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因素的疊加將使近期油價會在“低谷”徘徊。能源構成的變化、石油生產的發展峯值使中長期的未來油價可能在中等偏低的水平上波動。
01
近期油價會在“低谷”徘徊
極其嚴峻的油價走勢,迫使主要產油國在3月下旬重新開始了石油產量的協商。經過幕後和會上的激烈爭議,“歐佩克+”(目前已增加到23國)終於在4月9日達成減產意向分三階段安排:
5月1日至6月30日每天減產1000萬桶,7月1日至12月31日每天減少800萬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30日每天減產600萬桶。
對此安排,墨西哥對其高達40萬桶/日的減產份額表示不能接受,美國也未就減產做出實質性承諾。4月12日“歐佩克+”部長級視頻會議達成新的協議(在此中G20 國家石油部長會議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將前兩階段墨西哥承擔的減產額度由40萬桶/日降為10萬桶/日,相應的總減產份額也降低了30萬桶/日,第三階段的總體減產規模也減少了20萬桶/日,定為580萬桶/日。
這次減產安排有許多特點令人關注。
美國率領若干產油國(如巴西、印尼、墨西哥和挪威等)一起形成所謂“非歐佩克+”,參與了減產談判並承諾了相當數量的減產份額。
這首先是因為低油價已經使美國的頁岩氣產量有所減少,如果油價進一步下降,則將有大批中小頁岩油氣企業破產。這將直接影響美國經濟和在世界石油上的地位(還有不能拿到桌面上的原因:影響特朗普的選情)。
其次是因為美國想在這次油價波動中取得更多的發言權和控制權。為此甚至做出承諾,願額外承擔對墨西哥10萬桶/日減產份額以幫助整個減產協議。
但美國一直強調,油價降低以來其頁岩油生產企業產量被動式自然下降應計入所應當承擔的份額,且不願以政府承諾的方式參與“歐佩克+”所擬定的“額外”減產行動。
各方面人士對此安排並不滿意。
首先,既然是“救火”,就應該越快越好。面對已持續了兩個月的特低油價,卻還要再拖延1個月才開始“救火”動作。
其次,IEA預計:在新冠病毒的影響下油氣供應過剩量當時已達2500 萬桶/天,4月油氣需求下降2900萬桶/日(降至25年來創紀錄的低位),即使到12月仍下降270萬桶/日,全年油氣消費將以970萬桶/日的速度下降。隨着疫情的發展,經濟形勢將更加嚴峻,石油市場的過剩量還有可能大幅增加。權威的諮詢公司高盛認為:所擬的減產量“太少且太遲”,不足於對油價產生明顯影響。
再次,儘管只是一個沒有充分約束力的意向安排,也仍然在細節安排上(如各國的具體減產份額、沙特等部分歐佩克成員國的“額外減產”數量)不夠明確或存在着爭議,各成員國能否如期執行(特別是俄羅斯)協議也存在較大的變數。
沙特王儲薩勒曼曾公開表示只有在其他成員國相應地減少供應的情況下沙特才會減產。諮詢機構雷斯塔能源的市場主管Bjornar進一步指出:“即使協議能夠執行,上游供應量的減少也不像關掉水龍頭那麼簡單,我們可能會驚訝地看到,到5月底歐佩克的整體減產遵守率只有50%。”
對於這類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的減產安排,市場以油價的繼續下降做出了明確的回應。
紐約期貨市場20日是WTI原油5月交貨合約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市場紛紛拋售即將到期的期貨合約。其開盤價17.73美元/桶,至下午曾跌到最低點-40.32美元/桶,收盤價為-37.63美元/桶。這是WTI油價歷史上首次跌入負值。這種“難以忍受的負油價”的出現被稱為石油市場的“至暗時刻”。
次日雖然油價由負值區域反彈,但6月份到期的WTI期貨出現盤中暴跌70%、收盤11.57美元/桶,創1999年2月以來新低。與之類似,21日6月交貨的布倫特原油以25.57美元/桶的價格收盤,下跌2.51億美元/桶,跌幅8.94%;次日6月期貨收盤於19.33美元/桶,皆創近年來新低。若跌勢持續,布倫特原油6月合約價格也可變成負數。
負油價的出現原因是:
如果到時交割提貨,其庫存價格和運輸價格將高於實際的油價。負油價充分表達了市場對未來油價的悲觀情緒,使人們更深切地體會到油價低谷影響之深重。於是,沙特沒等到預定的5月1號,而在4月20~24日當週,就開始實施原油減產。
