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一部國產電影的簡介中顯示以下任意一條信息:它由星二代擔任導演、改編自著名網絡作家的青春小説、由兩位青春片出身的人氣女演員擔任雙女一號、主題還是閨蜜之間的三角戀:都有極大可能成為一部爛片。但是這部電影的神奇在於,在四條都命中的情況下,還成了今年中秋檔的最佳口碑之作,這就是《七月與安生》。
就像惡人谷突然出了一個善良的小魚兒,寧榮二府裏偏出了一個賈寶玉一樣奇葩,《七月與安生》的口碑逆襲確實令人大感意外。這部電影一路通過了一個個生產暗礁:它的成功在證明,即使導演是年紀輕輕的曾國祥,即使原著來自文藝腔極濃改編風險較大的安妮寶貝,即使主演馬思純周冬雨之前的作品在演技上並沒有太強的市場説服力,即使閨蜜、北漂、懷孕、複合這些劇情早已經被其他青春片反覆演繹,在認真專業的改編、符合影視規律的再創作下,在陳可辛徐月珍這樣的把關人加持下,依然可以獨闢蹊徑、自成一派,成為合格甚至優異的影視產品。
《七月與安生》幾乎成了近年來影視圈IP熱、票房慘、口碑差大軍中難得的一股清流,這個案例對於如同軍備競賽一樣儲備IP的影視公司來説,無疑又是一次啓示。
2016年號稱電影的IP大年,隨着2014年以來資本的大舉進入電影行業,影視公司在熱錢催生下,開始瘋狂收購各類IP作品,從小説、手遊一直到綜藝節目、歌曲。價格最高者如《九州》改編權高達上億元,像《盜墓筆記》更是衍生出了電影、話劇、網劇、遊戲等多形態衍生品。在上影節上各家影視公司拉的片單中,未來兩年內有400部影片將和觀眾們見面,形勢頗為壯觀。
然而,IP大熱的背後,則是大把的IP資源被糟蹋式浪費、胡亂改編上映,致使原著粉失望、新電影仆街、觀眾倒胃口。以2016年上映的新片為例,在目前上映的新片272部中,由IP改編而來的作品有數十部,但是除《盜墓筆記》收穫10億票房,《微微一笑》2.7億,《青茫》1.8億、《睡兄弟》1.2億以外,其他絕大多數IP改編作品大多票房慘淡。即使這幾部票房不錯的所謂優等生,豆瓣評分也基本沒有超過6分及格線的。而像《謀殺似水年華》、《泡沫之夏》、《喜樂長安》《舌尖上的新年》等都是血本無歸、口碑稀爛,連原作者都不屑。
即便如此,依然還有大把的玄幻、盜墓、古裝、青春題材的IP改編作品準備提刀殺入:數據顯示,2016年有近300個IP改編劇項目運作。各家公司的片單中,不乏萬達的《鬥破蒼穹》、阿里的《激盪三十年》、《古劍奇譚》,熙頤影業的《海地兩萬裏》等強IP項目。但是,因為市場開始趨於理性,在目前300個項目中,能順利實現轉化的不到1/5,更多的IP產品是被粗暴地囤積擱置起來。
而對於這些影視公司來説,搶IP無非是殺到IP市場撒錢的粗暴行為,運作起來並不困難,據稱某文學網站目前排名前20的作品都已經被哄搶一空。然而如何把這一碗碗生米煮成可口的熟飯,卻是影視生產的另一個課題,而大部分作坊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值得懷疑。畢竟,資本可以爆炸、IP資源可以快速囤積、可以爆棚,但是生產環節最關鍵的核心人才卻是稀缺的。
以最基本、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基本改編為例,編劇專業人才不可能隨行業火熱而短時間爆棚增長,每年進入產業流程的有近5000個劇本,這就造成大部分出品方都沒有足夠水準的編劇團隊,去重構、打磨這些IP作品。在劇本尚未完善、不符合電影產品基本規律的情形下,受資本催逼、同類題材票房火爆引誘和觀眾羣體不成熟等因素共同影響,很多作品被急功近利地推向了拍攝生產環節。加上更短的生產週期、更不專業的從業人員、更投機的宣發策劃,總之除了熱錢和IP外,一切都是捉襟見肘:於是,人物立不住、台詞讓人出戏、表演無內涵、故事不符邏輯、特效粗製濫造等等問題產品層出不窮,在IP大作的一襲華麗的長袍下,藏滿了影視圈跟風圈錢的蝨子。
在這種背景下,《七月與安生》在故事敍事、演員表演、視聽語言、情感價值觀等多個層面居然能涉險過關,讓它成為這個躁狂市場裏出類拔萃的特例,實屬難得。這部電影也折射出電影市場之前IP改編的虛火過旺。這個項目的實際運作效果,也非常值得業界去反思與借鑑:電影的大IP熱和明星高片酬怪象一樣,本質上是這個市場的發育過快導致畸形生長的幾個毒瘤。的確,IP、明星這些是最容易被資本抓住的影視生產資料,但如何把握讓IP轉化持續發生的真正規律,踏踏實實去做IP改編這件事,真正交出市場叫好叫座的作品,還需要更多像陳可辛、曾國祥這樣的影視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