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註冊制】 29天! 攜“芯”記錄闖關科創板 中芯國際力壓中國通號

2019年從美股主動退市的中芯國際,一直在籌劃一盤大棋。公司港股股價也在其退市後蠢蠢欲動,從之前的不温不火,到2019年底開始火速躥升,市場好像嗅到了什麼味道。

果不其然,其在2020年5月宣佈科創板上市消息,並用19天“閃電”過會,29天“閃電”通關,一直創造科創板乃至整個大A股的上市奇蹟。

29天闖關科創板,力壓 “巨無霸”中國通號

證監會官微於6月29日晚間公告,同意中芯國際科創板IPO註冊。

中芯國際及其承銷商,將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並陸續刊登招股文件。

回顧中芯國際A股上市流程,一直在與時間賽跑,創造科創板上市奇蹟。

5月5日,中芯國際“官宣”在科創板上市,並在6月1日向科創板遞交的上市申請火速被上交所受理。

從6月4日上交所發出首輪問詢,到公司於6月7日披露回覆,再到6月19日成功過會,中芯國際似乎一直在享受“開綠燈”的上市待遇。

6月29日,公司獲得證監會註冊批文,也是情理之中。

從IPO申請獲受理到證監會同意註冊,中芯國際僅僅用29天的時間,刷新科創板最快審批紀錄。

此前科創板“巨無霸”中國通號花了三個月時間才完成科創板發行工作。2019年4月16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中國通號科創板IPO申請,經過三輪問詢,中國通號在2019年6月21日正式過會,並在6月27日晚間證監會同意公司科創板IPO註冊。

此次中芯國際不僅在上市速度上碾壓中國通號,還在募資規模上超過中國通號,成為迄今科創板募資最高企業。

根據中芯國際招股披露,中芯國際本次擬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佔發行後股份總數的23.62%。

公司授予海通證券不超過初始發行規模15%的超額配售選擇權,若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則發行股份總數將擴大至19.38億股,佔發行後股份總數的26.23%。

本次發行每股面值0.004美元,並以人民幣為股票交易幣種進行交易,募集資金總額高達200億元。

如發行成功,中芯國際也將超過首發募資105億元的中國通號,成為科創板募資最高的企業。

有投行資深人士表示,後續詢價路演發行上市至少需要13個工作日,中芯國際在7月22日之前應有望上市。

扣非歸母淨利潤持續虧損,先進製程與國際巨頭仍存差距

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專業晶圓代工企業。

根據IC Insights 統計,2018年度行業龍頭佔全球純晶圓代工市場份額的59%,中芯國際佔6%。

公司主要為客户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產品覆蓋消費電子、信息通訊、計算機、汽車及工業等領域。

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中芯國際營收分別約為213.90億元、230.17億元以及220.18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約為12.45億元、7.47億元以及17.94億元。

但2018年、2019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公司歸母淨利潤分別虧損6.17億元、5.22億元。

晶圓代工是中芯國際主營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2017-2019年分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5.94%、89.30%及93.12%。

先進製程方面,公司於2019年第四季度開始量產14納米制程產品,收入為5706.15萬元,營收佔比0.29%。

而相較於行業龍頭早在2015年便量產16納米/14納米,2016年量產10納米,2018年量產7納米,2020 年量產5納米,中芯國際仍需要在技術上“趕比超”。

橫向對比同業公司,國際集成電路巨頭都以更先進製程為主。

中信建投研報顯示,14nm是英特爾目前的主要製程工藝,並且10nm也已順利量產,預計2021年之後推出7nm。

台積電則專注於20nm-7nm,先進製程為其近年來營收的主要驅動力。

三星則於2015年正式量產14nm FinFET製程,先後為蘋果和高通代工高端手機處理器。但其14nm產能市佔率僅次於英特爾和台積電。

雖然三星10nm、7nm製程均已量產,但明顯滯後於台積電,使得蘋果、華為、AMD、英偉達的7nm製程大客户訂單轉移至台積電。

而反觀中國本土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14nm芯片已經開始接單,華虹還在開發14nm製程技術,距離量產時間不遠。

雖然與國際巨頭仍有差距,但作為全球行業排名前十的大廠,中芯國際在業界乃至國內都有一定的市場地位,相信隨着研發持續投入,公司在新制程上會有突破。

讓業界較為奇怪的是,中芯國際股權較為分散,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招股書顯示,中芯國際單一股東持股比例均低於30.00%。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大唐香港持股比例為17.00%位居公司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則為鑫芯香港,持股比例為15.76%。

自從2009年創始人張汝京出走,11年後的中芯國際已經完全沒有了創始人的印記。

科創板準“市值王”,吉利也要來挑戰

中芯國際此次科創板上市是有備而來。

公司早於2004年3月17日和18日分別在美國紐交所和香港聯交所兩地上市。2019年5月24日,中芯國際主動從紐交所退市。

僅時隔一年,公司便公告,向上交所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

5G、物聯網等電子信息技術發展,以及貿易摩擦下,國家戰略對之傾斜,中芯國際成為絕對“寵兒”。

2020年5月6日公司公告科創板上市第二天,股價大漲10.75%,總市值871.25億港元,相比5月5日收盤,市值已飆升100億港元。

而到6月29日,公司股價已經漲到史上最高點28.85港元,較5月5日收盤的15.26港元,翻了將近一倍,市值也接近1500億港元。

不出意外,以中芯國際現有體量,如果成功登陸科創板,妥妥穩登“市值王”寶座。

對於中芯國際迴歸科創板後的估值,興業證券研報給出4種估值錨預測。

第一是參考可比板塊和中國通號股溢價推算。同為港股上市企業,參考可比板塊和中國通號的A/H股溢價196%和189%,中芯國際在科創板的潛在估值1919億元/1856億元。

第二是與科創板半導體公司PE、PB推算。科創板半導體行業公司共有12家,剔除頭部3家公司後,其餘9家PE和PB分別為114x、6.5x,由此推測中芯國際在科創板的潛在估值2231億元/2913億元。

第三是以台積電和全球可比公司PB推算。中芯國際招股説明書內列舉全球可比公司前10名,台積電PB為5.2x,非台積電整體PB為1.3x,在這種潛在估值思維下,公司潛在估值2351億元/597億元。

最後是以與台積電市場份額比值推算。2018年,台積電全球純晶圓代工市場份額59%,中芯國際為6%,佔比約10%。

在這種潛在估值思維下,中芯國際在科創板的潛在估值2093億元。

總之中芯國際此次回A受到各方唱好,公司估值勢必將創新高,或要遠超過港股現有市值。

高估值是一方面,中芯國際的“閃電”上市,在科創板持續改革大背景下,也具有典型意義。

上市之後將成為科創板首家“A H”半導體公司,也將帶動更多的優質科技公司迴歸。港股上市的吉利也在6月17日發佈公告,表達想科創板上市心願。

吉利這類大型企業迴歸,科創板市值王或又將重新排座次。以吉利在汽車小週期依然在港股保有1200億港元市值看,加入迴歸科創板或將與中芯國際棋逢對手。

綜合倆看,中芯國際登錄科創板已無懸念,未來在更多科技企業迴歸下,A股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將進一步增大,有利於中國股市的良性生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57 字。

轉載請註明: 【聚焦註冊制】 29天! 攜“芯”記錄闖關科創板 中芯國際力壓中國通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