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的經濟生活離不開貨幣,即便你使用支付寶、微信,其背後也是貨幣。
但貨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是隨着經濟的發展不斷演變。
貨幣的第一大特點就是其稀有性。
貨幣本身存在,不需要有現實的使用價值,只需要它能夠作為一個衡量單位就可以,比如我國古代最早的貨幣——貝殼以及全球普遍通用的黃金。
在稀有這一方面之外,貨幣還應該具有便於分割,標準化,便於交換。
在這一方面來説,黃金基本上是可以滿足要求的,因為它質地柔軟,便於切割。可是他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他並不標準。
貨幣發展到這一階段,對於標準化的要求導致了最早的銅幣的出現,我國漢代鑄造的五銖錢,就是這一階段最有代表性的貨幣。五銖錢中的五銖是一個重量單位,實際上就是五銖重量的銅。
當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交換日漸頻繁,沉重的銅幣逐漸不適合發展,需要相應的紙幣就應用而生。
中國最早的紙幣是四川的交子,他是一個民間發行的信用貨幣,他的出現方便了四川地區商人們長途泛用,不用攜帶數10斤或者上百斤的銅錢。
可是凡是信用貨幣都牽扯到一個信用問題,紙幣的發行最早是民間商人自發發行的紙幣,他有一定的保險金,所以信譽上還是能夠保持一定的穩定。
可是後來政府看到有利可圖,就將發行紙幣的權利收歸到了,政府政府濫發紙幣,導致紙幣信用破產,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明朝。大明寶鈔幾乎成為掠奪百姓財富的一種手段。
人類的貨幣的發展趨勢理應是由實物貨幣向紙幣過度,因為實物貨幣的切割流通十分不方便,而紙幣彌補了這一不足。
可是偏偏在中國明朝這種現象出現了反動,也就是逐漸有紙幣,又開始變為實物貨幣,也就是白銀。
白銀在中國成為流通貨幣並不是政府的行為,而是在政府指定信用破產的情況下,民間老百姓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自發的使用白銀成為流通貨幣。
白銀作為流通貨幣,直到國民黨實行幣制改革發行法幣,這種反常的現象才最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