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有兩張中美互聯網企業的市值對比圖引發關注。
中國互聯網業界一片哀聲,有人甚至發出悲觀論調:從2018年到2022年,就在這三四年的時間,中國互聯網被美國拉開了好幾倍差距。
這種悲觀論調的一個依據在於,僅僅蘋果一家企業的市值,就比中國所有互聯網企業加起來還多了12565.8億美元。
有人問我怎麼看待這種認知,我提出了相反看法。
市值當然是衡量企業實力和價值的重要指標,但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那個。
綜合各種數據指標來看,收入才是一家企業的基本面,也是我們看待一家企業價值的主要參考指標,互聯網行業亦是如此。風靡全球多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也是以企業的收入為標準進行排序“誰更強”,而不考慮市值因素。
補充説明:資產總額也不適合互聯網企業的實力對比,因為輕資產模式運營是這個行業的現狀;淨利潤指標也不適合互聯網行業實力參考,互聯網特有的幾種商業模式都要經歷較長時期的虧損。
我們收集了2018年/2021年中美主要互聯網企業收入總額,做了一張圖表。
可以直觀地看到,中美主要互聯網行業在2018--2021年期間大多實現了不錯的增長,兩國總增幅差別並不大,一個71.9%增幅,一個70.4%增幅。這兩個數字在伯仲之間,甚至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增幅還稍微領先美國一些,並不是很多人以為的“我們被美國甩開了好幾倍差距”。
另外,中國的華為和聯想,美國的蘋果和微軟,都是擁有互聯網業務的老牌科技巨頭,這些企業是否可以歸類到互聯網企業範疇,一直有爭議。如果剔除這些巨頭,放眼互聯網行業,中國在過去幾年的增幅就更可觀了。
或許有人會説,市值體現的是市場信心,過去兩年中國互聯網企業市值表現普遍疲弱,説明國際市場對中國市場沒信心。反觀美國互聯網企業,頭部企業市值均實現了大幅度增長,不是很能説明問題嗎?
“市值就是市場信心值”這是過去認知,這種認知在今天因為有多種因素摻雜,越來越不靠譜。
為什麼透過市值看企業價值不靠譜?早在新冠疫情出現之前,美國、英國等金融強國,經濟虛的部分更多一些,而中國、俄羅斯、越南等國家,經濟實的部分更多一些。在新冠疫情出現後,美國經歷了多輪印錢放水,放之科技互聯網行業,虛的部分就更多了,幾家頭部巨頭市值紛紛超過1萬億美元,甚至蘋果微軟來到兩三萬億美元級別。這種成績,一方面固然離不開這些企業自身的優異表現,另外一方面難道沒有美國政府/美聯儲多次脱實向虛的放水因素嗎?
反觀中國,中國科技互聯網行業本來虛的部分也很多,但這兩年基本都打了下來。像滴滴、京東、小米、百度這種超級企業,營收均實現了大幅增長,企業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加強,但市值竟然出現了下滑,能説這些企業價值和實力負增長了嗎?
一句話,美國脱實向虛,中國脱虛向實。這是兩國互聯網企業市值走出相反曲線的根本原因,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看清楚近年兩國一系列關於互聯網發展的趨勢走向,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
脱實向虛和脱虛向實是兩國不同制度下的自我選擇,孰高孰低我們不去討論。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脱實向虛的發展模式,財富和話語權會集中在一小部分寡頭手裏,頭部的少數幾家企業會越來越強,底部的互聯網企業上升通道被阻斷。而脱虛向實的發展模式,財富和話語權會分配給更廣大的市場主體和個體,底部的互聯網企業上升通道更為暢達一些(其實也很難,我説的是相比前者更容易)。
集中/壟斷VS分散/均衡,哪個更好我們也不去討論,這也是中美兩國不同制度下的自我選擇。
簡而言之,美國互聯網巨頭和互聯網創業者的差距拉大了,中國相反。這也是為什麼N年前的美國五大科技互聯網巨頭(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Facebook),在今天依然是五大,第二梯隊的Ebay、PayPal、Booking、推特、愛彼迎等,增長緩慢。而中國這邊,除了BAT,最近幾年第二梯隊又有字節跳動、美團、滴滴、快手、拼多多等躋身行業一線,成長型企業越來越多。
最後補充一個數據,2021年美國的網絡零售額為8710億美元,而中國接近2萬億美元。這説明中國的互聯網和中國居民的生活更為息息相關,美國的互聯網和美國的股市更為息息相關。
至於關乎到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國互聯網對居民生活、工作、生產的關聯度就更大了。這是另外一個話題,有時間我們再討論。
總之,當美國驕傲於蘋果市值來到3萬億美元級時,我們也要對街頭掃碼買紅薯成為常態感到欣慰。
寫在最後:中國互聯網確實和美國有較大差距,這一點基本認知我們得客觀承認。
但是,僅僅通過兩張市值對比圖,就得出“中國互聯網被美國拉開好幾倍差距”的結論,無異於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