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確實是走在了全球前列,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今日在國新辦的發佈會上表示。
據國家統計局今日發佈的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多個指標轉正。其中,GDP、消費、投資、進出口、居民收入等五大指標轉正。
據國家統計局,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
具體來看,三季度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增長0.9%,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436530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上半年為下降3.1%;前三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231151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義增長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0.6%,年內首次轉正,上半年為下降1.3%。
對於未來中國經濟走勢,業內人士認為,四季度中國經濟基本回歸疫情前的運轉常態。“整體看,四季度預計GDP同比增速有望修復到5%-6%的空間,全年實現同比增長2%左右。”有分析人士表示。
隨着經濟好轉,宏觀政策是否會轉向?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四季度政策力度將保持平穩。“經濟政策力度預計不必加碼,但是也難見急遽收縮。”
焦點1:如何看四季度中國經濟走勢?
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4.9%,增速繼二季度轉正之後進一步回升1.7個百分點。四季度中國經濟能否延續三季度恢復態勢?
對此,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 在三季度穩步復甦的基礎上,四季度中國經濟有望在消費、企業經營等層面獲得動能,中國經濟基本回歸疫情前的運轉常態,並在增速上略高於長期中樞水平。由此至四季度末,國民經濟循環料將完成從“修復”到“康復”的階段轉變。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佈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324億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增長0.9%,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對此,程實認為,展望四季度,消費反彈邊際加強。“一方面,在經歷‘十一黃金週’的防疫大考之後,未來更多的消費場景以及線下服務消費需求有望被加速激活,並迎來對此前防疫限制時期的消費補償。另一方面,得益於城鎮新增就業月度增量以及央行調查居民當期收入指數的持續回升,居民消費能力有望穩步修復。兩者交疊之下,四季度消費動能有望進一步提振。”
程實還表示,企業經營也有望進一步活躍。從金融數據來看,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在總量超預期的同時,流向企業的短期新增貸款走弱而長期新增貸款走強,預示實體經濟企業的經營、投資等活動有望進一步回暖。此外,從物價數據來看,雖然9月CPI同比增速重回“1時代”,但是核心CPI的環比增幅延續抬升趨勢,這表明在剔除豬價、油價回落的影響後,當前中國經濟的終端需求繼續邊際走強,預計將進一步拉動企業經營的活躍度。
中泰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楊暢也認為,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有望延續修復的態勢。一方面,OECD主要經濟體不斷修復,對於中國出口的拉動作用進一步顯現;另一方面,國內防疫進入常態化,經濟修復到潛在增長水平的態勢比較明顯。
不過,楊暢同時還指出,雖然未來經濟仍將進一步修復,但修復過程中仍存壓力。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生產好於需求,外需好於內需的情況仍然存在。此外,從海外來看,由於復工復產,導致疫情也在反覆,防控限制措施也會導致經濟復甦不穩定,增加了企業和家庭的不確定性;從國內來看,房地產政策的變動對於房地產開發投資形成擾動,基建投資面臨四季度冬季休工的壓力。
“整體看,四季度預計GDP同比增速有望修復到5%-6%的空間,全年實現同比增長2%左右。”楊暢表示。
另據貨幣基金組織10月發佈的最新預測顯示,今年全球GDP將收縮4.4%,而預測中國GDP將增長1.9%,增速較上次預測提高了0.9個百分點,為年內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焦點2:宏觀經濟政策是否轉向?
在經濟基本面向好的趨勢下,宏觀經濟政策是否會轉向備受關注。如何看待下一步中國宏觀政策走向?
程實認為,政策力度將保持平穩。“雖然四季度經濟政策力度預計不必加碼,但是也難見急遽收縮。無論是基於全年近20萬億的預期信貸投放規模,還是基於剩餘的政府債融資額度,四季度的財政貨幣政策料將保有相對充裕的空間,總體上仍將對經濟復甦發揮支持性作用,不會成為拖累項。”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也持有類似的看法。在温彬看來,下階段,應繼續保持宏觀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鞏固持續復甦向好的基礎,進一步加大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政策支持力度。其中,財政政策要繼續實施好減税降費等政策降低企業負擔,隨着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完畢,要進一步加快資金落地使用。貨幣政策要繼續發揮結構性政策作用,降準、降息概率降低,但要通過多種政策組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製造業、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促進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下降。
不過,楊暢則認為,經濟形勢好轉,總量政策就會退一退。“關鍵在於前期的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的落地後果,預計未來政策會相機抉擇,微調為主。”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