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新聞閣娛樂新聞欄目為您提供最新娛樂新聞,讓您瞭解一手娛樂新聞、電影、電視、音樂等娛樂資訊,大陸港台明星八卦、明星緋聞、明星寫真和明星資料等娛樂信息。

  錯過的七夕

  不經意 錯過了七夕

  沒有去葡萄架下

  更沒有在意

  牽牛星與織女星的位置

  就這樣

  錯過了七夕

  .

  遙遠的思念

  在等待什麼

  第一聲桐葉飄落

  在一個不知名的夜晚

  在秋風漸冷了窗紗之後

  我感受到世界的遼闊

  我感到

  銀河兩岸的差距

  .

  就這樣錯過了七夕

  錯過了一首傷情的詩

  在沒有太多感觸的落日

  吹一聲簫

  深深沉入暮色蒼茫

  深深沉入

  秋的 淋漓

  肅竹 2000年8月10日夕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北京│歸去來兮——園林,中國人的秘密花園

  時間:2月17日(週五)19:30-21:00

  地點:西城區德勝門內大街55號舒世學堂

  主講人:段曉舟(建築師)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曾經寫道: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小時候,故事裏的秘密花園總是令我們好奇。在圍牆裏到底住着什麼樣的人?在花園深處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園林,中國人的花園。從這裏,我們穿越歷史與傳説。沿着花園的小徑,尋訪我們的來處與歸處。園林的演變我們已經講過,那麼其背後的來處,卻是令人驚詫。透過景窗,我們打開歸去的那一顆心,探訪園林背後,中國人心歸何處。早春的古都,依然有着一絲寒冷,西海湖畔,我們,歸去來兮。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北京│和服之韻:KIMONO as Art and Life

  時間:2月18日(週六)14:30-16:30

  地點:東城區東直門外大街39號院2號航空服務樓3層

  嘉賓:史詩(翻譯)、安寧(學者)、陸淼(窮游出版主理人)

  對異國世情的心儀,或許就萌生於某個場景在腦海中被定格的一刻。在日本,和服,是川端康成雪國中潔淨細緻的少女,是永井荷風筆下憑窗看流水的柔曼儀態,是小津安二郎電影裏光影調和的温婉背影,也是町社山海處的無數路人。是的,與和服相遇,可以是一切的開始。而曉悟風情背後的心意態度,還需要更精微的關注和更持久的尋味。在這場沙龍中,你將瞭解到現代和服與“唐風”究竟有什麼干係?西洋歪果仁對東瀛和服有哪些謎之沉淪?霓虹本國人對待和服的態度和體會是怎樣的?在日本嘗試和服,掌握哪些儀態要領才能不違和……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北京│縣城政治生態的文學書寫——湖湘才子馬笑泉《迷城》新書發佈會

  時間:2月18日(週六)14:30-17:00

  地點:海淀區花園路2號牡丹科技大廈1樓彼岸書店

  嘉賓:馬笑泉(作家)、付秀瑩(作家)

  一座縣城的人文歷史和現實課題以迷魅之象籠罩於文本,作者的任務就是破解這一深不見底的迷局。作品在引人入勝的情節內,有着強大的思辨力。主要人物選擇了位於正道並擔當正義,但必須以巨大的勇氣和智慧面對正道之外重重疊疊的蛇口鼠洞的誘惑、覬覦、構陷與殺機。而這一複雜情境的正反兩面,都可以既在傳統文化中找到存在依據,又能夠在現實中得到情理解釋。這部長篇正是帶着這樣的思辨深度,才使得好看的官場生態題材小説,有了向中國故事的精神深處和人類生命的價值底線探問的思想氣質。2月18日,讓我們跟隨湖湘才子馬笑泉的腳步,一起走向中國故事的精神深處。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北京│阿城、金宇澄談《回望》:記憶與印象

  時間:2月18日(週六)15:00-17:00

  地點:海淀區海淀圖書城西大街35號3幢一層言幾又·今日閲讀

  嘉賓:金宇澄(作家)、阿城(作家、學者)

  “我常常入神地觀看父母的青年時代,想到屬於自己的青春歲月……”父親去世後,金宇澄常陪母親翻那些老相冊,舊影紛繁,牽起綿綿無盡的話頭,直至建議母親講一講這些舊照片,記下時間和那些細節。這部分的內容,經金宇澄整理成獨立的一章,加上作者記取父輩的非虛構長文,書名《回望》,2017年1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月18日,阿城與金宇澄將作客鳳凰網讀書會,聊一聊逝去的歲月在他們腦海中留下的印記,開舊鐘後蓋,看落下的處處滄桑。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北京│銀教授《別走,萬一好笑呢》讀者見面會

  時間:2月18日(週六)15:00-17:00

  地點:大興區欣寧街15號院內薈聚西紅門購物中心3F言幾又書店

  主講人:銀教授(微博博主、編劇)

  《別走,萬一好笑呢》是人氣博主@銀教授的趣味隨筆集,囊括銀教授本人的日常和各種無厘頭的腦洞故事,更收錄了《一個打火機引發的血案》等高打賞文章。本書無尖刻語言,更無憤世嫉俗的情緒,但是又滿足讀者肆無忌憚的調侃,不顯山露水又生機勃勃的趣味性。生活的場景化讓人感覺和銀教授生活在同一空間,故事的輕鬆幽默又讓人對銀教授又愛又恨。2月18日,讓我們走進銀教授,瞭解一個網紅的人前和背後的所行所思。

  北京│走向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時間:2月19日(週日)9:30-11:30

  地點:西城區文津街7號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臨瓊樓二層

  主講人:劉悦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劉悦笛老師是美國富布萊特訪問學者,曾任國際美學協會(IAA)總執委、中華美學學會副秘書長,著有《生活美學》、《分析美學史》、《當代藝術理論》、《生活中的美學》、《藝術終結之後》、《視覺美學史》等,翻譯過維特根斯坦的《美學、心理學和宗教信仰的演講與對話集》、沃爾海姆的《藝術及其對象》等。本次講座我們邀請劉老師來談談走向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北京│孟子的王道:《得民心 得天下》作家王蒙新書發佈會

