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會後:解碼“大國季報”,揭秘“大國點名”

由負轉正後,中國經濟如何繼續“V”字攀行?國內外疫情,還將帶來怎樣的挑戰?大學生就業壓力仍大,怎麼“廣開思路”?第七次人口普查“大國點名”,到底怎麼配合?

10月19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佈2020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多個關鍵經濟指標由負轉正。發佈會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再次做客央視新聞《相對論》,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嗶哩嗶哩科普視頻作者所長林超、記者莊勝春“雲共話”,解碼“大國季報”,揭秘“大國點名”。

發佈會後:解碼“大國季報”,揭秘“大國點名”

由負轉正後,“V”字走到哪一步?

央視新聞《相對論》: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陳教授,您最關注的是什麼?

陳文玲:我最關注的是我國經濟總體的走勢。我的感覺是四個最好:第一,中國抗擊疫情做得最好;第二,中國經濟恢復狀態最好;第三,中國在經濟恢復中對全球做出貢獻,我們國際援助做得最好;第四,中國作為大國的精神風貌在全世界各個國家比較中最好。

央視新聞《相對論》:我們總説“V”字反彈,繼續爬升的關鍵點在哪裏?

陳文玲:這個“V”是個不平衡的“V”,可能左邊高一點,右邊低一點,現在還在爬坡階段,還沒真正實現完整的“V”字。服務消費需求仍然不足。去年餐飲業達到年銷售額4.67萬億,旅遊業銷售額達到6.63萬億,光旅遊和餐飲兩項就達到了11萬億,去年的GDP總額是99.1萬億,這兩項服務業的收入就佔GDP的九分之一。

而在今年,服務業中佔比最大的這兩大行業恰恰是受影響最大的。這次十一假期旅遊方面有了回升,但是才達到七八成,餐飲方面也還沒有達到飽和,線下消費目前是最大的短板。現在中國復工復產已經連續六個月了,體現了六個月的正增長。但是復商復市是三季度逐步放開的,十一以後才真正實現90%以上放開,一些大的聚會、會展還是有限制。服務消費需求能保持國慶這種消費勢頭,才會完成真正的“V”字。

劉愛華:我贊同陳老師説的,確實是不對稱的“V”。中國經濟前三季度成績整體不錯,但仍在爬坡的過程中,多數指標還是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比如零售方面還是處於下降區間。所以確實不能過於樂觀,還要對經濟恢復有客觀的認識,對困難和挑戰有更多的預期。

來自“外部”的挑戰

央視新聞《相對論》:“V”字攀行時,國外有歐美的新一輪疫情,國內局地疫情仍然有反彈可能。劉司長,您怎麼看疫情對中國經濟最後一季度的走向帶來的挑戰?

劉愛華:在判斷未來經濟走勢的時候,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國內外疫情。國際疫情仍然在擴散蔓延,這對全球的復工復產,包括經貿活動都造成了阻礙。從國內來講,局部散發的病例也限制了服務行業的完全放開,並且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意願。

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説,我們經過了年初到現在長達9個多月的疫情防控,政府和羣眾控制疫情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信心也越來越足。所以我覺得在常態化精準防疫之下,未來四季度的消費走勢會比前三季度更好。

央視新聞《相對論》:除了疫情,接下來一個季度我們還面臨着國際局勢、貿易爭端等多方面的問題。陳老師,您怎麼看待這些外部的挑戰?

陳文玲:現在外部的挑戰非常嚴峻。從全球看,因為出現了百年不遇的大疫情,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大衰退。更可怕的是,一些國家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反智主義、麥肯錫主義在世界經濟上空瀰漫,形成了非常濃重的霧霾,揮之不去。在大國的競爭博弈中,一些國家用冷戰的思維,把貿易問題、投資問題、產業鏈、供應鏈、科技發展等政治化、制度化,變成了大國對抗的籌碼。這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傷害會持續很多年,不是疫情結束之後就能立即癒合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着眼於中長期,着眼於做好自己的事情,着眼於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着眼於“六保”。歸根結底,中國要在一手抗擊疫情,一手恢復經濟中實現我們兩個百年目標。四十年前我們改革開放,我們向世界開放中國的市場,擁抱世界,現在我們仍然在擁抱世界。

畢業生就業壓力大,如何“廣開思路”?

劉愛華:我們今年的大學畢業生有874萬,創下歷史最高。本來(待就業畢業生)總量就大,又遇疫情。很多企業上半年復工復產步伐受阻,有些企業停工停產,招聘行為較往年推遲。往年7月是最高的,到了8月,20歲到24歲這個年齡段的失業率就該往下走了。但今年直到9月這個數字才開始往下走。今年9月,20歲到24歲大專及以上人員失業率比上月下降了2.4個百分點,相較去年同期仍然上升了4個百分點,就業壓力仍然比較大。

央視新聞《相對論》:接下來怎麼解決大學生和農民工朋友等重點人羣的就業問題?

