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東亞銀行(中國)年內關閉7家支行,鉅虧難題考驗新行長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財經

作者:時代財經 商學院孫一鳴

在東亞銀行(00023.HK)全面檢討結果尚未公佈之際,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亞中國”)迎來了新任行長何舜華,而代理行長何長明未能順利轉正。

7月16日,東亞中國宣佈,該行董事會任命何舜華為東亞中國執行董事兼行長,該任命已獲中國銀保監會核准。早在今年3月,東亞中國原行長林志民離職,副行長何長明代理行長一職。

5月,時代商學院發佈的《東亞中國鉅虧17億,何長明如何扭轉大敗局》分析了東亞中國業績鉅虧及人事變動原因,明確對代理行長何長明能否轉正提出了質疑。

如今,時代商學院的分析得以印證,代理行長何長明最終未能轉正。

受內地業務拖累,2019年,東亞銀行淨利潤同比近乎腰斬。2020年3月,東亞銀行宣佈將對其業務和資產組合進行全面檢討,以確保與其策略重點保持一致並增加股東價值。全面檢討結果原定於6月30日前公佈,但該行隨後公告稱,結果將推遲至9月30日公佈,其間市場一度傳出東亞銀行將出售內地業務。

時代商學院研究發現,截至7月,東亞中國今年以來已關閉內地支行數量高達7家,創歷年之最。2013—2019年,東亞中國合計關閉19家內地分行或支行。年報顯示,2019年東亞中國減員182人。

7月21日,時代商學院就上述問題向東亞中國發函詢問。東亞中國回覆稱,何舜華深諳外資銀行發展及管理之道,尤其擅長工商金融業務等領域。對於時代商學院提出的其他問題,東亞中國未作回應。

新行長何舜華能否破釜沉舟,推動東亞中國轉型,帶領東亞中國扭轉頹勢?時代商學院將繼續保持關注。

新行長曾任職匯豐銀行

年報顯示,2019年末,東亞中國的資產總額同比下降9.56%,各項貸款和墊款餘額同比下降12.92%,各項存款餘額同比下降12.9%;已逾期貸款同比增長23.22%,信用減值損失同比飆升3.23倍至32.58億元。當年,該行鉅虧17.06億元,超過前四年盈利總和。

今年3月,東亞中國原行長林志民黯然離職,告別了工作達30年之久的老東家。副行長何長明任代理行長一職。5月,時代商學院發文分析東亞中國人事變動的原因,並對代理行長何長明能否轉正提出了質疑。

7月16日,東亞中國宣佈,該行董事會任命何舜華為東亞中國執行董事兼行長,該任命已獲中國銀保監會核准。至此,東亞中國行長一職塵埃落定,代理行長何長明未能順利轉正。

東亞中國回覆時代商學院稱,何舜華深諳外資銀行發展及管理之道,尤其擅長工商金融業務等領域。其曾在內地工作近十載,對內地金融市場有着獨到見解,深入瞭解本地客户需求。

何舜華長期在匯豐中國任職,擔任過匯豐中國副行長、執行董事。公開資料顯示,1983年加入匯豐後,何舜華先後任職於匯豐中國貿易服務、策略規劃及工商業務等多個部門。2010年10月,何舜華獲任匯豐中國工商金融服務總監,帶領團隊實現了強勁的業務增長。2014年1月,何舜華出任匯豐中國副行長、執行董事,管理多個業務部門。

東亞中國表示,在何舜華的帶領下,東亞中國未來將積極推進更多元化的業務轉型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東亞中國新行長的任命,發生在母公司東亞銀行全面檢討結果出爐前。受內地業務拖累,去年東亞銀行淨利潤同比近乎腰斬。

3月4日,東亞銀行公告稱,該行將對其業務和資產組合進行全面檢討,以確保與其策略重點保持一致並增加股東價值。此次檢討將專注識別潛在策略性交易,該等交易將可提升該行現有業務和資產的價值,以及潛在非核心資產的策略替代方案。全面檢討結果原定於6月30日前公佈。

此後兩日,花旗和摩根士丹利分別就此事發布報告並上調評級。

其中,花旗指出,此次檢討獲得該行股東Elliott Management Corporation的支持,意味着該行有機會將東亞香港及內地的業務分開出售,或將整個東亞放盤出售。

5月27日,東亞銀行公告稱,全面檢討結果推遲至9月30日或之前公佈。

6月2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報道,東亞銀行正就出售旗下中國內地和香港銀行業務進行磋商,東亞中國和香港本地銀行業務或會分開出售,旗下保險子公司亦計劃出售。現時出售的資產仍在審查和討論中,與潛在投資者的討論還處於初期階段。

當日,東亞銀行緊急發佈澄清公告稱,全面的策略性檢討正在進行,該行並未就出售香港或中國內地銀行業務與外界進行討論,亦未就該行業務和資產的策略選項作出任何決定。東亞銀行表示,將於9月30日或之前公佈檢討的最新情況,並將適時公佈有關檢討的其他任何重大發展。

時代商學院認為,新行長何舜華面臨的挑戰並不小。面對業績鉅額虧損,東亞中國如何扭虧為盈是其首要目標。此外,在母公司全面檢討結果公佈後,東亞中國會否被母公司出售,仍是高懸在該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由此引發的人員動盪將考驗其管理能力。

東亞中國支行關閉潮來襲

時代商學院發現,近年來,東亞中國頻頻關閉內地支行,收縮戰線。

銀保監會官網顯示,今年前7個月,東亞中國已關閉支行的數量高達7家,創下歷年紀錄,涉及地區不乏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

財報顯示,2010—2019年,東亞中國的淨利潤分別為10.04億元、13.14億元、12.86億元、12.08億元、7.96億元、2.09億元、1.66億元、5.48億元、4.71億元、-17.06億元。

可見,自2011年以來,東亞中國的淨利潤開始走下坡路,淨利潤呈逐年下降態勢,2019年首次虧損。

當經營不善,收入難以覆蓋成本時,選擇關閉銀行分支機構以壓縮營業支出是商業銀行普遍的做法。

2013—2019年,東亞中國關閉分行或支行的數量分別為2家、1家、2家、0家、6家、6家、2家。

顯然,自2016年淨利潤降至1.66億元后,東亞中國便開啓了關閉支行的大潮,2017年就關閉了6家支行,超過前四年關閉支行或分行的總和。2018年,東亞中國再次關閉了6家支行。

隨着前兩年淨利潤有所回升,2019年,東亞中國僅關閉2家支行。但在2019年鉅虧17.06億元后,今年前7個月,東亞中國已創紀錄地關閉了7家支行。

或許和裁員有關,東亞中國的員工人數也在減少。截至2019年12月底,東亞中國員工總數為3767人,較2018年的3949人減少182人,比例達5%。

時代商學院認為,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銀行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銀行網點租金和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硬件維護成本和設備更新投資需求大幅被動上升,銀行網點的盈利壓力不斷加大。可以預見,在業績虧損的壓力下,東亞中國有可能繼續縮減營業開支成本以改善盈利情況,網點數量將進一步減少,甚至可能繼續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