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拯救深受疫情打擊的經濟,歐盟提出一項總額為7500億歐元(約合6萬億元人民幣)的“復甦基金”計劃,核心內容是將經濟復甦計劃納入歐盟未來七年預算(2021年—2027年)考慮,在預算留有空間的前提下,歐盟將通過市場借貸將5000億歐元作為贈款直接提供給成員國、2500億歐元用於向各國放貸,償還期從歐盟2028年財年開始,最長30年內還清。動用金額如此之大、週期如此之長的財政手段進行經濟紓困,對當前經濟和政治背景下的歐盟來説不啻一場豪賭。
首先,這項計劃仍面臨較大的內部政治風險,歐盟藉機推動財政一體化的努力可能會打折扣。
“化危為機、推動財政一體化”是歐盟釋放巨量財政手段的主要動力和政治目標。自歐元區債務危機以來,消除內部各國間的經濟財政不平衡、逐漸建立財政轉移支付聯盟,始終是一個有待歐盟破局的問題。
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進一步暴露和加大了歐盟內部的經濟失衡,原本債務負擔沉重、經濟增長欠佳的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等南歐國家受疫情衝擊最重,今年一季度經濟損失分別達到4.7%、5.2%和5.8%,對歐盟資金支持的需求最為強烈。中東歐國家雖然受疫情衝擊不大,但其經濟基礎和財政能力相比西歐、北歐國家要脆弱得多,對於歐盟財政支持也樂觀其成。在市場、貨幣一體的環境中,歐盟經濟的復甦成效取決於能否補足南歐和中東歐的短板,因此有必要通過大規模財政救助來進行扶持,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建立財政轉移支付聯盟的大膽嘗試。
但現時狀況是多數成員國並未就此作好準備。作為歐盟財政預算的主要貢獻者和歐盟進行市場融資的主要擔保者,西歐和北歐國家向來對南歐國家的償債意願和能力頗有疑慮,對“債務共同化”這樣的道德風險深惡痛絕。在歐盟基金計劃出爐後,此前在發行“新冠債券”爭論中形成的以南歐和中東歐國家為一方、以部分西歐北歐國家為另一方的矛盾重現。儘管法德妥協減弱了歐盟內部的對立情緒,但短期內並不能消除雙方的矛盾,在歐盟計劃的基礎上仍然需要各方進一步作出妥協才有可能達成共識。
其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歐盟如何確保經濟狀況不好和償債能力較差的國家不違約,也是個有很大風險的問題。
歐盟為此開出的處方是要“借雞生蛋”,將基金貸款的使用目的與落實歐盟產業戰略和成員國內部改革相結合。在歐盟提議啓動大規模投資的歐版“馬歇爾計劃”未果後,歐盟復甦基金計劃顯然是要走“曲線”推進的路子,將其力推的綠色產業和數字經濟“打包”進各國的發展規劃中,同時建議各國對大企業“開刀”,藉機開徵數字税或碳邊界税。
這種做法至少存在兩個風險:一是在綠色產業和數字經濟方面,各國實施的意願、基礎和目標不同,政策“打包”的效果很難預期。例如在仍嚴重依賴傳統能源的中東歐國家,綠色產業的推進效果將很難讓歐盟如意。二是在對大公司税收上動腦子進行“再融資”,對於一些仍希望通過税收優惠來吸引投資的國家來説也很難接受,而且這種做法多半會針對在歐盟市場的外資企業,不僅有“殺雞取卵”的嫌疑,還會讓成員國在賺取“快錢”、減輕歐盟償債負擔的同時,傷害到歐盟市場的開放度和包容性。
最後,在當前的國際資本市場上能否融資順利,對內外交困的歐盟來説也是個大問題。
自債務危機以來,歐盟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效果並不理想。例如歐盟於2014年底推出的“容克投資計劃”原打算以335億歐元為種子基金來撬動5000億歐元的市場投資,結果在實施三年後獲得的資金僅為目標金額的一半。在當前部分成員國依然債務纏身、歐盟經濟難逃衰退的形勢下,歐盟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信用正在經受考驗,融資難度只會更大。何況在當前形勢下資本避險情緒嚴重,資金大多流向美國市場,歐盟要想“虎口奪食”絕非易事。
歐盟利用市場和財政手段進行大手筆豪賭,並不只是歐盟自己的“家務事”。外界對歐盟復甦基金計劃的關注,不僅是因為其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採取的大規模財政舉措將產生溢出效應,而且其面臨的各種風險也有可能對計劃的實施效果造成扭曲,從而擾動國際資本市場。
同時,歐盟復甦基金計劃將財政救助、經濟復甦和產業戰略相捆綁,對未來世界經濟格局和產業體系調整也將產生巨大影響。在全球疫情逐漸緩解、世界主要經濟體相繼推動經濟復甦的時刻,各方不僅應當關注自身利益,使出渾身解數來“救己救急”,也應當從維護共同利益和全球化的大局着眼,通過國際合作和協調來“推己及人”,否則就可能會經歷一場得不償失的冒險。(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