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題:貸款量增價降 風險底線如何守住?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吳雨、張千千
金融是經濟的“晴雨表”。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實體經濟遇到較大沖擊。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銀行業如何在支持經濟社會恢復發展的同時守住風險底線?
剛剛披露完畢的上市銀行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銀行業信貸風險有所上升,但基本保持穩定。面對未來的風險壓力,未雨綢繆,備足彈藥,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是各家銀行的共同選擇。
不良貸款率是信貸風險狀況的最直接體現。數據顯示,上半年,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的不良貸款率均出現小幅上升,分別較上年末上升0.07個、0.03個、0.05個、0.07個、0.21個百分點。
股份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有升有降。中信銀行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上升0.18個百分點,民生銀行上升0.13個百分點。光大銀行、招商銀行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略有下降。
在各家銀行高管看來,經濟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是資產質量承壓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影響,不少企業出現了經營困難,銀行業從整體上資產質量面臨一定壓力。農行對貸款進行了嚴格認定和積極管理,努力實現了資產質量的基本穩定。”農行行長張青松表示。
縱觀各家銀行半年報可以看出,上半年,公司類貸款中,批發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製造業等行業不良貸款增加較多。個人貸款中,信用卡、個人消費貸款受疫情影響最為明顯,不良貸款生成率有所上升。
“上半年招行不良貸款增加了30.53億元,這裏面主要來自零售貸款,尤其是信用卡貸款。”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説。
對於今後的信貸風險形勢,多家銀行高管表示,由於經濟下行在金融領域的反映有一定時滯,加之宏觀政策短期對沖效應等影響,不良貸款的暴露會出現一定延遲,仍面臨一定的反彈壓力。
“有兩類行業資產質量還存在較大不確定,一是餐飲、住宿、旅遊等受疫情直接影響較大的行業;二是對外依存度較高、外部輸入性風險突出的行業,比如出口佔比較高的低端製造業。”張青松説。
“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會有效減輕企業的資金困難,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延緩銀行風險暴露。下半年,延期還本付息貸款對資產質量管控的壓力可能會增大,但我們有信心保持這部分資產質量的可控和穩定。”工商銀行行長谷澍表示。
為應對未來的風險上升壓力,各家銀行一方面加快“清淤”,加大存量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一方面未雨綢繆,加大撥備計提力度,增厚“安全墊”。
撥備覆蓋率是衡量銀行抵禦風險能力的重要指標。上半年,多家銀行撥備覆蓋率較上年末有所上升。農行撥備覆蓋率達284.97%,建行撥備覆蓋率達223.47%,郵儲銀行、招商銀行等撥備覆蓋率超過400%,遠超150%的監管紅線。
“上半年,我們不良貸款核銷處置規模同比增長超過20%,撥備計提同比增長超過30%。光大銀行將繼續推動風險貸款有序出清,提升風險抵禦的能力,預計今年全年撥備計提的規模、不良貸款核銷處置的規模都會比去年同期有較大提升。”光大銀行副行長姚仲友表示。
優化信貸結構,既能確保信貸資金高效流入實體經濟,也是防範風險的有效手段。多家銀行表示,將按照國家政策導向和產業發展趨勢,持續優化信貸資產結構,提升新准入信貸客户的質量,從源頭上防控資產質量的風險。
國家重大項目、製造業優質企業、新興產業等是各家銀行瞄準的信貸投放重點。
“金融與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的關係,服務實體經濟既是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的根本保障。”張青松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