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制度正在發揮“淨化器”作用
今年機構改革中,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強化資本市場監管職責。圖為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外景。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註冊制改革的本質是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強化市場約束和法治約束,提高投融資的便利性。隨着2022年報披露季落下帷幕,一批上市公司將從A股市場退出。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A股確定退市公司數量已達30多家。
業內人士指出,退市制度是註冊制實施的重要配套制度安排。監管部門進一步健全退市機制、完善退市標準、簡化退市流程,有利於在全面註冊制下營造良好的A股市場生態,更好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為更多優質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舞台。
新陳代謝,退市效率提高
2020年底,為貫徹落實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會議決策部署的《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實施方案》,有關部門在原有制度基礎上制定形成了“交易類”“財務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等四類強制退市指標,並將其融入退市新規。如今,退市制度正在不斷髮揮市場“淨化器”作用。
上海證券交易所發佈的信息顯示,今年以來,滬市主板已有12家公司鎖定終止上市,還有17家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多元化退市制度彰顯威力,退市漸趨常態化,優勝劣汰機制更趨穩固。
深圳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2022年深市全年共有24家公司強制退市,退市家數接近過去3年總和。截至2023年4月30日,深市確定20家退市公司,數量與上年基本持平,常態化退市機制有序運行。
那麼,什麼樣的公司會從A股市場退出呢?
有的難以獲得投資者青睞。前不久,*ST西源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於人民幣1元,觸及終止上市條件。交易類退市的背後,是經營狀況的惡化。相關報告顯示,*ST西源主營業務缺失,經營停滯,淨資產為負,大額債務無力償還,主要資產、子公司股權被司法凍結,存在與持續經營相關的多項重大不確定性。
有的信息披露不符合規範。亞太(集團)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在為*ST未來出具的審計報告中坦言:“我們無法獲取煤炭貿易相關客户、供應商的上下游穿透資料,原始供貨方、終端使用方的出入場資料及物流資料,無法核實收入的真實性、準確性,無法核實煤炭貿易產生的應收賬款真實性、準確性和可收回性。由於審計範圍受到上述限制,我們未能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以獲取發表意見所需的充分、適當證據。”
有的主營業務收入低於上市要求。*ST深南在公告中披露,2021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的淨利潤孰低者為負值,且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後的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2022年,公司經審計的淨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這一情況,觸及了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關於終止上市的相關規定。
還有的上市公司年度報告連續多年存在虛假記載,同時實際控制人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這些觸發了“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相關規定。
“退市制度是資本市場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在全面註冊制背景下,及時實現優質企業的‘進’與問題企業的‘退’,有利於塑造健康向上的資本市場氛圍,更好地保護投資者權益。”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本報記者説。
服務實體,節約融資資源
經濟活動是一個動態循環過程,實現儲蓄與投資的良性循環是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1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和再融資金額合計5.2萬億元,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大量優質企業提供了高效的金融支持。
——退市制度更好發揮作用,能對市場形成正向引導。
在華泰證券研究所首席策略研究員王以看來,退市新規實施以來,A股逐步形成了多元化退市機制,起到了“淨化器”作用。在發行側,新規通過更嚴格的財務審核,成功打擊空殼公司躲避退市的惡意行為。同時將空殼公司從識別到退市的週期縮短至兩個會計年度,加速問題公司出清。在投資側,在“應退盡退”的明確預期下,市場炒作市值小、業績差公司的投機心態得到有效遏制,對於上市公司風險事件更加重視,投資理念更加成熟。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12月31日新一輪退市改革實施以來,退市節奏明顯加快,2021年共17家公司強制退市,2022年共42家公司強制退市,這兩年退市公司數佔過去30多年來全部退市公司總數的40%。”王以對本報記者説,問題公司的退出意味着更多資金將被投資於優質公司,非理性投資的回報率會進一步走低,這有利於引導全市場形成價值投資的理念。
——退市制度更好發揮作用,可以高效配置金融資源。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退市公司自身普遍存在經營狀況不佳、財務數據造假、持續經營能力存疑等問題。
趙錫軍認為,全面註冊製為更多優質企業打開了加速發展的大門。“帶病”企業及時從資本市場退出,會對全市場起到警示作用,讓已上市和未上市企業強化合法合規意識,打消“上市圈錢”“不勞而獲”的僥倖心理,從而淨化市場生態,提升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不僅如此,退市制度發揮“淨化器”作用,還將讓真正紮紮實實做業務的企業獲得良好的直接融資環境,進而帶動行業乃至上下游產業發展,實現資本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
“退市制度與發行制度、信披制度、交易制度等共同構成了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確保退市制度良好運行,就是要將寶貴的金融資源更好地配置到企業真正需要的地方,促進其創造更大價值。”趙錫軍説。
扶優限劣,監管力度不松
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也是長期而艱鉅的任務。證監會強調,要堅持扶優限劣的監管導向,對於主業突出、競爭能力強的頭部企業,進一步支持其做優做強,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對於片面追求多元發展的,嚴格監管其併購重組和融資行為;對於主業萎縮、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殭屍”企業,嚴格執行強制退市制度,堅決推動出清。
退市制度在執行上有哪些新看點和新趨勢?記者分別採訪了上交所和深交所。
據上交所相關負責人介紹,上交所認真制定並執行《滬市風險公司2022年年報審核工作方案》,按照監管“關口前移、抓早抓小”的原則,分階段、分重點推進風險公司監管工作。一方面,通過問詢、約談、現場檢查等監管手段,打擊規避退市行為;另一方面,依規儘速推進*ST紫晶、*ST澤達等公司重大違法退市工作,落實投資者保護措施。
“在全面註冊制改革落地的背景下,上交所將繼續堅守監管主責主業,暢通企業退市‘出口關’,不斷健全退市風險識別、退市風險預警、退市處置協作、退市決策實施、退市業務安全運行、退市監管廉政監督等主要退市機制,發揮監管合力,保證‘退得下、退得穩’。同時,建立退市制度的完善評估機制,定期總結評估退市指標的執行情況,持續完善退市指標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促進退市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該負責人説。
深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穩妥應對退市風險,深交所提前摸清退市風險底數,加強退市風險監測,緊盯重點公司重點事項,依規採取約談、發函問詢等多種措施,闡明監管態度,傳遞監管導向,督促公司“關鍵少數”和會計師勤勉履職、歸位盡責,紮實推進退市監管工作。
“今年1月初,深交所在總結前期退市監管工作經驗、充分評估退市新規實施效果的基礎上,發佈《關於加強退市風險公司2022年年度報告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圍繞營業收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認定、審計意見類型、異常財務處理等焦點問題,以信息披露為抓手,督促存在退市風險的公司持續做好風險提示、加強年報進展及審計進展披露,引導市場形成合理預期,提醒投資者審慎交易。同時,嚴格按照退市標準和程序作出退市決定,並提供聽證、複核等救濟程序。”該負責人説,接下來,深交所將繼續抓嚴抓實一線監管,維護市場正常秩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説,在全面註冊制下,已上市公司需要不斷加強公司治理,擬上市公司更要提升信息披露質量。被退市處理的企業也要及時反思,在退市板塊做好信息披露並尋求主營業務上的積極改變。同時,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也應各司其職,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承擔好對相關上市主體的把關和監督責任,使資本市場真正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
本報記者 王俊嶺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5月18日 第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