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勝根:未來要增加全球食物的“韌性”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厲行節約、杜絕浪費”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其背後是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不確定性。

“全球貧困人數22年來將首次上升,極度飢餓人數將加倍,食物供應鏈受到嚴重衝擊。因此,未來增強糧食生產和供給的韌性,將成為應對新冠疫情等多重衝擊、並從衝擊中恢復的重要因素。”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樊勝根在18日的清華三農講壇上表示。

全球食物系統面臨諸多挑戰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國際糧食機構連續發出警告。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於近期聯合發佈的《2020年全球糧食安全與營養》報告顯示,“新冠疫情可能導致新增1.3億名飢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27個國家正在走向可能是近代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新冠疫情只是全球食物系統面臨的挑戰之一”,樊勝根説,“區域衝突、氣候變化、自然資源退化、飢餓和營養不良、逆全球化等因素,都在影響着食物系統。全球還有超過20億人缺乏必需的微量營養素,超過20億人超重或肥胖,超過1.44億兒童發育不良”。

全球數十年相對平穩的發展之後,越來越多開始忽視食物生產和供給的重要性,但實際上,糧食問題一直存在。全球疫情則讓這一問題暴露在公眾眼前,甚至加劇了糧食問題。

樊勝根:未來要增加全球食物的“韌性”

豐收的小麥。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全球疫情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比如貧困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9%。聯合國世界發展經濟學研究院的研究則顯示,如果人均收入下降5%,按每天1.9美元的絕對貧困線,相比2018年,全球貧困人口將增加8000萬。按照每天3.2美元的發展中國家貧困線,貧困人口將增加1.3億。”樊勝根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數據則顯示,2020年,5歲以下兒童出現消瘦情況的可能會增加670萬人。事實上,即便不處在飢餓狀態下的人羣,也同樣存在風險。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的研究顯示,脆弱人羣的營養狀況將會受到影響。由於收入的急劇下降,這一羣體對蔬菜、水果和動物源性食物的需求下降,而這些是必需微量營養素的主要來源。”

受疫情影響,不少國家開始改變原來的糧食貿易策略,逆全球化現象引發了許多擔憂,樊勝根説,“全球食物供應鏈確實受到了衝擊,其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小農、農村居民、青年和婦女受到的影響尤重。一項針對印度九個州的370名農民的調查發現,在本季收穫了一些農產品的農民中,仍有29%的農户還在持有,13%的農作物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約7%的農户表示不得不讓農產品浪費掉。在而城市,消費者付出的價格卻在上漲。”

未來需加強食物的韌性

如何應對全球疫情下的糧食問題,樊勝根認為,“在自然災害、衝突、氣候變化、大流行病等多重因素更頻繁、更強烈的衝擊下,加強食物的韌性,是幫助人們、社區、國家和全球機構預防、預測、準備、應對和從衝擊中恢復,且變得更加富裕的重要手段。”

“這是一個系統的工作,需要全社會、全球各個領域付出共同的努力”,樊勝根説。

在全球疫情及自然災害的影響下,小農是最易受損的羣體,樊勝根説,“小農户是農業生產中最基層、最大的羣體。增加他們的韌性,對保障糧食安全非常重要。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是加強土地使用、所有權的保障,減少土地分割,增加獲得資金,投入和信息通信技術的機會。第二是促進包容性農業綜合企業模式的發展,幫助小農適應不斷變化的糧食需求和現代供應鏈的更高質量標準。第三是通過社會保護、保險、收入多樣化等方式,幫助小農户更好地進行風險管理。”

數十年來,農業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全球糧食生產和供給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樊勝根認為,在未來,農業技術仍舊是重中之重,“在未來,仍需擴大農業研發促進食物系統,重設研發優先序,以提高穩定性,實現多贏。比如選育高產、適應氣候變化、高營養的作物品種。”

目前,全球190個國家,已經出台900多項措施,加大食物生產和供給的社會保護,“比如,到2020年,拉丁美洲85%的貧困人口、非洲和亞洲40-45%的貧困人口將生活在城鎮,所以擴大城市低收入人羣的社會保護至關重要。再如,在大流行期間,非接觸式移動支付有着明顯的優勢。在全球範圍內,可以考慮資助低收入人羣擁有手機”。

保障全球貿易的暢通,提高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等,同樣是應對糧食問題的重要方法。此外,更值得警惕的是,食物損失和浪費,仍舊威脅着全球範圍內的食物保障。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生產的食物中,約有1/3被丟棄或浪費掉,相當於13億噸糧食”。

全球疫情對食品浪費情況是否有所改變呢?事實或許不如人們想象的樂觀。樊勝根説,“情況可能相反。有調查顯示,在疫情期間,西班牙家庭的糧食損失與浪費量增加了12%,經濟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增加了10%和11%。由於健康飲食習慣的放鬆,營養成分減少了8%。”

“改變這一狀況,許多多方面的措施,比如通過綠色通道等政策創新、電子商務等技術措施,保障食物供給的暢通。再如通過社區共享、區域分享機制,建立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既能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在未來可能出現的衝擊中,讓那些食物充裕的人與有需要的人分享食物,也能改善弱勢羣體的營養和健康”。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唐崢 校對 柳寶慶

樊勝根:未來要增加全球食物的“韌性”

樊勝根: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曾任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聯合國增強營養運動領導小組成員、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未來食物安全和農業委員會委員、全球農業食物系統與營養委員會委員、國際農經學會終身會員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85 字。

轉載請註明: 樊勝根:未來要增加全球食物的“韌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