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龍 | 立方大家談專欄作者
本週A股市場出現大幅反彈,如我所預期,消費和新能源聯袂上漲,開啓跨年度行情。本週市場信心為之一振,特別是前期調整較多的一些消費白馬股、白酒、醫藥食品料均大幅上漲。特別是白酒板塊的大漲帶動了整個市場的人氣,市場對於消費股的投資熱情掀起一股小高潮。在9月份我建議大家遠離週期股並逢低佈局消費白馬股、擁抱新能源龍頭股,現在策略已經奏效。春節前是傳統的消費旺季,消費股可以説是股價上漲的催化劑,加上前期調整已經比較充分。在8月份,消費白馬股跌到了低谷,我管理的前海開源優質龍頭基金在建倉期逢低佈局了調整到位的消費白馬股以及新能源龍頭股,來分享中長期的成長。大家通過開源優質龍頭基金三季報前十大重倉股也可以看出,我重點佈局被錯殺的消費白馬股和新能源龍頭股。從長期來看,消費和新能源依然是值得重點關注的兩大方向,甚至是2022年市場的兩大投資主線。
我國經濟在轉型的過程中,傳統行業的市場份額不斷的萎縮甚至可能會出現產能過剩,出現優勝劣汰的情況。許多行業的未來的發展從原來的增量變成存量競爭,導致很多傳統行業份額向行業龍頭集中,非龍頭的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這其實是我們常説的頭部效應。在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之下,特別是在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的時候,優質龍頭股的投資價值進一步提升。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大企業和小企業都能夠生存,都有發展的空間,而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時候,只有龍頭企業才有發展的機會,龍頭企業的投資價值更加凸顯,這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是一個普遍的規律。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在發展的初期往往是野蠻生長,然後進入到自由競爭階段,最後過渡到寡頭壟斷階段。我國現在很多行業已經走過了自由競爭階段,不少小企業被淘汰,將來會逐步的走向寡頭壟斷階段,每個行業的前三名可能會佔據50%以上的收入和利潤。而我們做投資要抓住長期的機會,抓住經濟轉型的機會。我看好優質龍頭股就是基於這個大的邏輯,實際上成熟的行業基本上都是有兩家到三家企業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而其他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我國經濟也逐步的從快速發展期進入到高質量中速發展期,這時候各個行業也都面臨着向行業龍頭集中的趨勢,優質龍頭股的投資價值是值得關注的。並且,未來隨着各行各業逐步過渡到寡頭壟斷階段,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實體經濟,資金都會偏向於行業龍頭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的投資價值將更加突出。這也是過去幾年大家比較熟的一個概念,叫核心資產。今年以來很多核心資產的股票出現殺估值、股價大跌的情況,導致核心資產的概念遭到質疑。我認為股價的波動並不影響核心資產的基本面,更不影響這些核心資產的投資價值,反而是產生了投資的機會。
新能源是今年全年的主題,同時我認為也是明年市場的投資主線。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是既定國策,也是實現雙碳目標,即2030年碳達峯、2060年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我管理的前海開源清潔能源基金重點佈局光伏、新能源汽車、風電和新能源四大賽道龍頭股,今年受到這四大板塊輪番上漲的推動,出現了比較好的淨值表現。在倉位管理上,在市場出現泡沫的時候進行減倉,在優質股票下跌的時候進行加倉,力爭為持有人創造低迴撤、穩增長的淨值表現。前段時間由於光伏組件價格下調,很多光伏龍頭股出現了大幅殺跌,甚至有人質疑光伏的投資價值。事實上光伏現在還處於發展的初期,從光伏發電的佔比來看,現在還不到總髮電量的8%。而根據前段時間中央出台的實現碳中和的意見,到2060年光伏、風電等非化石能源的發電佔比要達到80%,這就意味着市場份額有十倍的擴張,加上正常的總量的擴張,發展空間依然巨大。因此,光伏出現大幅回調其實又是一個投資的機會。目前來看,新能源中增長確定性比較強的兩大板塊是光伏和新能源汽車,在這方面我一直是堅定的看好。
做價值投資知易行難,它不僅要求我們對經濟轉型、產業發展要有深刻的理解,還要抓住大的方向,抓大放小,而不是過多關注一些細枝末節的技術。其實不必要成為行業的專家也能做好投資,巴菲特説:“投資不是一個高智商就能戰勝低智商的遊戲”。他甚至開玩笑説:“如果你的智商有160,賣掉30吧,因為用不了那麼多”,當然這是幽默的説法,意思是投資我們要把握大方向,而不是把技術研究的很細。芒格也主張跨學科進行學習提高,但是不需要成為各個學科的專家,只需要學到學科最精華的部分即可,這樣才能夠抓住投資的本質。而價值投資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心態,例如在今年春節前市場亢奮的時候,是否能夠剋制住貪慾,在基金銷量一天上百億的時候,願不願意及時的獲利了結、降低倉位,在今年4月份、8月份兩次市場跌到低谷,很多基金髮行失敗的時候,能不能克服人性的恐懼,逢低佈局一些被錯殺的優質龍頭股,這些決定了投資的成敗。有時候心態比專業知識更加重要,很多人對於專業知識可能並不欠缺,對於哪些是好公司瞭如指掌,卻仍然做不好投資收益,就是因為沒有良好的心態,不願意逢低佈局,更不願意去戰勝人性的貪婪和恐懼的弱點。
責編:楊志瑩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