陳文玲:農民工羣體在農村還有土地、房屋,這是最低的社會保險,這個保險是制度性的,使他們在遇到大災面前還是有一條退路的。相對來説,最要緊的是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八百多萬大學生,可能是我們要關注的最重要的羣體。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第一,給了他們充分的創業空間。第二,各個單位、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向他們敞開了大門,擴大就業。第三加強對大學生的培訓。我覺得,大學生還有一條就業出路:不管是當前遇到疫情也好,還是未來也好,大學生應該到基層去,到農村去,到邊疆去,給自己歷練的機會。個人認為,大學生就業應該廣開思路,廣開眼界。

央視新聞《相對論》:林超,您覺得陳教授的解決方案在年輕人中好實現嗎?

林超:大學生畢業後,還是想往大城市走。大家面臨着一個“心理調整期”。

我覺得,現在繁華都市的就業處於一個過度擁擠的狀態。如今中國在產業升級,比如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光伏新能源等服務業走出去,到東南亞等地釋放產能。有些工作地點聽起來也許沒那麼“光鮮”,説起來沒那麼好聽。但不能忽視的是,很多城市在重塑自己的產業,發展新農業,發展旅遊康養業,機會就擺在那裏。可能是苦活累活,但其實對人的需求是很紮實的。

央視新聞《相對論》:所長林超提到了一個“心理調整期”。劉司長,能從數據中讀出什麼嗎?

劉愛華:數據上很難捕捉這種個體的心理感受。但畢業找工作這個經歷,大家都有。我非常理解林超所説的同學們的這種心情,找工作時會奔着最有代表性的行業和地區去。我們的社會是多元的,我們總説“行行出狀元”。今年我們在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時候,做了一組三百六十行的片子,能看出各行各業都有非常閃光的例子。剛剛走出校門時,有這種心情和想象,可以理解。跟現實對接一下,這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過程。

人口普查“小貼士”

央視新聞《相對論》:11月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將正式啓動,這次的口號叫“大國點名,沒你不行”,是誰想的?

劉愛華:是從全國系統內的同事徵集來的。人口普查十年一次,我們也希望把大家動員起來,讓工作人員也更有熱情。我們在網上以打擂台的形式展開投票,最後選出這個口號。確實非常響亮,也非常有號召力,缺誰都不行。

央視新聞《相對論》:我們看到很有意思的現象,普查員上門普查有時候會準備一些禮物。這些禮物是怎麼定的?為什麼有這樣一個考慮?

劉愛華:我還沒收到禮物。各個地方有一些區別。

如果我是普通的被調查户,普查員要到家裏來蒐集我的信息,我也會感到不方便,也會有一些擔心。但是通過普查員熱心的工作、送小禮品這些舉動,就有可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大家更好地工作。我們希望達到這樣的目的。

發佈會後:解碼“大國季報”,揭秘“大國點名”

↑《相對論》技術小哥哥收到的包

央視新聞《相對論》:有網友問,怎麼防止不法分子假冒普查員進行詐騙?

劉愛華:首先要識別真實的普查員身份。我們有要求,所有普查員必須佩戴證件,證件必須要有縣級及縣級以上人普辦的章。如果看了證件和公章還不能完全打消疑慮,建議打電話給社區或村委會工作人員來鑑別普查人員的身份。另外,我們的人口普查不涉及任何收入調查。如果有這樣的現象,可以判斷有問題。

央視新聞《相對論》:非常希望大家支持理解普查員的工作,你們怎麼看這次人口普查?

林超:我覺得人口普查以及統計的基礎工作是越來越重要的,因為中國未來數據化程度一定會越來越高。十年前的人口普查是沒有電子填報的,現在卻有更多的科技手段讓統計變得越來越人性化、越來越精確。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將會是策馬狂奔的,在數據賦能、政府工作效率這些方面都非常值得期待。

陳文玲:統計的生命在於真實,統計系統能夠用這麼大力量進行入户調查,取得真實的數據,也是在為數據的基礎設施做出努力。國家實現數據化轉型,進行正確的決策,沒有準確的數據作支撐是難以實現的。所以這也是我們國家未來現代化執政能力的需要,也是統計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發佈會後:解碼“大國季報”,揭秘“大國點名”

↑“人口普查自主填報測試培訓”小程序(仍需普查員協助)

總監製丨駱紅秉

監製丨王姍姍 陳憶多 張鷗

製片人丨莊勝春 汪潔 丁沂

記者丨莊勝春

編導丨郝薇 王劍峯 王洪春 譚瑤

導播丨黃珂 胡桃夾子 王子桐 金竹音

拍攝丨劉蘇 劉豪 餘樵

技術丨王競擇

互動丨夏文 鄧倩 紀方 王洪春

視覺丨王少華 於江

編輯丨孟柯言 金竹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70 字。

轉載請註明: 發佈會後:解碼“大國季報”,揭秘“大國點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