  時間:2月19日(週日)14:30-16:00

  地點:海淀區海淀圖書城西大街35號3幢一層言幾又·今日閲讀

  主講人:王蒙(作家、學者)

  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是偉大的儒家聖哲。《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與他的學生等人的智慧妙語,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被朱熹列入“四書”,是閲讀傳統文化經典的必讀書目。《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説》是王蒙先生重磅新作,對孟子及其著作《孟子》進行了精彩絕倫、睿智深刻的“王解”與“評點”。王蒙先生打破《孟子》原有段落,重新編輯組合排列,將《孟子》再次激活成一部有針對性、有現實感、貼近你我人生的“新書”。這一次,王蒙先生將來到現場,力求將《孟子》的精華元素與啓迪內涵儘可能展現給讀者。

  北京│從中美比較審視中國城鄉轉型

  時間:2月22日(週三)18:30-20:30

  地點:朝陽區安家樓路55號(美國大使館東門)

  主講人:常紅曉(童野傳媒主編)

  中美兩國農業發展和城市化路徑完全不同;中國能從美國農業發展中學到什麼?與美國案例相比,中國的城市化和農村政策有什麼問題?2003年以來,中國農村整體上變好了,還是更蕭條了?中國農村和城市化政策將怎麼演變? 講者從十多年採訪報道實踐出發,結合《財經》雜誌、財新傳媒的農村和城市化問題報道,梳理、分析2003年以來中國農村政策演變與政治發展的關係,探討中國農村發展和城鄉轉型的前景和挑戰。

  上海│宋冬與19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

  時間:2月17日(週五)19:30-21:00

  地點:黃浦區虎丘路20號外灘美術館

  主講人:凱倫·史密斯(藝術評論家及策展人)

  “不知天命”是宋冬作為藝術家年屆五十之際的一個特別項目,展覽借用“五十而知天命”這句在中國家喻户曉,也是傳統意義上理想的人生規劃的格言,回顧並延伸藝術家在快速變遷的時代,對於藝術、現實和個人生命的持續反思。對藝術家宋冬來説,家庭是他的第一個“感知課堂”,家庭也一直是他創作的重要題材。在非藝術空間裏進行的“公寓藝術”、“野生”等,透視出中國當代藝術的國內轉向。1990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是如何在本地的社會生活中、各種條件限制之下生長出來的呢?本次講座,講者將結合自身的經歷和思考,介紹1990年代至今的中國當代藝術生態和情景的變化,探討當代藝術如何從社會中有機發生。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上海│中國古代女性文學研究的新進展——從《歷代女性詩詞鑑賞辭典》説起

  時間:2月18日(週六)14: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胡曉明(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郎淨(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新聞與外語學院副教授)、曾慶雨(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在讀博士)

  中國的女性文學創作,是流淌於文學史燦爛星河中的皎潔月華,其中又以適合女性表達自己情思的詩詞創作最為絢爛奪目。而在女性主義思想開始傳播的背景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古代女性文學的學術研究自也逐漸成為“顯學”,獲得了引人注目的發展。女性文學的研究範式也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學者的成長。近年來這門“顯學”又有哪些最新的成果?哪些新的資料、路徑正在被鈎沉、開闢出來?且看《歷代女性詩詞鑑賞辭典》主編胡曉明教授,與兩位青年學者共同為你揭曉答案。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上海│“為什麼是山西”——談談中國的古建築與山西古建築保護

  時間:2月18日(週六)14:00-16:00

  地點:靜安區威海路870號靜安書友匯

  主講人:連達(古建築愛好者)

  連達自2000年起開始徒步考察明長城,走遍了河北、北京、天津、山西以及遼寧大部的明長城。無論春夏秋冬,都曾在野外長期獨自行走露營,考察長城現狀,收集散失的長城碑刻資料,用拍攝、繪畫和拓片等方式記錄長城。近年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尋訪山西各地古建築和古村落、古民居,並用繪畫寫生的形式進行記錄,已經入晉數十次,足跡遍佈山西眾多市縣和鄉村,尤其對晉東南和晉南、晉中等地更是做了多次地毯式搜尋,留下了近千幅寫生作品。2月18日,讓我們一起體驗山西的古建築所藴含的歷史韻味。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上海│以玫瑰之名——《試刊號》新書發佈暨翁貝託·埃科逝世週年紀念

  時間:2月18日(週六)14:00

  地點:虹口區公平路18號8棟嘉昱大廈一層JIC建投書局

  嘉賓:王宏圖(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新(編導、主持人)、魏怡(北京外國語言大學意大利語副教授、譯者)、btr(作家、書評人)

  在2014年出版的《埃科談文學》裏,翁貝託·埃科曾經談到一個小説意象:一羣造假的人決定要創辦一份日報,並實驗如何用杜撰的號外炮製獨家新聞。這部小説,他想要取名為“零”。2015年,這位並不高產但本本驚人的小説家終於將這個意象寫了出來。零號(Number Zero),在報刊的命名學中,被稱為試刊號。2016年2月,翁貝託·埃科告別人世,這個醖釀許久終於成型的小説意象,竟成了他最後一部虛構作品。2017年,這部《試刊號》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它的簡體中文版。2月18日下午,在上海JIC建投書局,《試刊號》新書發佈暨翁貝託·埃科逝世週年紀念活動將開啓大幕。致敬主題展覽、奇趣文創周邊、大咖對話分享等你前往。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上海│不談攝影 只談風月:孫郡新書籤售

