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上半年中國經濟表現?下半年中國經濟怎麼走?南方洪澇災害對下半年中國經濟會否造成衝擊?昨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佈會。一個小時時間內,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對中外媒體關注的熱點問題一一回應。
會上,劉愛華介紹,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2.7%;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同比名義增長2.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6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3%,降幅收窄2.6個百分點。
在評價上半年中國經濟表現時,劉愛華説,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能夠在短時間有效控制疫情,實現經濟由降轉升,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殊為不易,這凸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潛力,也體現了綜合施策的效果。
她強調,由於上半年GDP、工業、服務業、消費、投資等主要指標仍處於下降區域,所以説二季度的回升增長仍然屬於恢復性的增長。疫情衝擊的損失尚未完全彌補,推動經濟迴歸正常水平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A04-A05版採寫
新京報記者 許雯 姜慧梓
【回應】
南方洪澇對經濟有何影響?
南方洪澇災害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多大?劉愛華介紹,從6月份數據看,洪澇災害對經濟的影響已有所顯現,比如物價。鮮菜價格環比、同比都出現由負轉正的跡象,同比從5月份下降8.3%,轉為6月份上漲4.2%。
劉愛華強調説,目前來看,今年洪澇災害對部分地區生產生活秩序造成嚴重影響,但上半年抗擊疫情衝擊過程中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宏觀調控也有政策空間,下階段會密切關注。
畢業季就業壓力會否加大?
劉愛化介紹,從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的走勢看,是逐步下降的態勢。大家比較關注的疫情期間在職未上班的比重也持續降低,6月份已經下降到0.8%,與去年基本持平。
同時也要看到,受疫情衝擊影響今年就業壓力比較大。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同比少增173萬人。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同比減少496萬人。6月份,全國20-24歲大專及以上人員(主要是新畢業大學生),調查失業率達19.3%,比5月份上升2.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上升3.9個百分點。
下一步,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穩住市場主體,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市場化、社會化就業,通過增加研究生招生規模等措施,來更好地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加強就業幫扶,鼓勵新業態和靈活就業,帶動更多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
財政貨幣政策會否調整?
劉愛華表示,首先要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二季度出現了明顯回升,從上半年來看,多數指標處於回升改善或者降幅收窄的態勢。但同時也要看到,從上半年累計的速度看,GDP、工業、服務業、投資、消費等領域大部分指標處於下降區間。對目前經濟回升,我們認為是恢復性的增長。
至於下半年的政策會怎樣進行調整,《政府工作報告》已作出明確安排。當前,宏觀政策既要考慮保持政策力度,也要考慮可持續性,目前的政策是保持一定的靈活性。下半年會根據形勢發展,根據“六穩”的實現情況和“六保”任務落實情況作出適度調整。
將出台哪些措施刺激消費?
劉愛華表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然處於下降區間,比上年同期下降11.4%,説明目前消費恢復還是面臨着制約,尤其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一些聚集性、接觸性的消費活動仍然受到一定製約,所以目前商品零售的餐飲收入還處於恢復增長的態勢當中。
關於下半年消費市場的增長態勢,一方面隨着疫情防控的有效推進,消費便利性在逐漸改善,另一方面隨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逐步推進,消費的供給也在不斷地優化。但是,上半年全國人均居民收入名義增長雖是正的,實際增長卻下降1.3%,所以對消費能力的培養下半年要下更大氣力。
下半年中國經濟走勢如何?
