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子房先生認為,品讀外貿上半年的“成績單”,再次證明了“我國的外貿韌性強、競爭力強,特別是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市場開拓能力都很強”。未來,隨着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措施效應的持續釋放,外貿全行業齊心協力謀發展,將會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實現進出口“促穩提質”。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全球貿易遭遇罕見重挫。在這個特殊之年,我國外貿經受住了“壓力測試”。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2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2%,降幅較前5個月收窄1.7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當月進出口實現年內首次雙雙正增長。
“上半年外貿進出口整體表現好於預期”,得益於國家及時出台一系列穩外貿的政策“組合拳”。在精準幫扶企業方面,進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擴大出口信用保險短期險覆蓋面,促進費率合理下降;在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方面,新設46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在税收、監管、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試,進一步發揮跨境電商的獨特優勢;在支持加工貿易發展方面,暫停徵收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緩税利息,擴大內銷選擇性徵税試點……
品讀外貿上半年的“成績單”,也再次證明了“我國的外貿韌性強、競爭力強,特別是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市場開拓能力都很強”。比如,民營企業進出口逆勢增長。上半年,民營企業進出口6.42萬億元,增長4.9%,佔我國外貿總值的45.1%,比去年同期提升3.5個百分點。又如,防疫物資、“宅經濟”產品出口增長較快。上半年,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增長32.4%,醫藥材及藥品、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分別增長23.6%、46.4%。可以説,外貿企業在逆境中抓住了率先復工復產的機遇,滿足了全球的產品需求,對出口形成了有力支撐。
微觀上,外貿企業是重要的市場經濟主體;宏觀上,外貿企業維繫着我國乃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與東盟進出口值達到了2.09萬億元,同比增長5.6%。這得益於該地區整體疫情防控形勢相對較好,且近年來與我國經貿合作持續深入,產業鏈結合更加緊密,雙邊貿易穩步增長。在世界經濟復甦之路仍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作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始終錨定穩住外貿基本盤,為保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開放、高效作出了重要貢獻。
應當看到,當前疫情仍在全球流行,世界經濟嚴重衰退,我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下半年進出口形勢依然複雜嚴峻,一些外貿企業還會面臨在手訂單取消或延期、新訂單簽約困難、物流不暢等諸多問題。為此,必須繼續圍繞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的要求,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實,陸續出台相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保住中小微和勞動密集型外貿企業;完善出口退税方式,加快退税進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強信貸、信保、擔保等融資支持等。
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回望2020年“上半場”,穩住外貿基本盤有基礎、有支撐、有效果。我國外貿發展從小到大,歷經無數磨難,在市場摔打中成長。未來,隨着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措施效應的持續釋放,外貿全行業齊心協力謀發展,將會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實現進出口“促穩提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子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