  時間:2月18日(週六)14:00-16:00

  地點:長寧區愚園路1208號好久不讀城市當代藝術人文書店

  主講人:孫郡(攝影藝術家)

  《不談攝影 只談風月》是孫郡的第一本書,它無關攝影技術,無關明星,以時間的倒敍,引領讀者慢慢回望這些年。繁體豎排右翻頁精裝,瞭解孫郡至深的人知道,這契合他內在氣質。它展現的是他的美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以及用文人式的優美語言表達對藝術、創作的理解與認知。從攝影師的視野,帶領讀者看平日的景物、吃食,和他自語式的情懷抒發。美需要回歸,學會看梅開於老幹,學會聽鹿鳴於澗心。春去冬來,他在這裏圍爐共敍好時光。

  上海│向歷史訴説心事——《1958:陳情書》讀者分享會

  時間:2月18日(週六)14:00-15:30

  地點:長寧區天山路356號長寧區圖書館8樓

  嘉賓:姚鄂梅(作家)、黃德海(文學評論家)

  《1958:陳情書》是上海女作家姚鄂梅的一部長篇小説,全書以1958年大鍊鋼鐵時期,還俗的小尼姑慧德寫給佛祖的五封信為線索,串起了一個時代的荒誕與悲哀。本週六下午,姚鄂梅將做客長寧區圖書館8樓,與文學評論家黃德海先生一同講述作品內與作品外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聽兩位嘉賓“向歷史訴説心事”。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上海│古琴一曲覓知音

  時間:2月18日(週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淮海中路634號ON AIR創意辦公室四樓

  主講人:楊致儉(古琴演奏家、製作家)

  古琴,亦稱瑤琴,七絃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相傳為伏羲所創,“琴棋書畫”之首。古人認為:“琴為聖樂,君子涵養中和之氣,藉以修身理性,當以道言,非以藝言也。”古琴正是最能代表中國古代文人情懷的樂器。到了近現代古琴逐漸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代表。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佈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古琴名列其中。2月18日午後,聞絃歌而知雅意,相聚Qhome古琴雅集,一起走進古琴的世界,瞭解斫琴技藝,感受琴音裏的“山水情懷”。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上海│《西班牙內戰:革命與反革命》新書分享

  時間:2月18日(週六)19:00-21:00

  地點:黃浦區湖濱路150號湖濱道購物中心B1-E03言幾又

  主講人:戴大洪(譯者 )

  伯內特·博洛滕出生於英國,早年不願繼承父業,到地中海地區旅行;至巴塞羅那時,目睹西班牙內戰的爆發,以美國合眾社特約記者的身份報道戰爭真相;戰爭結束後,至墨西哥跟蹤採訪數年;1949年至美國定居,幾十年如一日蒐集內戰史料,先後完成了《精心的偽裝》、《西班牙革命》、《西班牙內戰》三部著作。伯內特·博洛滕的作品真實地記錄西班牙革命中所反映的種種問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2月18日,《西班牙內戰》一書譯者戴大洪將會來到現場,將中文譯本呈現給大家。

  上海│詩詞大會之後,來一場諸子百家的“新聞發佈會”

  時間:2月19日(週日)14:00-16:00

  地點:靜安區延安中路816號解放日報社A樓2層

  嘉賓:郭志坤(出版家、歷史學家)、姜鵬(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駱新(編導、主持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諸子百家的思想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各個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觀。如何吸納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尤其是如何讓大眾讀者能比較方便、準確地掌握諸子思想的精華,是一個大課題,也是一個大難題。提問,或是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上海人民出版社策劃了《提問諸子叢書》,從現代的視角,以問答的形式,讓諸子先賢穿越時空,從塵封的歷史中走向前台,與讀者“面對面”交流,從而達到普及以諸子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第八期上觀讀書會特邀該叢書作者之一的出版家郭志坤、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姜鵬,及上海電視台知名主持人駱新,於2月19日下午,共聚解放日報A座2樓,與上觀讀者分享諸子百家的豐盛思想盛宴。

  上海│虛構與真實的博弈

  時間:2月19日(週日)14:0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65號上海書城三樓

  嘉賓:魏怡(北京外國語言大學意大利語副教授、譯者)、雲也退(書評人、專欄作家)

  另一場翁貝託·埃科紀念活動。《試刊號》通過一場陰謀重重的辦報實驗,對現代新聞業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小説圍繞1990年代一家虛構的意大利報紙展開。本場紀念活動的主題便是:虛構與真實的博弈。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上海│美國志願服務精神專題討論會

  時間:2月22日(週三)18:30-20:00

  地點:靜安區南京西路1376號上海商城東峯540室上海美國中心

  美國的志願服務精神源遠流長。從志願消防員到和平隊隊員,美國人具有為有意義的事業奉獻時間和才幹這項傳統。如今,四分之一的美國人,也就是6430多萬人有志願服務的經歷。本次活動中,上海美國中心請來了四位領館的外交官來和大家分享他們此前的志願服務經歷。他們會談到參加志願服務的原因以及這段經歷對他們人生的影響。

  廣州│《你是我的虛榮》圖書分享會

  時間:2月18日(週六)15:00-17:00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MU35號方所

  嘉賓:蒲荔子(作家)、Blake(自媒體人)

  所有我們經歷過的人和事,見過的光,看過的書,最後都是空虛,都是光榮;最後都會在時間裏足以令我們感覺到虛榮和滿足。最後,愛這個世界的能力,才是我們最大的虛榮。《你是我的虛榮》寫了30個青春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到一代人的青春紀念,更重要的是,看到我們自己。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是:大學畢業後的一兩年,我們該如何度過?2月18日下午,本書作者蒲荔子和公眾號“我要WhatYouNeed”主編Blake將做客方所廣州店,就畢業後一兩年,年輕人職場情感與社會關係(包括親密關係)的轉變,與讀者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分享。