多數人預測,東亞、歐洲和北美等地區的疫情發展高峯期將在今年年底緩解,但它絕不意味着疫情的結束。不排除條件甚為困難的南亞、非洲和南美地區有可能拖延至明年春季甚至年底。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疫情過後所造成的經濟指標大幅度下降也難以在短期內扭轉。考慮到導致油價降低所疊加的多種因素短期內更難有大幅度的改變,關注到現在已經趨於飽和的巨大石油庫存,多數機構認為油價仍會在“低谷”中徘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在最樂觀的情況下,2020年和2021年油價將維持在年均值每桶35美元的水平上。”有的研究者甚至警示:不要幻想油價會在未來快速回升。
02
供大於需趨勢決定中長期油價變化
從長期的油價變化趨勢看,20世紀的後期是在供需平衡的大背景下需求略高於供應。
歐佩克可以用主動抬高或降低油價的方式來左右石油價格的改變,上世紀70年代其所發動的兩次石油危機就是例證。經濟發展方式和能源構成的優化,特別是對環境保護的強調逐漸改變了這一狀況。
21世紀以來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供需大致平衡、供略大於需的局面。這正是油價變化趨勢的決定性因素。石油消費國在世界石油價格的變化上,有着越來越大的發言權。為擺脱十分被動的局面,相應的油價調整,也要由歐佩克和若干重要的非歐佩克產油國經過艱難的協商來決定行動方案。
過低的油價對石油的持續發展是有重大負面影響的,因而渡過這次“寒冬”之後油價將會有所反彈,逐漸走出“低谷”,再次出現相對低價的局面。
這一整體趨勢決定着在沒有重大戰爭和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在未來中期的油價總體上將在中等偏低水平上徘徊。即使有某些大小不一的“黑天鵝事件”可以使油價有升降,但其幅度和影響時間也要受到明顯的制約。
此外不少研究者還提出了更嚴峻的估計。如果因為新冠疫情的持續和世界經濟形勢的明顯惡化,將使世界政治(甚至包括軍事)局勢出現更加劇烈複雜的動盪。上世紀的大蕭條之後出現的局面已經給我們提出了嚴重的警示。
03
油氣需求速度變緩
首先,科技的進步使得能源/石油消費強度(單位GDP增加所需的能源/石油消費量)有越來越大的降低。這就是説,經濟的發展將不再僅靠能源/石油消費數量的增加,更多地依靠能源效率的提高和節能。
更重要的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環境優化的要求使能源消費構成有重大的變化。這就要求首先要大幅度、持續地提高新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也包括氫能等)的供應水平,以日趨降低的價格和應用的靈活性去佔領能源消費市場的份額。同時要大幅度地降低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進一步就要求石油消費量及其在能源消費中的份額也有逐漸增大的降幅,首先在交通運輸領域上越來越多的新能源將替代各種油品。許多研究者對此做出了定性和定量的預測。
從中長期的角度上展望會發現,石油消費量的增加速度將越來越低。這在全球特別是我國的表現相當明顯。對全球能源結構研究的10篇能源展望報告中24個情景的分析研究表明:在本世紀20~40年代石油需求年均值平均增速僅為0.14%。世界石油消費量已進入增長相當緩慢的“平台期”;有可能在2035年前後達到峯值,而後開始進入緩慢下降的趨勢。這就使其增長的動力也會緩慢地降低。石油已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供大於需的大背景給我們預測中長期油價提供新的思路。
正是考慮到低油價將長期持續,越來越多大石油公司對新能源的投資賦予更大的比例。這正是未雨綢繆、順應能源轉型的具體反映。
對於已經有相當高儲產比的石油輸出國來説,充分利用其豐富的石油財富,使之能夠適應轉型期的經濟發展的需要並佔有世界石油市場的更高份額,並以高於成本的價格出售,成為新時期的戰略要求。
失去這一“窗口期”的機會將會使其石油難有用武之地。這也是石油潛力不同的國家會採取不同的油價方針的原因之一。從另一角度看,低油價也會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石油的進程更加困難,石油佔有能源中較高的份額的“窗口期”會有適當延長。
綜上所述,從中長期角度看較長期地出現高油價概率是比較小的。筆者目前認為,中長期布倫特油價(特別是不以表觀油價,而以不變美元計算的更真實油價)可能還要低些,有可能年均值在每桶50美元左右。也許是某種巧合,有人認為:“對美國而言,舒適的油價區應該是在40至50美元/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