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事華靡,彩繡光翻座。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
貧富差距儼然是由古至今皆無可迴避之問題,古時權貴之人良田萬畝、錦衣玉食,貧寒之人衣衫襤褸、朝不保夕。放置至今,便是各項資源之傾斜和選擇權。這世上顯然並無純粹的公平,一夜暴富是無數人畢生之夢。
而在實現夢想的路途中,有人成功奪取桂冠,實現鯉魚躍龍門,例如與杜月笙齊名的利希慎;有人則黯然退場,繼續做着自己的無名之輩,在泥濘中摸爬滾打。這便是生活,成功者顯然是佼佼者,失敗者方為大多數。
關於利希慎,不觀其餘,會發現此人創下之基業,足夠保障利氏家族百年富貴。源於何呢?多要歸功於其之先見之明。他發跡之後,斥巨資於銅鑼灣購置房產土地,並且立下只租不賣的規矩。
一生榮辱起於先輩
關於利希慎的發家史,最先應當追溯其父利良奕的一生。
起初的利良奕生活在寧靜的廣東小漁村,一心懵懂,只知日日温飽便可。倘若和平年代,他的一生或許便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後娶妻生子,安然一生。但奈何,那是個動盪的年代,清末朝堂腐敗,列強用炮火轟開了中國大門。
一切變故,不過一瞬之間。利良奕的悠然生活,註定無法持續。國難在前,上位者自顧不暇,何以在意他這般的“螻蟻”?為了生計,他只得選擇登上奔赴美國的大船。
故土之情,如何割捨?懷揣着無數的悲傷和思念,利良奕一路跌跌撞撞的漂洋過海,最終來到所謂的淘金地。他所求不多,只為活命、只求温飽。
但在美國,利良奕需要面對歧視、排擠,高壓的勞動之後是不平等的對待,華人勞工拿着最少的錢幹着最多的活計。可那又當如何?一旦反抗,這些可憐的華人便面臨失去僅有生計的可能性。
於是,忍耐、蟄伏就此紮根在利良奕心中,亦在之後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傳遞給其子利希慎。
1879年,利希慎在美國呱呱墜地,但不過長到十七年歲,美方便宣佈排華法案,其父多年經營就此煙消雲散。一家人帶着僅有的積蓄,黯然返回故鄉。
只是,幾十年的海外生活已然令利家人無從適應內地環境。於是,他們選擇奔赴香港求生,並在此紮根。
多年的貧窮,令利家對於財富的渴望日趨膨脹,甚至為了利益選擇放棄自我良知。利良奕因有利可圖,選擇插手鴉片行當。
昔日林則徐虎門銷煙猶在心頭,但亦無法追趕如斯之輩,他們為了金錢,儼然放棄一切禮義廉恥。
雖然利良奕如此做派,但他對於利希慎的培養毫不懈怠。想方設法將其送入皇仁學院,只求利家下一代能擺脱泥腿子的出身,成為一個光風霽月的翩翩君子。只可惜,利希慎註定要辜負他的期盼。
利希慎畢業之後,從事過多項行業,從金融至報社到公司高管,最後是開輪船公司。他一圈下來,方才驚覺唯有鴉片來錢最快。
於是,當利良奕過世之後,利希慎子承父業,迅速接手其之鴉片事業,而後拉上幾個合夥人,開始風風火火地“搞事業”。
利希慎為人聰慧,又接受過高等教育,早年的美漂生涯更是練就其敢闖敢拼的精神。於是,在他一番折騰之下,還真完成了一夜暴富之夢。就此,利希慎帶領着利氏家族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
而觀其發家之史,其父身影無處不在。從對利希慎的性格、文化培養,到事業起航的資金和基礎。
看利希慎後續發展,亦不知當説對錯與否。他帶領着家族走向榮耀,但自己終昔日惡果遭人暗殺,橫死街頭。
暗殺慘案無可解
幾番反覆之後,利希慎儼然成為了港澳地區最知名的鴉片大王。他和杜月笙同屬一個年代,兩人也算一世梟雄,但如此齊名之二人,最終財富歸屬大有不同,此又為何?
觀其緣由,可分為二:
其一:社會環境之區別。杜月笙立足上海,振大青幫,説白了便是一流氓頭子。而利希慎處在香港,當時之港由英國管轄,各項事宜,自然國內無可插手。所以,國內的利益糾葛、政權鬥爭,便也無法輻射至香港這片土壤。於是,縱然二人皆是涉H,卻大不相同。
其二:性格決定命運。利希慎同杜月笙一般有勇有謀,但杜月笙為人高調,甚至想入足政治圈。反觀利希慎,就顯得低調許多,他知曉自己錢財來路不清,故而想方設法進行洗白。
那如何洗白呢?中國人觀念中紮根最深的便是“故土思想”,何謂故土?對利希慎而言,便是香港這片棲息的土壤。且土地是固定資產,不會輕易消失,一經買賣,倘若非本人自願,屬實難以被奪取。
於是,思前想後,利希慎決定購置土地。此舉,亦足以證明其之先見之明。
1923年,利希慎重金購入銅鑼灣一代土地,並將其打造為轟動一時的利園。隨後他有多次購置香港多地寫字樓、住宅、別墅等產業。這一切的固定資產,也在後來成為利氏家族安身立命之本。
香港人皆知,利氏家族物業遍佈整個銅鑼灣,這筆潑天財富,縱然無數人為之垂涎,亦無可奈何也。
而利希慎在不斷購入產業的同時,亦定下了規矩:利氏家族旗下之物業產權不得買賣,只允許外租之用。
關於這條規矩,想來是利希慎害怕利氏一門重蹈許多家族“富不過三代”之夢魘。留下如此龐大之產業,縱然後輩一生碌碌無為,亦不至將其打下的“江山”揮霍一空。
最終,也因着利希慎這條只租不賣的規矩,保全了利氏家族之榮耀。而杜月笙便沒有利希慎這般幸運,權利的碾壓之下,他亦不過是時代的炮灰,昔日家財最終四散,捏在手中的僅為少數。
但不論如何,這兩位都已成過往煙雲,後世之人復又提及,亦不過一聲喟嘆,如此而已。
而且,單論最終結局而言,杜月笙略勝利希慎一籌。1928年4月30日,利希慎在中環遭遇一場蓄謀的暗殺,“砰砰砰”幾槍之後,他命喪當場。
利氏家族掌權人猛然離世,這樣的噩耗令這個家族為之動盪。為了緝拿兇手,利氏家族更是開出鉅額懸賞金,但始終毫無下落。
關於利希慎的死亡,坊間説法大致有兩種。
第一種便是尋仇,利希慎起家並不乾淨,這是當時眾所周知之事。而這些腌臢事情的背後,是多少人家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生死兩相隔就不得而知了。那麼多悲劇在前,有人肆意尋仇報復並非全無可能。
第二種説法則是利希慎觸犯到其他權貴之人的利益,於是眾人聯合籌劃,除掉了這一心頭大患。只是,具體有哪些人便不得而知了。
當然,一切都是未解,利希慎之死的真相,至今也無定論。而伴隨着其死去的,是輝煌一時的利氏家族的沉寂。
此後多年,利氏家族再無出現如利希慎一般驚才絕豔之人,但他當年積攢的房屋土地,和遺留下的“只租不賣”規矩,以保證家族頂級豪門的生活。
而如今在回望利希慎的一生,多有幾分欽佩在其中。只可惜此人立身不正,這樣的興旺不值得學習借鑑。縱然總有人在言這是個笑貧不笑娼的年代,但金錢的誘惑如何巨大,都應秉持內心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