  廣州│八千里路雲和月——怒族、傈僳族、獨龍族的文化探索回顧

  時間:2月18日(週六)15:00-17:00

  地點:天河區龍怡路117號銀匯大廈24樓06房

  主講人:劉銘初(攝影師)

  從第一期講雲南户撒的阿昌族文化開始,在2017年,知途旅行平均每月至少舉行一場少數民族文化講堂。當看到中華民族那麼多神奇、神秘,在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地感受到那麼多美麗、美妙,我們不應該私藏,應該分享給更多關注中華民族、關注傳統文化、喜愛原生態中國的朋友。本期分享人是走遍中國少數民族第七站知友、劉銘初先生,他常年考察於中國最原始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是“環遊中國,走遍中國少數民族”總策劃師。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廣州│融合·重造

  時間:2月18日(週六)15:00-17:00

  地點:天河區珠江東路16號高德置地冬廣場4層407聯合書店

  SOUR分享會,本次會有一個SOUR真正意義上的分享會,我們分享過好幾場優秀塗鴉藝術家的故事,終於我們可以坐下來分享分享自己,關於SOUR的經歷、塗鴉的趣事和影響,總之將會是個非常真實且誠意的分享,相信有很多不可錯過的好故事。本次將會有SATR(阿星)的眾多作品,包含一些未曾發出網絡的新作品;我們還帶來GRAY(陳灰恢)的塗鴉紀錄短片,通過視頻身臨其境的感受塗鴉的活力。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成都│器物之美,匠人之心——美的前半生與後半生

  時間:2月17日(週五)19:00-21:00

  地點:高新區天仁路388號凱德天府4F言幾又書店

  主講人:李啓彰(“巖陶”總經理)

  李啓彰以自己推廣茶文化多年經驗,將“茶器”的品賞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實用性與美感”,“個性與自我追求”與“精神性與修為”;並從第一階段的“實用性”自眼、耳、鼻、舌、身的科學視角切入;第二階段的“個性”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探討陶藝家與消費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相互的共鳴與互補;第三階段的“精神性”藉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觀分析陶藝家自身的修為,與創作之間的連結。李啓彰以簡明易懂的文字道出自己對茶器精闢的觀察,不管是入門或是高階程度喜愛茶器的人,都可循序漸進體驗微妙的茶器品賞,並藉此探索人生的奧妙。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成都│聶小欠《總有一天會抵達》新書籤售

  時間:2月19日(週日)15:00-17:00

  地點:高新區天仁路388號凱德天府4F言幾又書店

  主講人:聶小欠(作家)

  聶小欠是一個喜歡徒步但不愛騎車的單車長途旅行者;一個平時幾乎不碰自行車,不會修車,不會補胎,但只要一跨上單車拖着滿攤子的破家當就能立馬切換為“雞血模式”,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在所不辭,逍遙自在的鐵血女漢子。她將她的經歷融進了小説中,寫了兩個不太靠譜的年輕人一路單車騎行,一路上遇到的奇聞怪事。2月19日下午,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四川妹紙到底有多麼不靠譜。

  西安│“人民藝術家”老舍與他的《四世同堂》

  時間:2月18日(週六)14:30-17:00

  地點:碑林區長安北路18號陝西省圖書館二層報告廳

  主講人:李繼凱(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繼凱教授自1984年開始陸續發表科研成果,出版著作20多部,有《新文學的心理分析》、《民族魂與中國人》、《秦地小説與“三秦文化”》等。2月18日,李繼凱教授講來到陝西省圖書館,為大家講述“人民藝術家”老舍與他的《四世同堂》的故事。

  西安│信天游的前世今生(下)

  時間:2月19日(週日)10:00-12:00

  地點:碑林區長安北路18號陝西省圖書館二層報告廳

  主講人:王建領(陝西省檔案局局長)

  王建領曾經在村、鄉、縣、市、省,分別從事工、農、商、學、兵等職業,他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民諺”傳承人,其著作《把根留住·陝北方言成語3000條》被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館和香港中文大學等機構收藏。本次講座,王建領將結合他的專業知識,為大家講述信天游的前世今生。

  南京│《權力源自地位》與北大的多元傳統

  時間:2月22日(週三)18:30-21:00

  地點:秦淮區太平南路1號大行宮新世紀廣場B座6樓悠仙美地7號包間

  主講人:江海一蓑翁(金陵讀書協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

  一提起北大,不同的人羣腦海裏會冒出各種截然不同的答案與形象。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截然不同的答案?美國學者魏定熙的《權力源自地位》一書,或許能給上述眾所紛紜的現象給出一個比較充分的解釋。這本書聚焦於北京大學1898-1929年的早期發展史,跟一般校史性質的論著不同,本書是將北大的發展歷程,置身於中國近現代巨大歷史變遷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全面考量知識分子、國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今年是蔡元培先生執掌北大一百週年,在這樣一個時刻,從《權力源自地位》一書出發,討論北大的多元傳統,顯得格外有意義。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鄭州│譯製配音的藝術緣

  時間:2月18日(週六)15:00-17:00

  地點:中原區建設路秦嶺路大摩西元廣場三樓紙的時代書店

  主講人:劉廣寧(配音表演藝術家)

  劉廣寧是我國著名的配音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基於近年來在各種場合都能深深感受到熱愛譯製片配音的朋友們長期來對配音演員不離不棄的關懷、支持,劉廣寧回憶起譯影廠那些老人、老事、老影片(劇),她從記憶的直覺出發,記下了這點點滴滴當年工作、生活的片段。這其間又整理出了尚保存着的一些舊文,這都是在當年工作過程中感受最鮮明的時候留下的。現在重讀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小學生長大後再複習自己兒時的功課作業,心中有強烈的撞擊。這些新稿舊文彙集起來,算是對一直關心、支持配音藝術的朋友們的誠摯回報,以及寄託對譯製片前輩配音藝術家的深深懷念之情。本次分享會,讓我們一起走進劉廣寧和她的《我和譯製配音的藝術緣》。

