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醫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微醫集團及其實控人收到行政處罰,微醫收大額罰單。
因信披及交易違規收大額罰單
日前,證監會披露行政處罰決定書,微醫集團作為信息披露義務人,未依法及時披露在易聯眾(300096)擁有權益的股份變動情況,所披露的持股變動情況有誤導性陳述,且在限制轉讓期交易易聯眾。證監會對微醫集團合計處以3030萬元罰款,對微醫集團實控人廖傑遠合計處以8萬元罰款。
經查明,微醫集團於2018年10月9日至2019年3月28日期間,利用微醫投資、馮某等10個證券賬户(以下簡稱賬户組)交易易聯眾。當所持上市公司股份達到5%及10%時,微醫集團均未及時履行報告及公告義務。微醫集團還存在在相關公告中披露的持股數量和持股比例,與賬户組實際持股情況不一致的情形。
2018年11月19日至2019年3月28日期間,微醫集團利用賬户組累計買入6619.14萬股,累計買入金額5.8億元;累計賣出4443.55萬股,累計賣出金額4.05億元。
數據顯示,2018年10月9日,易聯眾開盤價6.41元,2019年3月28日,易聯眾收於12.42元,期間累計漲幅93.76%。
根據當事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與社會危害程度,證監會責令微醫集團改正,給予警告,對微醫集團合計處以3030萬元罰款,對廖傑遠合計處以8萬元罰款。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是微醫集團首次被罰。2021年11月9日,銀保監會公佈罰單,微醫旗下的微醫(北京)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存在按照“首月0元”、“首月3元”銷售保險產品情況,屬於“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准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的行為”,被罰10萬元,時任微醫經紀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周雪被警告並罰1萬元。
微醫旗下家福建省安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企查查顯示,該公司監管風險高達10條,其中8次抽查檢查發現問題,1次雙隨機抽查抽查發現問題。2017年5月16日,該公司還因生產不合格醫療器械違反《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相關規定,被處以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
3年虧超20億元
儘管微醫在7月初再次傳出獲得超10億元融資,但業內人士指出,新融資對微醫的提振作用有限,微醫如果遲遲不能實現自身造血,依靠融資獲取運營資金並不能支撐太久。
根據微醫2021年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微醫淨虧損分別為40.52億元、19.37億元和19.14億元;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為4.15億元、7.57億元、8.6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20.4億元。
除鉅額虧損,微醫的現金流情況也不甚樂觀。2018年至2020年,微醫經營活動現金流連續3年淨流出,3年內經營現金淨流出高達25億元。
招股書顯示,微醫的收入來源主要為醫療服務和健康維護服務。醫療服務主要包括諮詢、診斷和治療服務,健康維護服務主要是數字慢病管理服務和健康管理服務。
一位接近微醫的業內人士介紹稱,傳統的掛號業務主要是頭部互聯網企業的引流手段,以免費為主,後續的輕問診、諮詢等服務,儘管收費,但客單價都較低,掛號問診業務目前已成為互聯網醫療企業標配並不具備技術和行業門檻,而且隨着公立大三甲醫療這一塊業務飽和市場已經逐漸出現天花板,增量市場空間有限。
從近年趨勢看,健康維護服務逐漸成為微醫主要的營收來源。2018年,醫療服務收入1.18億元,佔比46.1%,健康維護服務收入1.37億元,佔比53.9%;2020年,健康維護服務收入增加至11.25億元,佔比61.4%;醫療服務收入7.07億元,佔比38.6%。
健康維護服務為會員制,收入來源於會員付費。但實際上,微醫的會員轉化率並不高。截至2020年,微醫的平台累計註冊用户約2.22億,平均月付費用户僅佔十分之一左右,約2540萬,累計慢性病用户僅為14.5萬。
旗下多家互聯網醫院遭註銷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5月,微醫在全國落地運營34家互聯網醫院,19家納入醫保定點。
但天眼查顯示,微醫子公司上海微醫互聯網旗下多家互聯網醫院進行了簡易註銷,包括聊城、煙台、岳陽、東營等地多家互聯網醫院。經梳理,上述簡易註銷多在2021年至2022年操作。
除此之外,上海微醫互聯網旗下還有湖南嶽陽、慶陽、鶴壁及黑河四地的互聯網醫院進行了註銷備案。以湖南嶽陽微醫互聯網醫院為例,天眼查顯示,該公司註銷原因為協議解散,清算組成立及備案日期均為2021年12月9日。
上述接近微醫的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醫院本身的初衷是沒有問題的,解決了一些服務的延展,尤其是公立醫院一些服務的延展。之所以在這裏面能夠做好的沒有幾家的原因,關鍵問題是沒想清楚有了這個牌照之後能做什麼。該人士認為,“(互聯網醫院)要麼賣服務、要麼賣藥。”
他認為,在互聯網醫院賣服務這一塊,微醫提供的服務類型比較單一,導致整體的客單價比較低。賣藥的話,需要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許可證,還涉及到處方流轉平台、藥品監管、信息審核、CA認證等,還有就是對處方的有效性、真實性要求,“搭建這一塊的基礎設施以及後續維護還是挺耗成本的”。
商業模式存疑或致扭虧遙遙無期
對於微醫目前仍然虧損的原因,該人士分析,主要是商業模式決定的。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微醫採用的HMO模式(即健康維護組織模式),在歐美肯定沒問題,因為歐美國家在健康投入方面很高,也有保險等業務參與其中,相對比較完善。國內每年健康護理投入比較低,人均客單價空間有限,而同時微醫提供的HMO服務需要很高的獲客成本。”
“因此,目前國內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盈利大頭還是賣藥,相比於京東健康、阿里大健康甚至是平安好醫生,微醫在這塊終端資源是欠缺的,微醫並沒有抓住(盈利大頭)。”他補充到,目前微醫還在做很多基礎設施的搭建工作,工具型產品的搭建,所需成本巨大。
數據顯示,健康維護服務的毛利率十分之低,2020年僅為24.7%,低於同期綜合毛利率27.2%,以及醫療服務的31.1%。
該人士認為,國內高端私人醫生市場確實存在市場空間,但微醫所提供的私人醫生服務相對普適化、低端化,與高端市場一對一的定製化需求存在差異。
該人士還透露,其實微醫也注意到這些問題,也做了很多嘗試,但是這些嘗試跟公司擁有的資源沒有很好的配套。
儘管健康維護服務已成為微醫的主要營收來源,但微醫卻無法保證付費會員的留存。若將來付費會員出現大量流失,勢必對微醫的收入影響產生不利影響,而微醫想要扭虧為盈也將遙不可及。
多次IPO未果
此次微醫被罰,也再次引發市場對微醫IPO的關注。今年3月,有消息稱,微醫擬計劃通過SPAC合併交易方式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並非微醫第一次傳出IPO消息。早在2018年,微醫就傳出將上市,計劃將旗下微醫療、微醫藥、微醫保三塊HMO相關業務打包赴港上市。2019年末,微醫創始人曾公開表示,公司“已經準備好了IPO”。
2020年3月,微醫再傳赴港IPO。2021年2月,在完成4億美元的融資後,微醫正式向港交所遞表。不過,6個月後,微醫招股書失效,未能順利通過聆訊。
今年3月,微醫又傳出將通過SPAC合併交易方式上市,時至今日仍未有進展傳出。經向微醫相關人員諮詢IPO相關事宜,微醫並未予以回應。
關於本篇文章的更多報道,我們已在【和訊財經APP】上刊登,應用商店搜索“和訊財經”,下載並參與猜指數活動贏取京東卡和萬元現金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