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已連續6年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在當前經濟形勢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背景下,如何發揮好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引擎”的作用?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克服疫情影響,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
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1.4%,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6個百分點,説明市場活力在逐步回升。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我國電子商務展現出強勁的活力和韌性,在保障抗疫物資供應、助力復工復產、推動消費回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月至6月,全國網絡零售額達5.15萬億元,同比增長7.3%;增速連續4個月提升,6月份增速更是達到18.6%。
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了條件。“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供給通過線上渠道來實現,特別是5G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線上消費滲透率持續提高。”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表示,這些變化將對供給端產生新的牽引力,促進供給方式變革,增加有效供給,有利於供需之間的良性循環,並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代表着居民消費能力。我國擁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羣體超過4億人並且持續擴大,農村市場藴藏較大潛力,是我國消費市場穩定發展的有力支撐。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消費升級的趨勢進一步加快,隨着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的培育壯大,消費將繼續發揮對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
如何持續擴大國內需求,擴大最終消費?浙江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王建明認為,應以促進重點羣體增收激發消費潛力,以穩定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為着力點,持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提高居民消費預期。應順應新一輪經濟發展形勢,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把握疫情下經濟發展新契機,以新消費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激發新需求,加快推進國內強大消費市場形成。
王建明表示,還應藉助新業態新模式來擴大最終消費。一方面加快發展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新型消費方式,創新服務業態和服務模式,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利用新業態新模式配套發展政策激活消費市場活力,完善新業態新模式的引導政策,放寬相關領域的市場準入,促進居民消費網絡化、智慧化,實現供給與需求的精準有效對接。
消費升級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種政策和體制改革配套,包括税收政策、城市化政策、國民收入分配調整政策等同時發力。“消費不是孤立的經濟形態,它離不開產業和投資。比如,要發揮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輻射優勢,推動城市羣、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帶動居民消費升級。”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柳認為。
專家們表示,還應採取特別措施刺激消費、促進就業、強化保障,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縮小中低收入羣體。同時,出台更多穩定社會預期、擴大就業的政策。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