  鄭州│前生今生——宋代官窯瓷器欣賞

  時間:2月18日(週六)15:00-17:30

  地點:金水區農業路8號河南博物院

  主講人:秦大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古代陶瓷的生產有長達萬年連續不斷的生產歷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它的發展過程藴藏着十分豐富的科學技術和藝術內涵,成為中國古代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都知道,在中國,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所以,要了解陶瓷發展史,陶瓷的考古學當然也是尤為重要的。本週六下午,“煉土生輝——窯變傳奇”中原首屆陶瓷文化系列講座第九講將特別邀請著名陶瓷考古專家秦大樹做客河南博物院,以考古學家獨到新穎的觀察視角,為大家集中、全面的解讀宋代官窯瓷器發展繁榮的輝煌軌跡。

  鄭州│劉慈欣《流浪地球》讀書

  時間:2月18日(週六)15:00-17:30

  地點:二七區人民路22號中原圖書大廈三樓藍調影音咖啡區

  主講人:時志剛(中學教師)

  《流浪地球》講述科學家們發現太陽將膨脹為一顆巨大紅星,期間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將毀滅殆盡,於是他們計劃建造能將地球發射到其他星球的巨大引擎,以保證人類長遠生存。龐大的地球逃脱計劃開始實施。與此同時,一件又一件曾經無比熟悉的事物從人類身邊消失,疑惑和猜忌在人類當中引發叛亂之火,道德和倫理不復存在。在太陽滅亡的瞬間,一切都平息了,每個人懷揣着恐懼和希望踏上漫長的流浪之旅……本次活動我們一起來學習討論劉慈欣《流浪地球》。

  福州│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精神以及當代意義

  時間:2月18日(週六)09:30-11:30

  地點:鼓樓區湖東路227號福建省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徐剛(福建江夏學院教授)

  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代發展怎樣從中國的悠久思想遺產中汲取精華?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當代意義何在?古人如何識人?如何用人?古人如何看待“權法術”?講座將一一道來。

  福州│城市·記憶與文學

  時間:2月19日(週日)9:30-11:30

  地點:鼓樓區湖東路227號福建省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夏煒(廈門市作協副主席)

  夏煒,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獲第三屆全國青年文學大賽獎、中國最美圖書獎及福建省百花獎等多種文學獎項,主要文學作品有長篇小説《贗品》、《鐵觀音》、《那些花兒》,報告文學《走進福建》系列等。他將結合著名作家作品、本人新著,與讀者分享城市發展、時代變遷和文學;現代都市的記憶延續和碎片:生活與文學;都市與原鄉,詩意與遠方,在時間、空間轉換的移位與變形:世界總在遠方,遠方或在腳下等內容。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星辰夢”:弘揚傳統文化

  (1970-01-01)


  與陳更一起聊天,是一次關於詩歌的旅行,幾乎每個問題的回答中都會自然地用到一句詩。在半年前的《中國詩詞大會》賽場上,她就將這種才華淋漓展現。也正是這檔節目,讓她誹譽交加。

  1992年出生的陳更,在陝西關中的農村長大,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自動化專業,現在北京大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專業讀博士。參加《中國詩詞大會》,這個標準的工科女生成為了人氣選手,因為研究智能康復機器人,她被人稱為“會造機器人的詩詞才女”。“有人誇我,也有人罵我,説我巧言令色,但我很不想成為那樣的人。”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陳更在《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現場

  “詩詞大會”結束半年後,她的新書、一本詩詞賞析作品《幾生修得到梅花》付梓,書中暢談她與詩歌的際會。每句詩和着獨特的生命體驗落成行雲流水的文字,在一篇談杜甫《夢李白(其二)》的小文中,對着杜甫彼時留下的“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陳更寫道:

  我看到父親在已龜裂的並不合身的皮夾克裏,顯得單薄憔悴,他搓着雙手,頭向前探着,背彎了下來,站得一點也不挺拔。他的頭髮稀薄,顯出老態來。這個畫面給了我很大的衝擊。我心裏突然湧起了莫大的難過,父親老了;我想起了“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帶着壯志難酬的遺憾,父親老了。

  在新書出版之際,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也藉此機會專訪陳更,與她聊聊最愛的詩人、現代詩以及她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收穫與失意。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陳更

  澎湃新聞:參加《中國詩詞大會》對你的人生有什麼影響嗎?別人稱呼你是“會造機器人的詩詞才女”,你怎麼看這個外號?

  陳更:參加比賽後感覺變得更直接明瞭。其實我一直想做一個行動派,一個腳踏實地做學問的人。《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就被人冠以網紅、“會造機器人的詩詞才女”的稱號,似乎擅長巧言令色,我自己都懷疑我是不是在以賣嘴皮子為生,但我不想成為這種人。現在我希望自己少賣嘴皮子、多幹活,在生活中會稍微沉默寡言一點。但是我對文字、文學、詩歌的熱愛真實存在,所以一些節目我可能還會去,因為我在現場確實能學到很多東西,而且分享、表達的過程也很愉快且有收穫。

  對於這個外號,我是沒感覺的。我一直沒有深想過自己算不算“才女”,或者説我自己研究中對控制器的操作算不算“造機器人”,畢竟大家各司其職,不是説一個機器人是我一個人做好的,所以有時會覺得有點過,我相信這種評價很快都會過去,所以沒想太多。

  澎湃新聞:你怎麼看待背詩?你自己背詩的效率如何?

