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銀行讓利帶來銀企互利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財經

對1.5萬億元讓利措施,金融機構應該從全局高度、用發展眼光來科學看待,更加自覺地將為企業減負作為重要責任,更加積極地落實好各項讓利措施,儘可能爭取“早讓利”“多讓利”,與實體經濟一同茁壯成長

“抓好階段性督查和評估驗收,推動企業融資成本明顯下降,切實推動金融系統向企業讓利。”近日召開的人民銀行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再次對金融系統讓利企業作出部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銀行合理讓利”,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這項影響深遠的惠企政策備受社會關注,無論是1.5萬億元的讓利規模,還是其所涉及的“減少銀行收費”“引導利率下行”等具體措施,都引發各方熱烈討論。市場關心讓利政策能給企業帶來多少實惠,也有人擔憂讓利措施會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壓力。

的確,單從規模看,1.5萬億元着實不少。今年上半年,受疫情衝擊,一些商業銀行出現了利潤下滑的情況。在這種背景下,讓銀行等金融機構大幅讓利,對其經營業績無疑也是一次較大考驗。

然而,對1.5萬億元讓利措施,銀行等金融機構不能只看到一些短期損失,還應當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在一個健康的經濟體系中,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的關係絕非此消彼長,而是相互依存。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金融系統向企業讓利不可避免會影響自身利益,暫時可能損失一些利潤,但應當看到,金融機構的利潤增長歸根到底還是來自於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只有讓實體經濟肌體健康、行穩致遠,金融機構才會有更加光明、更可持續的發展前景。因此,全面看待1.5萬億元讓利舉措,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損失,更要看到其對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意義。

辯證地看,1.5萬億元讓利舉措既有利於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也有利於幫助金融機構防範化解風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對金融機構來説,短期利潤低一點,並不是影響發展的根本性因素,而實體經濟發展受阻,才是最大的風險來源。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一些企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經營困難,如果不通過各種措施助力其走出困境,勢必加劇經營風險,可能導致呆壞賬上升、融資需求萎縮,金融業發展也難以獨善其身。通過合理讓利幫助實體經濟渡過難關,不但有助於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也有助於降低金融市場波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長遠地看,1.5萬億元讓利舉措既是給企業讓利,也是為金融機構的未來發展投資。金融業本質上是為社會提供融資等服務的行業,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立業之本,只有實體經濟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葉茂。1.5萬億元讓利,看似是減了銀行的利,影響了短期業績,但通過改善融資環境,減輕融資負擔,能夠助推許多企業行業成長壯大,進而產生更多金融服務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説,1.5萬億元讓利也是對金融機構長遠健康發展的投資,會為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疫情防控期間,許多金融機構主動採取了多種讓利措施,惠及廣大中小微企業,有力地推動了復工復產、復商復市進程,也有效促進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為自身更好發展創造了條件。事實證明,讓利才能帶來互利。對1.5萬億元讓利措施,金融機構應該從全局高度、用發展眼光來科學看待,更加自覺地將為企業減負作為重要責任,更加積極地落實好各項讓利措施,儘可能爭取“早讓利”“多讓利”,與實體經濟一同茁壯成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7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