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下半場屬於週期股
5月份以來,筆者是比較謹慎的,基本將市場趨勢作了誤判。因為科技股、消費股過去幾年漲幅巨大,且估值早已泡沫化。而且科技類新股的發行融資高潮期也在進行時,如果這個時候喊科技股或消費股的牛市,一定不乏擁護者,但這個時候往往風險已經積累得比較大了,性價比也非常低了。然而,這個時候週期股的切換速度之快也超出了筆者的想象。所以,基本可以説是踏空了市場的節奏。這種思路的偏差確實值得反省。
當然,筆者一直也比較看好週期股的機會,強調低估值的底部週期股一定要抱住,等待週期的輪迴。儘管過去幾年經濟轉型靠科技和消費的成功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很難有人會主動放棄歷史的成功經驗,來選擇投靠跌落深谷、無人問津的週期股。然而筆者也説過,價值投資,寧願雪中送炭,也不要錦上添花。
事物的發展總是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會保持簡單的線性的發展。即使你不看好週期,不看好傳統行業,也並不意味着便宜貨就沒人要。更何況,價格便宜才是硬道理!
霍華德馬克斯的《投資最重要的事》這本書,想必很多人都看過。筆者總結了這本書最大的精髓就四個字:價格便宜。
所以,週期股為什麼要買?第一,價格便宜;第二,按照第一條執行。沒有其他。
一些資源能源類的週期股,基本處於歷史底部或者底部區域。經濟轉型難道就意味着傳統行業要退市、倒閉、破產嗎?
非也。歷史上為什麼出現這麼多次改革成功?都是來自於傳統行業的落後產能的淘汰或創新升級。且不説供給側改革的效果如何?但是這一次疫情的影響就使得傳統行業出現了向好的變化。比如説航運價格大漲,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疫情的變化使得國外港口運力下降,供給不足,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所以,如果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疫情,應該是類似於一次供給側改革。需求在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下,由於供給在疫情背景下開工率不足,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開始上漲。這個PPI上漲的過程有望在下半年展開。
投資的慣性思維往往容易讓我們看着倒車鏡去判斷前方。但過去上漲的品種已經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而過去大跌的品種也因為新的有利變化而可能上漲。更何況機構投資者也有調整倉位的意願,尤其是新進場的場外資金不可能去高位接盤科技股或消費股。所以,週期股的新增資金會更多。
到底週期股有哪些?一般分來為:週期成長、週期價值、強週期三類。
週期成長主要指仍處於成長階段但受經濟週期或市場週期影響較大的行業;比如:券商,行業本身仍有成長性,但受市場週期的影響較大。
週期價值主要指成熟性行業,也受經濟週期影響較大;比如銀行業、地產業、公用事業板塊,股息率較高,屬於價值股的特徵。
強週期主要指煤炭、有色、能源,業績跟隨經濟週期波動,股價波動較大。歷史上看,處於經濟增長的上升週期中,強週期彈性很大。
最後,筆者認為,科技股的下一輪牛市可能要等到2023年才會重新到來,目前科技股已經處於牛尾行情。如果看好下半年的經濟復甦及指數牛市行情,就應該配置高貝塔的行業,這樣可以獲得更大的超額收益。而科技、消費等防禦型行業恐怕要等到這次牛市結束後再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