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最近“爆款”基金接二連三,浮躁了公募行業的人心。
百億級以下的首募,已經不易撩動業內的神經,兩三百億級別的首發,才是許多基金公司豔羨的對象。據説,一些弄不出“爆款”的基金公司,各路人馬甚至整日思謀,如何上一些手段來達到目的,結果不僅擦邊球遍地亂滾,甚至還爆出了一些醜聞。
這種浮躁和急功近利,顯然不利於基金行業的健康發展,也受到業內有識之士的抨擊。比如,一些以“長跑”著稱的大中型基金公司高管,就屢屢拋出針對業內追逐“爆款”的冷思考:假如自身的能力建設不夠,一時的“爆款”不過曇花一現,並不能成為基金公司長期發展的助力。恰恰相反,如果沉迷於追逐“爆款”的短期之樂,卻有可能荒廢基金公司的中長期戰略規劃,實在是得不償失。
所謂能力建設,可以做兩重理解:第一,指的是基金公司的能力建設,它是全方位的涵蓋,既包括公司投研能力與規模的匹配,也包括中後台的配置足以覆蓋產品數量和客户數量。這種能力建設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基金公司規模的可持續性上,細分到“爆款”基金這塊,則是深厚底藴使“爆款”從偶然變成必然,以及“爆款”基金成立後,在高體量的背景下依然能夠踐行“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則,讓持有人獲得合適的回報。
但有趣的是,着力於能力建設、在業內卓有聲名的部分基金公司,卻淡對“爆款”的引誘,常常設置新基金髮行上限,通過比例配售,婉拒了蜂擁而至的巨量資金。
第二,則是指基金經理的能力建設。很多時候,追逐“爆款”其實就是追逐明星基金經理。但事實上,如娛樂圈一般,這些“明星”也分兩類:短期紅透半邊天的小鮮肉和長期譽滿天下的老戲骨。如此一來,“爆款”與“爆款”之間,便出現了質的鴻溝:借短期業績發力,管理規模從十數億驟增至上百億的基金經理,能力建設還需要多次“冰與火”的洗禮,其業績波動性可能成為追逐者的噩夢;而對百億級資金管理駕輕就熟的基金經理,常不屑於短期業績的爆發,但卻能讓持有人獲得長期安心的回報。
同樣有趣的是,“老戲骨”們也不熱衷於“爆款”基金。在他們看來,愛惜羽毛遠比攫取利益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