二季度我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談及下半年經濟走勢,劉愛華説,從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各個經濟指標回升情況看,下半年經濟的持續恢復是有支撐的。首先,上半年經濟穩步復甦為下半年持續恢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次,疫情期間催生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為經濟回升繼續提供有力支撐。再次,宏觀政策效應將進一步顯現。上半年,為應對疫情衝擊,我國採取了財税、金融支持以及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這些政策目前已經見到成效。
“從這些有利條件看,我們對下半年經濟持續復甦是有信心的。同時,經濟回升也是有基礎、有潛力、有條件實現的。”但劉愛華也強調,當前境外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擴散,世界經濟重啓舉步維艱,國內需求恢復受到一定製約,穩企業、保就業壓力還是比較大。
解讀1
“由負轉正”傳遞積極信號
分析上半年經濟表現,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認為,一季度6.8%的負增長是在2010年以後我國經濟已經處於明顯下行過程、中美貿易摩擦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三個因素疊加造成的嚴峻局面,但只是一個短期現象。
目前,短期衝擊的主浪已經過去,可以在不確定性中看到確定性,2020年經濟運行由“前低”轉入“後高”是必然趨勢。
賈康認為,雖然從短期到中長期仍然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的判斷,是實實在在有客觀依據的。
具體而言,我國長期發展的支持空間、成長性所伴隨的韌性與迴旋餘地都客觀存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以及經濟發展還有相當可觀的空間。
從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在全球經濟中的體量來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餘淼傑認為,疫情對中國是機遇大於挑戰的。“中國經濟在21世紀的20年代逐漸成長,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是毫無疑問的”,他認為,在和平環境下,這會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解讀2
完成CPI全年目標無懸念
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8%。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要保持在3.5%左右。綜合前6個月表現,接下來月度CPI要保持平穩態勢才能完成全年既定目標。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連平持樂觀態度。他認為,綜合翹尾因素影響和國內需求回升,年內物價將保持在較為平穩狀態。完成3.5%左右的全年目標,基本沒有懸念,甚至可能達到3%以內。
連平認為,一方面,翹尾因素在下半年會繼續下降,甚至可能到0,會帶動CPI持續下行。據測算,在6月份2.5%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3.3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0.8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在政策推動和引領下,下半年國內經濟會有較好表現,三、四季度增速可能超過6%,國內經濟會逐步回到趨勢性軌道上。因此,物價難以出現大幅度回落。
綜合兩方面因素,連平認為,需求上升會與翹尾因素下降形成對沖,物價會保持在較為平穩的狀態。
解讀3
新個體經濟還需制度保障
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連續兩個月小幅下降。
為穩就業,政府出台多項針對性措施。比如,今年計劃擴招18.9萬名碩士研究生,擴招比例超過20%;普通高校專升本擴招達32.2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以“新個體經濟”為主要內容的“自主創業”正在成為就業新選項。
新個體經濟,“新”在哪裏?根據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發佈的意見,新個體經濟以數字經濟為主要內容,疫情期間勃興的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知識傳播和經驗分享平台、線上社交、短視頻平台以及“宅經濟”等都被納入範疇。
長遠來看,“新個體經濟”發展需制度保障。連平認為,各類新興活動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規範性的制度約束,避免快速膨脹帶來不合理的或是對經濟運行有害的因素。
解讀4
消費券拉動作用待觀察
疫情後的經濟恢復,經濟學界有觀點認為,要將“刺激消費、啓動內需”作為“牛鼻子”。“中國經濟率先復甦,必須得走這樣一個路徑。”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説。
操作層面,政府已經分批面向社會發放消費券,且仍在繼續。
消費券撬動了實體消費,線上消費表現亮眼。其中,直播帶貨貢獻不小。
不過,也有觀點對消費券、直播帶貨等的效用持保守態度。餘淼傑認為,消費受到持久收入的影響,如果居民持久收入沒有上升,那麼消費券的拉動作用就非常有限。賈康也認為,消費的前提是老百姓具有購買力。
解讀5
下半年出口可能同比緩增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璐認為,從外需角度看,我國出口回暖與出口訂單集中完成交付相關,疫情進入平台期的海外經濟體復工復產不斷推進,需求逐漸恢復。
比如,目前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由於其整體疫情防控形勢相對較好,疫情基本得以控制,且與中國貿易合作的結構更為優化,雙邊貿易合作持續深入。
此外,防疫物資出口快速增長,與口罩、呼吸機等防疫物資相關的紡織品、醫藥材及藥品、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分別增長32.4%、23.6%和46.4%。疫情催生的“宅經濟”消費也對出口起到一定支撐作用,筆記本電腦、手機上半年出口分別增長了9.1%和0.2%。
對於下半年外貿走勢,餘淼傑認為,全球疫情使得海外對中國的資本品和中間品需求疲軟,但居民受到疫情長期負面影響,對消費品的需求可能會上升。因此,下半年會呈現消費品出口上升,資本品和中間品出口同比持平或下降的態勢。總體來看,下半年出口可能與去年同期持平或緩慢增長。
解讀6
保經濟增長鬚靠有效投資
餘淼傑認為,消費對下半年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會下降,出口呈現持平或緩慢增長態勢,拉昇作用不強。這樣,要保證全年有一個較温和的經濟增長,必須依靠有效投資。
其中,“兩新一重”成為今年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
“兩新一重”,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目前,政府已出台針對性政策重點支持“兩新一重”。
“兩新一重”能為中國經濟帶來哪些積極變化?7月13日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上,“兩新一重”的作用被明確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增加就業”。
餘淼傑以充電樁舉例,按照要求,未來新能源車跟充電樁的比例應該達到1:1,而目前我國的車樁比僅為3.4:1,充電樁有巨大提升空間,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再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為例,住建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共有老舊小區近16萬個,涉及居民超4200萬户,建築面積約40億平方米,能拉動5萬億元投資。按此計算,2020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户,預計拉動今年投資1.2萬億元左右。
“兩新一重”也將發揮乘數效應,增加就業。餘淼傑介紹,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對建築以及上下游相關產業都會明顯拉昇,為這些產業提供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