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分別刊登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規範債券市場發展、維護債券市場穩定工作的消息。
《中國證券報》刊文稱,專家指出,未來應進一步完善債券市場基礎設施,推動債券市場向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激發債市服務實體經濟的新動能。
《上海證券報》刊文稱,證監會將按照“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要求,從完善制度、推動分類監管、加大中介機構違法違規成本等方面着手,進一步強化中介機構監管,持續督促中介機構歸位盡責,加強源頭風險防控,保護債市投資者合法權益。
《證券時報》刊文稱,金融市場是一個信息市場,更是一個信心市場,誠實信用不僅是法律規定的應有之義,更是在市場融資發展的立身之本。而逃廢債,即有償付還款能力但拒絕償還的行為完全違背了市場經濟最起碼的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不僅直接降低了企業自身信用,而且破壞地區和行業的融資生態,從根本上擊穿了信用債乃至整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信用基石,會導致債券無法續發、信用債券價格大跌、流動性緊張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容易帶來系統性風險。對此,必須毫不手軟露頭就打。
升值因素生變,人民幣“漲姿勢”不改。上週(11月16日至2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重拾漲勢,期間突破11月上旬高點,續創2018年6月末以來新高。多邊貿易取得重大突破以及美元再度轉弱成為誘發因素,基本面復甦、疫情防控領先以及中外利差仍是支撐原因。同時,8月以來人民幣出現“多點開花”,對諸多非美貨幣也在升值。分析人士認為,支撐人民幣升值的內在因素仍存,人民幣或繼續突破前高。(中國證券報)
鼠去“牛”來氣象新,跨年佈局順週期。在諸多週期板塊帶動下,上週A股三大股指再度震盪上行。券商人士指出,展望後市,11月A股已經進入輪動慢漲期,疊加全球經濟復甦、外部不確定性消化、內部政策預期升温帶來的風險偏好提升,市場有望共振向上,看好跨年行情。部分機構認為,短期繼續看好順週期作為市場行情主線,這將是2021年配置的首選風格;中長期看,科技和消費領域配置價值和機會凸顯。(中國證券報)
2021年國內粗鋼需求或增至11億噸。11月以來,在需求的強勁推動下,國內鋼材價格屢次創出新高,粗鋼產量也高位運行。蘭格鋼鐵經濟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陳克新指出,2020年中國鋼材市場體量繼續擴容,表觀消費量將躍上10億噸粗鋼新台階,實現歷史性突破。預計2021年鋼材市場總量需求繼續穩定增長,有可能達到11億噸,再創新高。(中國證券報)
政策密集出台,汽車消費跑出“加速度”。近期,國務院對擴大汽車消費作出部署,包括鼓勵各地增加號牌指標投放、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等舉措。同時,各地也密集出台汽車消費刺激政策,助推汽車消費市場景氣度上行。業內人士表示,年末利好因素延續,在政策的助推下,汽車消費需求得以繼續釋放。(中國證券報)
“惠民保”疾馳現隱憂 監管劃創新紅線。產品形態上,“惠民保”整體上分為兩大類,即“城市版”和“全國通用版”。前者是當前主流模式,其中有50多個地區以“市”為單位,近10個地區以“省”為單位;後者目前僅有幾款,均由互聯網企業主導推出,包括36城惠保、趣易保百萬醫療險等。(上海證券報)
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今日開幕:看網絡空間的“變與不變”。和往年大會相比,今年的論壇呈現“小而精”“新而活”的嶄新面貌,“變”的是大會舉辦與企業參會的形式,“不變”的是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大主題背景,促進全球數字賦能與經濟復甦,攜手各方讓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更具生機活力。(上海證券報)
從“出師不利”到百花齊放,QDII基金十三年蝶變之路。截至今年三季度末,QDII基金總規模創出歷史新高,達到1229.28億元。QDII基金總數量已經達到168只,按投資領域可以分為19個類別。雖然在公募基金超過17萬億元的體量中,QDII佔比極低,但相較於13年前,我國QDII行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產品種類日趨豐富,成為不少投資者海外資產配置的有效工具。(上海證券報)
1360萬螞蟻戰配基金持有人今起可選擇退出。從今日起,5只創新未來基金合計1360萬户持有人將可以自由選擇贖回。11月20日,華夏、易方達、匯添富、鵬華、中歐基金旗下5只創新未來基金髮布公告稱,5只產品將新設B類份額,可供持有人申請按基金份額淨值退出所用,並自11月23日起正式生效。(證券時報)
2萬億保險資管業務格局生變 “對私”產品低調亮相。某股份制銀行私行代銷的一家保險資管公司定位面向個人合格投資者的產品,近日募集完畢。近2個月來,市場上已分批亮相同類產品。目前,保險資管公司面向個人客户的產品,僅限於“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這一業務。截至6月末,行業內的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規模約2萬億。(證券時報)
貨幣基金收益回升至2.3%,機構加大布局力度。暗淡已久的貨幣基金又釋放出光彩。近期,貨幣基金收益率回升到了2.3%左右水平,相較今年4月至8月持續低於2%的情況顯著改善。多位基金經理認為,這一收益水平還將持續。(證券時報)
整理:吳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