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雖有波動,長期不必悲觀 | 新京報專欄

近日,A股市場持續走低,一個月來,累計跌幅超過10%。《證券時報》、《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報》先後發聲,為市場加油鼓氣,許多上市公司發佈大手筆回購及股東增持計劃,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開始斥巨資“自購”,以提振市場信心。政策面利好滿溢,一場市場信心“保衞戰”打響。

其實,市場走弱矯正的是投資者未能矜持帶來的風險錯配。錯配和扭曲操作得到修復,市場自然氣定神閒。

A股雖有波動,長期不必悲觀 | 新京報專欄

2022年1月25日,上海,街頭大屏顯示A股今日股市走勢行情,上證指數、深圳成指指數跌幅2%以上。圖/IC photo

源自中美經濟和貨幣週期的錯配

1月27日,滬深股市大幅走低。圖/廣東經視截圖

短期有波動,長期不悲觀

顯然,當前新經濟增長引擎正在聚能蓄勢,這是帶給資本市場最厚重的禮物,也是權益市場成為居民財富配置主市場的實力擔當。因此,國內A股市場短期有波動,長期不悲觀。

要看到,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厚度正在增強。之前人們比較熟悉資本市場的一級市場、一級半市場和二級市場,近年來在資金端也專業分化出了一級市場、一級半市場和二級市場。資金端市場的專業細化,意味着市場分工的專業化、精細化。市場風險管理從資產端和資金端兩側都實現了專業打理、分級配置,市場的風險可承載力和風險管理能力比過去獲得了極大提升。

而當務之急就是靜待市場花開,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環節,加速市場風險出清和市場風險定價重估。

具體而言,首先是完善股市的透明性擔保體系,如信息披露制度、IPO制度和退市機制等。今後我國資本市場將迎來全面註冊制,這將為更多經濟新引擎部門打開門庭,促使更多高成長企業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持。IPO註冊制使投資專業門檻抬高,加速資本市場在資金端與資產端的深化。也正因如此,就需要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對上市公司實現保密為例外、公開為原則的信息披露規則,實現應披盡披。

當然,市場不是資金堆積起來的,如同現在儘管資金面和政策面沒問題,但由於市場處於估值重構期,不確定性風險籠罩下,市場信用緊縮問題很突出,資金規模再大,沒人用其實都是浪費。

A股雖有波動,長期不必悲觀 | 新京報專欄

2021年11月15日,北京金融街,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鳴鐘開市。圖/IC photo

這就要求監管部門要完善資本市場的退市機制,為市場營造一個吐舊納新的場景。畢竟,新舊經濟引擎轉型時期,許多傳統經濟增長部門的上市公司將不再適合上市要求,如目前市場4000多家上市公司,真正交投活躍的並不多,交投不活躍的上市公司很多集中在傳統經濟增長部門,因此完善退市制度,就不僅是連續虧損退市、嚴重違法退市等,對股價低於股票面額、長期交投不活躍的上市公司,也應啓動勸退機制。

通過構建開放准入的IPO制度,以及完善退市制度、實現與註冊制相匹配的高質量信息披露制度等,完善國內資本市場的新陳代謝功能,從制度上促進資本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

其次,完善股市的防護型保障體系,如完善集體訴訟制度、辯方舉證制度以及爭議和解制度等。

註冊制下,市場治理不再是監管部門一條腿走路,而需要監管他律與市場自律自治相互助推、相互促進。集體訴訟制度,將為市場安裝牙齒,讓違法違規者擔負起沉重的代價;辯方舉證制度,通過舉證責任倒掛,抬高違法成本,淨化市場環境,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爭議和解制度,避免訴訟資源浪費。

最後,豐富金融衍生產品為市場提供更多風險管理工具。在條件很熟時推廣個股期權、信用違約互換(CDS)等風險管理工具,降低市場風險烈度,推動風險交易市場建設工作,使投資者將自身不可控的風險轉移給專業的風險管理機構,提高整個市場的風險管理和風險可承載能力,以優化市場的資源配置。

總之,當前股市的走弱並非是市場缺乏投資價值,而是市場正在通過內生的優勝劣汰、風險重估等,打掃門庭方能煥發新生。對於投資者來説,搭好風險安全墊,不冒進到自己認知範圍之外的投資領域,不讓市場情緒左右自身判斷,才算真正成熟。

特約撰稿人 劉曉忠 (財經專欄作家 資深金融從業人士)

編輯 李瀟瀟

校對 陳荻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6 字。

轉載請註明: A股雖有波動,長期不必悲觀 | 新京報專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