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持銀行股比例降至歷史次低
隨着基金中報陸續披露,公募基金持有銀行股情況浮出水面。與科技、醫療等核心資產相比,基金尤其是主動型基金持有銀行股比例進一步下降,持股比例已經達到歷史次低水平。不過,銀行股雖然處於整體減持的狀態,但分化仍較明顯,部分銀行成為機構調研和增持的熱點。
持倉達到歷史次低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二季度公募持倉銀行股進一步降至歷史次低水平,全部公募基金和主動型基金重倉持股中,銀行股佔比分別為4.1%、2.3%,較一季度下降2.2個百分點、1.3個百分點。
由於目前上市銀行尚未發佈中報,無法得知社保基金、險資以及QFII的持倉情況,而陸續發佈的基金中報是瞭解機構持有銀行股情況的重要窗口。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收盤,二季度基金減倉股份數量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中,農業銀行、民生銀行、郵儲銀行和中國銀行在列。其中,農業銀行期間被減持股份數量位居第一,達5.82億股,截至目前有123家基金持有農業銀行股份,持股數量為4.82億股。民生銀行、郵儲銀行和中國銀行被減持股份數量分別為3.0億股、2.88億股和2.41億股。此外,興業銀行、平安銀行、交通銀行等銀行二季度被減持股份數量均超過了1億股。
在不少分析師看來,銀行讓利及資產質量方面的市場悲觀情緒,是二季度銀行持倉降至歷史次低點的主要原因。其中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成為公募基金撤離的重災區。實際上,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機構主導A股結構性行情特徵愈發明顯。機構普遍重倉的科技、醫療類部分個股,股價屢創新高。而被公募不斷減倉的銀行股則走勢不佳,目前銀行股仍然處於大面積破淨的狀態中,即使是經歷了近期的一輪估值修復,不少銀行股價較年初仍然下跌。
機構抱團股表現好
機構尤其是公募基金“不買賬”或許是銀行股表現不佳的重要原因。但實際上,公募基金仍有一定比例配置銀行股,哪些銀行股得到了公募基金的青睞?
從目前披露的信息來看,地處發達地區和區域中心的城商行得到了公募基金尤其是主動型基金的追捧。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公募基金加倉5家銀行股,包括工商銀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成都銀行和杭州銀行,被增持股份數量分別為3.53億股、8461萬股、2728萬股、2309萬股和1410萬股。
儘管工商銀行和上海銀行第二季度被增持數量遠高於後續三家銀行,但細看變動情況可知,絕大多數增持來自於指數基金的被動增持,因此很難説公募看好兩家銀行的投資前景。而後三家銀行的增持主要來自於主動型基金的加倉,這或許更能夠顯示出機構對銀行股的選擇偏好。
5家獲加倉的銀行隨後股價表現也體現了機構對個股的定價能力。工商銀行和上海銀行股價自一季度以來變動相對不大,7月上旬一輪行情後迅速下跌,目前基本已經回吐前期大半漲幅。而另外三家銀行最新收盤價較二季度低點漲幅均超過15%。
分化將成主流
中報披露後,市場對銀行全年業績往往能有一個大概的判斷,因此三、四季度一般是機構配置銀行股的一個窗口期,存在獲得絕對收益的機會。多家券商的銀行業分析師均認為,目前銀行股市淨率處於歷史低位,大幅下探的可能性不大,未來仍有利好。
機構主要分歧在於個股走勢。東北證券分析師王鳳華較樂觀,認為銀行的負面因素全都已經消化。金融系統讓利1.5萬億元,已經能夠詳細拆分:第一塊,利率的下行實現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讓利,即利息的讓利,大概是9300億元;第二塊,直達工具和延期還本付息是2300億元;第三塊,通過銀行減少收費讓利3200億元。通過讓利1.5萬億元的拆分,預測下半年降準降息概率比較有限。
此外,近期宣佈資管新規延期一年,也有機構視為對銀行的利好。浙商證券認為,延期本質利好實體和銀行,延長後銀行壓力仍然較大,未來轉型進度高的銀行更受益。在監管引導做實不良和撥備背景下,銀行利潤增長存在不確定性,維持以退為進的投資策略。
部分分析師則認為,銀行股仍將是分化行情。未來板塊同漲同跌的局面會減少,部分銀行會受到資本追捧,估值差距懸殊或將成為常態。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