  陳更:我覺得詩是一定要背的,你不背的話很難有什麼收穫,因為詩歌本身是一種需要反覆理解的事。詩人把特別多幽微曲折的情緒放在詩裏,比如“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短短几句道出上百種意思。它需要反覆被想起,當你遇到某一種生活情景或某一種情緒的時候觸發它,對它反覆想才會理解。所以要求是一定得記着它,它得在你心裏。

  我記憶力比較好,所以讀書會稍微快一些,記得稍微多一些,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我特別喜歡它,讀詩很享受,所以我會一直看。晚上吃完晚飯,我從寢室去實驗室的路上會突然想考一考自己能不能流利背出李白的《長歌行》,揹着揹着哪一句不是很確定我就順手百度一下,所以一遍遍訓練的過程中我能比較牢靠地掌握很多詩歌。我平時是一個很珍惜時間的人,會覺得吃飯、騎車、排隊的時候不背詩是一種浪費。

  澎湃新聞:你最喜歡的詩詞作者是誰?你最想像哪位詩人一樣生活?

  陳更:喜歡的詩詞作者有很多位,像韋應物、晏幾道我也很喜歡,因為女孩子都喜歡華麗的詞藻,但最喜歡的還是杜甫。雖然詩人們在整個詩詞世界裏各司其職、大放異彩,但我選的時候會喜歡大家都想要去親近的、永遠對他人充滿關懷的人,這個人就是杜甫。他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從不覺得自己是大人物,兢兢業業把自己的事做好。吃苦受難時,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一個內心有力量,能把苦難都擔起來,又能給他人愛與關懷的人。

  説到生活,我更想像李白那樣活着。我一直都是一個煙火氣很少的人,很少考慮金錢、未來的生活這些方面。我記得節目裏董卿老師也問過蒙曼老師同樣的問題,蒙曼老師説肯定是李白。她説李白有一種天真的自信乃至自負,從來不自我懷疑,他甚至政治立場都沒搞清楚,但也要很自信地説“為君談笑淨胡沙”。我以前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聽了蒙曼老師的説法,為她的描述着迷,我也想成為李白,做一個不自我懷疑、特別自信、“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幸福的人。

  現實生活裏我和李白比較相反,我比較敏感,有一點換位思考過度,這樣活着有一點畏手畏腳,也會很羨慕李白的自由和灑脱。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李白,因為我們有很多顧忌,我們有愛的人,有自己敏感的地方,有自己不能放棄的原則,李白可能會更自我一點。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幾生修得到梅花》,陳更/著,東方出版社 2017年7月版

  澎湃新聞:《幾生修得到梅花》是怎麼誕生的?裏面選詩標準是什麼?

  陳更:《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時有一道題是考察馬勒的《大地之歌》,題目問到這是以哪首詩做靈感。我當時選錯,但解釋了錯項帶給我的意境:它有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感,有一種詩詞和音樂的衝撞感在我心裏產生,就像有人抱着一把琴站在大地上,這就是我心裏的《大地之歌》。2016年4月,有一位編輯看到這期節目,就找我出書。

  我選這些詩有三個標準:首先是特別打動我,其次是有新意,最後是有意境。比如説本來放在王維篇篇首的是“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後來我們覺得這首詩無法體現王維典型的風格,本身也不是特別精彩,就把原來寫好的賞析完全放棄,重新寫了一篇。再比如我寫《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也是寫完一整篇,語言優美,努力渲染感情,但後來我們覺得這個跟大家對這首詩的理解幾乎一樣,讀過之後不會有什麼新的想法,完全沒有新意,也就刪掉了。但總體上選篇還是很隨性,充滿個人色彩,出版社和編輯幾乎沒有給我任何規矩與桎梏。

  澎湃新聞:哪些詩會觸動你?這些解析是你在寫書之前就有所積累還是收到出版邀請後開始準備?

  陳更:大多數有前期的積累。我比較幸運,能夠在合適的時候遇見這些詩。我讀詩時的情景,常常是在寒假或在農村的時候,那時我心境特別平和。在那些美好、悠哉的日子,我更能體會詩歌。像我讀《賊退示官吏》時在農村,我清楚記得是兩年半前的寒假,我翻《唐詩三百首》就翻到這兒。我讀到“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當門前”,那個時候正好在農村,我們家的房子有一個小院子,院子門口是一條路,然後農村到處都是村舍、農田、柴垛,整個氛圍特別契合,而且我爺爺跟另一位老爺爺正坐在不遠處,那個情景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詩中的文字和現實生活有重疊的感覺讓我印象很深刻。

  這首詩就像餘華的《活着》,講了一個人一輩子的故事。很多人在吃盡苦頭後會變壞,會放棄一些原則。比如説《人民的名義》裏的祁同偉,他以前遭到不公的待遇,所以後來當上警察廳廳長就要牢牢把握住權力。但是元結顛沛流離一輩子,後來當上一個小官,還是不願為苛捐雜税去逼迫百姓,寧願辭職也不為虎作倀,所以他説:“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我覺得這是一種氣度,是幾千年來都不應該消弭的響亮聲音,它有穿越千年的力量,所以很打動我。

  我選詩大致分兩類,一種是文學性強,比如晏幾道《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詩作華麗、音樂諧婉、抑揚頓挫,文字、構思這種藝術價值好;另一種就是情感好,情感特別、充沛、動人,就像“今年到時夏雲白,去年來時秋樹紅”這些,而且不落窠臼、不入俗套。

  澎湃新聞:書裏談到韋應物時,你用了顧城的《門前》,你也經常讀現代詩嗎?

