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伊始,新晉“基金一姐”的明星基金經理葛蘭陷入輿論漩渦。
2021年,“醫藥女神”吸引大量個人投資者慕名而來,葛蘭的代表產品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A/C份額合併計算)規模驟增超540億元。隨着近期葛蘭操盤基金的淨值持續回調,各方爭議也接踵而至。集中投資醫藥行業的主題基金規模過大是否造成業績下滑?基金公司是否應該平衡好規模與業績的天平,有效控制基金規模,保護持有人利益?
資金“喂胖”巨無霸
2月15日,以藥明康德為代表的CXO板塊大幅反彈,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淨值明顯回升。然而,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14日,該基金淨值近一年下跌38.06%,跑輸業績比較基準13.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該基金規模一路攀升,截至2021年年末,規模已達775.05億元,一年“膨脹”超540億元。其中,個人投資者成為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的捧場主力。據2021年半年報,共有695.21萬户投資者持有該基金,其中個人投資者持有的份額比例高達99.39%。隨着大量個人投資者慕名而來,葛蘭一躍成為管理規模最大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最新管理規模已超1100億元。
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契約顯示,該基金股票投資佔基金資產的比例為60%-95%,其中投資於醫療健康相關行業股票的比例不低於非現金基金資產的80%。業內人士認為,行業主題基金的投資方向集中,規模上限通常較全市場投資基金更低。由於集中投資某一行業或主題概念標的,調倉靈活度受限,行業主題基金的波動幅度通常較大,不太適合“小白”投資者。
然而,在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規模驟增的過程中,中歐基金並未採取有效措施控制產品規模。2021年1月,中歐基金僅將該產品的代銷渠道大額申購限制金額由20萬元調整至10萬元。基金分析人士表示,由於該基金以個人投資者為主,單筆投資額通常較低,10萬元的限額並不能有效控制產品規模。該基金曾多次登上基金銷售平台的熱銷榜,該基金2021年規模增長速度也證明了這一點。
與之相比,2021年2月,易方達張坤、富國朱少醒等頂流基金經理旗下的多隻產品均曾主動限制大額申購,單日申購限額一般在1萬元到2000元。
規模“惹的禍”
2021年8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基金業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提到,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問題時有發生,這其中固然有投資者自身的因素,但也有行業自身發展觀和經營觀的問題,反映的是規模情結濃厚,重營銷輕持續服務。
業內人士認為,基金公司擴張管理規模謀求自身發展無可厚非,但放任行業主題基金規模急劇增長,將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中心負責人劉亦千表示,一是當基金變成“巨無霸”,意味着中小市值股票對其淨值的貢獻微乎其微;二是產品規模大意味着基金經理投資要更加分散,非常考驗基金經理的投資精力;三是影響基金經理投資策略,規模膨脹容易導致基金投資風格偏向於大盤股,能否與基金經理以往的投資風格和投資理念相匹配需要探討;四是調倉的靈活度降低,調倉速度慢,衝擊成本也較高。也有基金經理表示,“規模是業績的敵人。”每位基金經理都有自己的能力圈,當管理規模過大時,創造超額收益的難度也會加大,淨值波動率會較以往有所提升。
“基金公司應該認清規模與業績的關係,及時提示風險,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之所以放任其規模擴張,本質上是一個商業經營模式的問題。基金公司採用打造‘流量明星’的模式擴大管理規模,從經營上看是成功的,但長遠看並不合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投資者利益是發展之本
過去一年,多隻短期業績搶眼的行業主題基金規模增長超百億元。部分基金公司在規模擴張的誘惑下,以“造星”的方式營銷基金。
對此,劉亦千表示,雖然頂流基金經理對於自身管理規模有較大自主決策權,但基金公司需認清管理規模和投資者利益的關係,剋制規模擴張的衝動,更加審慎地考慮基金的規模與基金經理策略、管理精力的適應程度。“在行業快速發展的時候,最得意的一定是有較高品牌號召力的公司和經理,但基金公司需要把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合理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他表示。
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權益投資負責人也表示,在充分享受散户湧入帶來的規模擴張紅利時,公募基金不能忽視行業發展的“健康度”,尤其是在大量對投資理解甚少的“小白”客户湧入時,行業應當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貪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面對散户任性‘投基’,基金公司固然短期能增收增利,但歷史經驗證明,最終會落得‘一地雞毛’。對於應秉持持有人利益至上原則的資管行業而言,這顯然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他表示:“公募基金尤其是頭部基金公司應該做出表率,主動引導客户進行理性投資。”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