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稱,跨國製藥巨頭阿斯利康 (NYSE:AZN)上個月就潛在的併購交易與吉利德科學 (NASDAQ:GILD)進行了初步的接觸。
截至上週五收盤,吉利德的市值為960億美元,阿斯利康市值為1400億美元。如果兩者決定合併,這將是行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筆交易,超過去年百時美施貴寶 (NYSE:BMY)和新基製藥740億美元的合併案。
然而,消息一出,立馬引發了外界的質疑。阿斯利康併購吉利德,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併購傳聞背後,吉利德的壓力
阿斯利康和吉利德眼下都致力於新冠防治方案的研發。吉利德的新冠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諧音“人民的希望”)在整個疫情期間關注度都很高,而阿斯利康正與牛津大學聯合研發新冠疫苗。
相關的報道提到,就算新冠治療藥物或者疫苗研發成功,盈利能力也不那麼樂觀,這意味着製藥商還是得回到疫情之前的“套路”:要麼通過收購促進自身的創新能力,要麼成為被收購的目標。
對於吉利德來説尤其是這樣。英為財情此前在《為什麼對沖基金在做空吉利德?》一文中指出,分析師預計瑞德西韋短期內可能會為吉利德帶來50億美元的銷售增長,但不太可能產生重大的長期現金流。
一方面,這是因為吉利德已經承諾免費向醫院捐贈150萬個療程的瑞德西韋,且在疫情結束或研發出其他可用治療方案或疫苗之前將該藥物許可給非專利藥生產商。另一方面,瑞德西韋的定價還是未知之數。
吉利德專攻抗病毒類藥物,譬如HIV、甲肝、乙肝和流感,但近年來業績表現疲軟。2018年營收同比下滑16%至217億美元,2019年同比增長1.5%至224.49億美元。去年,除了艾滋病藥物Biktarvy增長300%之外,其餘藥物營收全線下滑。
摩根大通直指,除了瑞德西韋,吉利德的其他增長機會並不多。公司不少暢銷藥物的專利保護已經過期,面臨着激增的競爭。而且,去年,吉利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藥物NASH研究失敗。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他製藥巨頭合併似乎是個可行的B計劃。
站在阿斯利康的角度,去年這家制藥巨頭的營收為244億美元,如果加上吉利德的逾220億美元,將能躋身全球營收前十大的藥企。
阿斯利康與吉利德(紫線)股價走勢對比,來源:英為財情Investing.com
併購傳聞為什麼遭到華爾街的質疑?
然而,從迄今發聲的華爾街分析師來看,這個併購案不太可能落地。
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兩家公司在藥物產品線上並沒有重疊,無法產生協同效應。和專注於抗病毒藥物的吉利德不同,阿斯利康的增長來自於腫瘤領域。
腫瘤治療是眼下製藥行業最有盈利前景的一個領域。阿斯利康首席執行官索里奧(Pascal Soriot)在前些年一直推動公司在腫瘤學以及其他盈利領域的發展,被認為是醫藥行業扭轉研發生產力方面最成功的轉型案例。阿斯利康股價也在持續走高。
正如伊頓萬斯全球健康科學基金(ETHSX)聯合經理薩曼莎·潘多爾菲(Samantha Pandolfi)所説,阿斯利康並不是一家面臨着產品專利過期壓力的製藥公司,相反,它的腫瘤藥物產品線還在不斷增長,長期專利至少到2020年底及之後。資本市場公司SVB Leerink預計,到2022年,腫瘤治療藥物將貢獻阿斯利康逾50%的收入。
如此樂觀的增長潛力,如果與沒有產品線重疊的吉利德合併,阿斯利康的增長速度豈不是要被拖累?
而且,吉利德自2015年以來股價持續下降,雖然新冠疫情期間有所反彈,仍與巔峯時期相距甚遠,意味着公司不能賣個好價錢。
傑弗瑞分析師邁克爾·耶(Michael Yee)就指出,吉利德認為自身的艾滋病治療業務被低估了,更傾向於逐漸恢復公司的價值,並且去收購其他公司。
據悉,上任僅15個月的吉利德首席執行官丹尼爾·奧戴(Daniel O’Day)認為,公司的市盈率過低,希望能夠最大化瑞德西韋的價值,並且艾滋病治療業務的價值能夠得以完全體現在股價上。
所以,雖然“醫藥行業史上最大的併購交易”這種字眼很可能會讓投資者興奮,但從上述推測來看,還是持謹慎態度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