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當今時代,國際競爭最根本的是效率競爭,生產效率特別是全要素生產率對國際競爭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十四五”時期,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將對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繼續改變傳統生產要素和新生產要素的關係。勞動力、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的地位相對下降,而技術、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的地位提升。推進技術和數據市場化改革,培育數據要素市場,不僅是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中的一個重點,更對推動國家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佔領科技制高點、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有着關鍵作用。
另一方面,國內支撐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將發生變化。人口老齡化加快,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勞動力供需市場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而隨着我國越來越接近國際技術前沿,可模仿學習的空間縮小,加之個別國家的技術打壓和市場封鎖,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難度還會繼續增加。
不過,隨着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國內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對國際生產要素特別是高端要素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
我們擁有形成“引力場”的底氣。14億人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顯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40萬億元,GDP突破100萬億元,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
我們存在打造“引力場”的條件。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製造業在世界上的份額位居第一,是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國。
我們具備提供“引力場”的能力。我國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研發投入總量已達世界第二,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專利申請國,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加快發展。
在國內外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我國要提升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吸引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就必須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擴大外資企業的市場準入,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形成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在此基礎上,我們要着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給吸引來的要素資源以更多收益和回報,使我國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成為能夠集聚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
此外,還要讓“引力場”源源不斷釋放“引力波”,這就需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健全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讓市場機制更好地引導和激勵投資活動。同時,要繼續做大做強國內市場,重視提升生產效率,改善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以建立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更好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打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