錢才慢慢買入,越是謹慎的投資者越是如此。結果就是,他們總是在牛市的後半段大舉加倉,把成本做得很高,然後在牛市接近尾聲時走向另一個極端,變得無比激進,不惜貸款炒股,甚至賣房炒股。結果,整個牛市裏,輕倉介入,只賺到零花錢,卻滿倉迎接熊市,被熊市的第一個跌停燜在裏面,跌幅20%時被套住了,跌幅30%時,割肉離場,然後發誓這輩子再也不碰股票。等下一個牛市來臨時,他們忍不住又來了,但謹慎依舊,還是在牛市的後半程進來,重複過去的故事,再次割肉離場,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正確的做法是反其道行之。最好在熊市中堅持定投。如果三年前定投指數,現在的賬面盈利至少在30%~40%了。如果不是,應該在牛市初期快速建倉,把倉位抬高。之後,守住倉位,不因短期的調整離場;待牛市進入後半場,再逐步降低倉位。重倉參與牛市,輕倉迎接熊市,如此週而復始,自然對股市由恨生愛。當然,沒有人能夠預判股市走勢,也沒人説得清何為前半場,何為後半程,何為牛熊轉換的臨界點。但只要保持定力,低點介入、高點離場,大方向上的倉位佈局,還是可以做到的。
那現在究竟算不算牛市?無論是不是牛市,都不影響你當下的投資:如果還在熊市,正好建倉;如果是牛市初顯,更要加快建倉。無論如何都要建倉,不是嗎?
茅台成為酒王的故事
定投+複利=財富自由
錯過了中芯國際,沒關係,還有螞蟻
科創板開板一週年之際,又一波科創板基金來襲,作為投資者如何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