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分化現象也會越來越嚴重,甚至細化到同一個城市的不同板塊之間的分化也將越來越高。”
2020年我們經歷風雨,2021年我們滿懷期待。
新的一年,全球經濟將怎麼走?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是什麼?投資者又該如何尋找到港股的價值窪地?
《國際金融報》本期邀請到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家管清友先生,與大家分享他的獨到見解。
中國貨幣政策“易緊難松”
《國際金融報》:從當前情況來看,市場對流動性收緊預期在逐步升温。那麼,基於流動性邊際收緊的邏輯,您認為今年股市能否延續2020年的紅火行情?
管清友:近期市場上的確有出現對流動性轉向的擔憂。早於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便明確提出,後期政策不會出現所謂的“急轉彎”。當然,這僅僅是對貨幣政策的總性要求,實際操作中,我們還需要去細緻分析及觀察它的節奏,並結合很多因素來具體分析。
從目前情況來看,基於2020年的低基數,大家對於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還是較為明確的,很多機構預測一季度大概率在10%左右的增長,可能會有一個相對比較好的經濟復甦。
在流動性方面,中國將會是“易緊難松”,畢竟在去年疫情期間,我們釋放了大量流動性。雖然從CPI數據來看,通貨膨脹壓力不大,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通貨膨脹將會是今年較為重要的問題,也是貨幣政策需要充分考量的一個要點。並且,一季度經濟增長好轉已在預期之內,從微觀層面來看,我們認為一季度流動性可能要比想象中還要差。
對於流動性邊際收緊態勢是否會立馬改變資本市場的紅火行情,我認為不必過於悲觀,全球寬鬆的局面恐怕是很難暫時逆轉,也就是説保持在寬鬆的狀態下,仍將對股市給予刺激。
提前做好資產配置規劃
《國際金融報》:為對沖疫情影響,各國央行均通過“放水”來給予經濟刺激,全球債務規模創歷史新高。那麼,流動性如此氾濫是否會使本就脆弱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
管清友:從理論來講確實會出現這種情況。不過,從2008年以後,全球便一直存在這個問題,換言之,各國央行均在不斷加大“放水”的力度,美國、歐洲及日本也在大力踐行MMT理論。
從目前來看,中國貨幣當局採取的仍然是審慎剋制的態度,簡單講,我們也並非不“放水”,而是適度地放一些,讓閘門儘量能夠松的小一點。
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進入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時代,全球的金融環境已然發生改變。而這種金融環境的變化可能會促使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發生改變。
當前,我們已然進入到一個流動性極度氾濫、現金垃圾化的時代,如果不持有資產只持有現金才是最吃虧的。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也明顯能夠感受到股價、房價的上升,社會貧富差距在越來越大。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仍然還有很多問題沒能看清及發現。
實際上,歐美日央行選擇讓債務高企,也是在當前沒有辦法的辦法,他們也不像中國還有經濟潛在的動能能夠繼續去挖掘,工業升級也還未知。
對於未來,我們不知道它會發生什麼,畢竟世界從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但不得不説,我們要學會去接受這樣一個“大水漫灌”的局面,並提前做好資產配置規劃,適應環境。
港股投資需謹防“暗礁”
《國際金融報》:近期“炒港股”的熱潮洶湧,消費者該如何搶佔這塊價值窪地?
管清友:我對於港股投資無疑是看好的。其實大家能夠發現從去年三季度末開始無論是機構還是主流媒體均在討論這個問題,我們也能夠明顯感受到從2020年12月份以後內地資金在陸續南下。
但這就意味着港股是“遍地黃金”嗎?其實“暗礁”遠要更多。首先,我們要清醒意識到,港股市場環境和內地的不同,包括交易制度、發行制度以及對資本流動性監管等方面,並且受到美國市場影響更大,頭部效應更為集中。雖然很多機構都在説港股的整體估值處於低位,但它的交易量及市值其實主要集中在那幾家大的股票上,而一元以下“仙股”卻比比皆是。
坦白來説,港股其實更加機構化,機構之間的博弈並無問題。而對於普通投資者,則必須看清機構的行為和規則,選擇一些對於港股市場更瞭解及投資經驗更豐富的機構,避免單兵作戰。
總體而言,近幾年隨着金融開放力度增強、人民幣不斷升值,以及美國強化中概股迴歸等,這均對香港市場的投資產生利好,但也不要盲目樂觀而要去理性投資。
房地產分化會愈加嚴重
《國際金融報》:對於股市及樓市投資,一直以來備受消費者關注。甚至近期有觀點表示,今年樓市可能會成為“投資”大年,我們該如何更為理性地去看待房地產投資?
管清友:我們預計2021年新一線城市及強二線城市,房價應該還是會有反彈的空間。首先從貨幣政策來看,流動性邊際的收緊對股市產生的影響較大,但房地產市場卻沒有那麼敏感。與此同時,近期國家也曾表示不會發生政策的“急轉彎”,總體上講,是相對友好及寬鬆的。
房地產分化現象也會越來越嚴重,甚至細化到同一個城市的不同板塊之間的分化也將越來越高。毫無疑問地説,閉眼買房的時代肯定是已經結束了,與此同時,普通投資者也要清醒地認清自己的位置,不要當成機構投資者來做抉擇,其實很多市場上對樓市投資的建議並不適用。
就像我們常看到的很多投資機構所表示的“結構性投資機會”,其實對於普通的投資者而言,就意味着沒有機會,或者是風險大於機會,普通投資者也很難抓住這樣的機會。畢竟結構性機會代表着分化,換言之便是存在有漲有跌,作為普通大眾的我們很難掌握到信息優勢。
拉動消費根本在於提高收入
《國際金融報》:迴歸國內的視角,您認為什麼是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管清友: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得益於中國製造業的強大及自身經濟恢復的得力,今年出口仍然會表現強勁,但要更多去關注到消費方面。事實上,疫情對於消費衝擊還是比較大的,特別是消費出現負增長,這是需要去高度重視的問題。
在出口維持良好前提下,經濟增長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的過程,實質還是居民收入的可持續及穩定的增長。換言之,沒有錢,何談消費?雖然説短期通過消費券的刺激也挺好,但長遠講,還是要傾向於民生、傾向於解決就業及失業問題,通過各種政策支持、市場的開放,要讓更多的中小企業生存及活躍起來,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就業,提高百姓的收入。
雖然在2020年消費分級如火如荼,高端市場中的豪華車、房子等均表現強勁,但一些脆弱羣體的消費還是受到較大的影響,拉動消費本質還是需要設法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