  陳更:書裏提到現代詩的地方還挺多,我其實是先讀現代詩的。我本科時加入詩社,那時候我們只讀現代詩,我平時看的都是張棗。現代詩會離我們更近一點,不用看註釋,至少不會遇到很多文言文專業詞彙。它們所描繪的情感,比如兒女在外求學或是網絡時代帶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會更符合時代潮流。古詩描述的更多是亙古相同的人間大愛,比如友情、愛情、親情,但是它不能説出現代生活帶給你的獨特感覺,所以讀古詩還是一種比較懷舊的品讀,現代詩可能更符合現代人的要求。

  我覺得現代詩會更晦澀,比如説張棗的《鏡中》是我最喜歡的現代詩。雖然我一直不是很懂其中意思,但我能感受到這是作者生命和情感的凝結。我覺得《鏡中》給我一種神秘的美,雖然你不知道他説的什麼事,但你能感受到那種深情。

  “只要想到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就落了下來/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面頰温暖/羞慚。”那些意象重疊起來可以給你很美的感受。雖然不知道他究竟表達哪一種悲痛,經歷什麼事寫下這首詩,但那種一面鏡子永遠等候,讓他在鏡中常坐的地方,虛幻的鏡花水月,立刻能聯想到青春、紅顏薄命、人生無常,給人帶來一種淡淡的哀愁。清楚的文學可以給你一條線,然後你沿着這條線往前走,懂它在説什麼;朦朧的文學給你一團雲霧,你被這團雲霧包圍,在其中朦朧地感受到一種美,雖然不知道何去何從,但是這種體驗也是美的,這是現代詩。

  澎湃新聞:這本書出版後,你有期望過是什麼樣的讀者來讀?現在有些什麼反饋?

  陳更:我希望那種心中有一個文藝的小火種,然後熱愛文藝的、工作了的年輕人讀,但現在變成小學、初中、高中生的教輔。我不是為了學生備考寫的,所以可能對初高中語文作文幫助不是特別大,因為所有的文段不是作文的寫法。我主要想跟愛好者之間做個交流,但現在變成給學生的教輔,而且還可能起不到教輔的效果。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曉闕007”:我還是更喜歡河北衞視的《中華好詩詞》

  網友“瀟灑走一回”:才子好小夥趕緊把她娶回家,像這樣知書達理的女孩快絕種了

  網友“瀟灑走一回”:每天多問問自己吧,時間去哪兒了?向陳更學習!

  網友“瀟灑走一回”:要祝賀她的父母,生了這麼好的女兒

  網友“瀟灑走一回”:耿直好女孩,喜歡這樣的才女,在當代

  網友“一程山水一江帆”:才女博士陳更昨天又出現在了《中華好詩詞》第五季中。其實陳更最初登上熒屏就是在《中華好詩詞》的舞台,不過很遺憾,鎩羽而歸。《中華好詩詞》第五季每週六晚9:15在 河北衞視 播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啊!

  網友“風在吼”:文理兼修,自嘆弗如,才女啊!

  網友“此去經年。”:耶。我和偶像同一個專業嘢

  網友“水寶”:棒棒噠的陳更博士

  網友“dragonwing”:才女,你只是太強了,讓他們不舒服而已!

  (1970-01-01)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陳晉當選為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中國網 圖

  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領導班子換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當選新會長。

  據光明日報和人民網11月4日消息,11月2日,由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主辦的“毛澤東詩詞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第十五屆年會在北京召開。

  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會長冷溶,中宣部原副部長、文化部原代部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賀敬之,中央文獻研究室原主任、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逄先知,中央文獻研究室原主任滕文生,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原會長陳昊蘇,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楊勝羣,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李文朝,以及鄭伯農、張玉鳳、董學文等近百位同志出席會議並參加研討。

  冷溶在講話中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這次年會把主題確定為“毛澤東詩詞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深入挖掘毛澤東詩詞所藴含的推進偉大事業的偉大精神,非常有意義。

  冷溶指出,毛澤東詩詞是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成為凝聚和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學精華,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瑰寶。

  冷溶指出,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作為專門從事毛澤東詩詞研究和宣傳的全國性學術機構,要大力弘揚毛澤東詩詞文化,要大力研究宣傳毛澤東詩詞和詩論,要深入挖掘毛澤東詩詞的精神內涵,發揮毛澤東詩詞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獨特作用。

  與會專家圍繞“毛澤東詩詞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主題,結合毛澤東同志在各個歷史時期創作的詩詞進行了深入探討。

  研討會後,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還舉行了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一次理事擴大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五年工作報告和研究會章程,選舉了研究會新一屆領導機構。陳晉當選為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

  陳晉在講話中表示,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自1994年成立以來,已經成為研究宣傳毛澤東詩詞、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重要陣地,取得了豐碩成果。

  同時,陳晉就進一步推動研究會各項工作提出幾點要求:

  一是要增強政治自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新近公開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這篇論著是當前文藝工作的指導方針,對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工作,有直接的指導作用,為我們在新形勢下開展毛澤東詩詞研究宣傳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

  二是要服務大局,把毛澤東詩詞研究宣傳工作與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毛澤東詩詞是中國精神的詩意表達,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有獨特作用。研究會的工作要樹立為這個大局服務的自覺意識。

  三是要研究、宣傳並重,凝聚各方力量,着力推進會員年輕化工作。

  本次研討會共收到學術論文170多篇,有60多篇論文提交會議參加了研討,其中有10篇論文獲“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2015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

  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官網資料顯示,陳晉此前擔任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上一屆研究會會長為求是雜誌社社長李捷。

  陳晉簡歷

  陳晉,男,1958年10月出生,漢族,四川簡陽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研究員。現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簡歷來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

  李捷簡歷

  李捷,1955年2月生,山東平陰人,漢族,研究生學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7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9年12月入伍。1979年2月至1983年3月,北京師範大學一分校歷史系學習。

  1983年3月至1983年9月,北京師範大學分校歷史系教員。

  1983年9月至1986年8月,中央黨校理論部黨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6年8月至1987年4月,北京聯合大學職業技術師範學院歷史系教員。

  1987年4月起先後任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研究組研究人員、毛澤東研究組生平小組副小組長、第一編研部毛澤東研究二處副處長、第一編研部主任助理、第一編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兼第一編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兼第一編研部主任。

  2004年10月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2012年3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兼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黨組書記。

  2014年4月,任求是雜誌社社長。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簡歷來源:求是雜誌官網)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災梨禍棗”:同問,真的想看看研究成果

  網友“YAMA的雲淡風輕”:永遠懷念偉人毛主席!

  網友“綠野仙蹤”:成果就是:成都是個好地方,我明年還要來

  網友“睿雲”:看過陳晉的書,寫的非常好

  網友“zongzi2080”:能看看研究成果嗎

  網友“zongzi2080”:能看看研究成果嗎

  (1970-01-01)


  2月7日,央視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人們如潮的關注中落幕。暌違一年,詩詞大會似一股清流,火爆春節熒屏。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主持人和嘉賓

  傳播形態好,傳統文化不會曲高和寡

  記者:有網友給節目留言:“東坡飲酒、秦觀夜話;稼軒論劍、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節目讓電視節目有筋骨、有詩意、有温度。”曾經以為,詩詞已遠離,沒想到,它一直與我們相伴。

  《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現場,會感到更震撼。節目第二季與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詩經》、毛澤東詩詞等內容,設置了“飛花令”這一環節,使比賽更激烈,更具觀賞性。

  詩詞大會的熱播,讓我們看到古典詩詞非但沒有在歷史的演進中湮沒,反而擁有更多潛在擁躉。中國古典詩詞始終扮演着記錄歷史、記錄情感的重要角色,我們曾一度忽略它,但它從來就沒有消失過。讀詩、品詩幫助我們這些忙碌的當代人尋找穿越古代經典的準確定位,在上下幾千年的傳統座標中,找到屬於每個人的精神歸宿。

  詩詞大會讓我們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具有無可限量的審美潛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達,有多少思想要表現,我們的語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學潛質供你發掘,這就是經典歷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蒙曼(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中國人的詩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節目的預熱,今年的火爆,我覺得理所應當。

  詩心不死,詩情猶在。“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明麗的色彩,頓挫的節奏,温暖的情懷,這就是詩詞的美。當我們享受着美,享受着來自《詩經》《楚辭》、唐詩宋詞浸潤的時候,我們才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詩詞深處,與一個個詩人對話,在詩詞意境中,感受着辭藻之美,心境之美,喚醒心底最温暖的記憶,應當成為現代人可以親近的生活方式。

  詩意就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記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通過詩詞大會,我們認識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詩詞熱愛者:農民白茹雲、快遞員曹中希、鄉村醫生、支教教師……不分年齡,不分職業,在舞台上,講述他們的詩意人生。和選手接觸過程中,你們有怎樣的感受?

  蒙曼:節目之所以叫《中國詩詞大會》,説明答題、奪冠並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詩會友的精神傳統,是詩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場出現的小學教師劉澤宇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劉老師是農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時候家中僅有的一本書是毛主席的詩詞集,這就成了他的文學啓蒙書,也讓他愛上了詩詞這種文學形式。高中畢業後,劉老師沒有考上大學,就到建築工地打工養家。但他是個特殊的農民工,每天早晨比別人早起兩個小時,背誦唐詩宋詞。從背誦到創作,劉老師的才華被縣裏領導發現,要給他安排一個秘書之類的職位。但劉老師堅持要做一名小學教師,帶着孩子們繼續讀詩。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記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時還努力點燃別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詩意人生。

  其實,不光劉澤宇,我們所有選手身上都有詩意。這種詩意的產生是長時間在詩詞之中浸潤的結果,比如氣定神閒的武亦姝,笑對人生的白茹雲,她們站在那裏,詩意就出現了。這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康震:在節目中,我們看到詩詞在每個人身上發生不同的“化學反應”,他們或儒雅,或淡定,或活潑,或堅忍。節目不單是展現詩詞文化,也展現詩詞背後的百樣人生。

  比如劉澤宇老師講,他經常在操場上舉辦屬於他們自己的詩詞大會,如果每位選手都能這樣,那就了不得了。一部古典詩詞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人的歷史,讀古典詩詞,不僅能讀出藴含其中的情感,更能讀出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與智慧。

  精神追尋成為重要的文化需要

  記者:“為什麼要背詩?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個博愛而敏感的心靈,能有詩的情緒,感動於花開花落,落淚於天邊一絲流雲。”葉嘉瑩先生曾經這樣説。但在緊張的生活之中,人們常常抱怨沒有時間看書,沒有時間誦詩;而孩子們在課堂中卻因學習壓力,無休止地背誦、答題,失去了感知詩詞之美的耐性。浸潤在每一箇中國人血脈裏的文化基因在當下如何被喚醒?

  蒙曼:每個人和詩結緣的情況都不一樣。我小時候因為讀唐詩故事喜歡上中國詩詞,我喜歡把詩文和它背後的時代結合起來思考,所以我現在的專業是中國古代史。在互聯網時代,人們也可以經由更多的方式親近傳統文化,還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我們的詩詞大會是一個例子,前兩年“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引發幾十萬跟帖也是一個例子。

  詩歌,不長。在這個快速前進的社會,利用零星時間讀詩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餘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絕句,僅僅20個字,就會把你帶入一個不同的情境中,讓你沉靜下來,感受你和古人之間生命狀態的溝通,體悟那份觸動和暖意。

  所以,我理解的詩教,不是簡單的背詩,而是體悟詩中的美,因此產生愛惜美的慾望,這就是善。由美育導向德育,從一個敏感的人成長為一個善良的人,詩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康震:古典詩詞是中國人最經典的情感表達方式,最具中國特色。説是古典,其實並不古,因為詩詞形式在信息時代並不過時,無論是微信微博,還是各大網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詩詞的元素,它已經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典之古常常為今日之大用,這個大用就是涵養民族氣質,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現民族風貌。人們需要經典,也需要對經典的闡釋。經歷了上千年時空轉換,後來者很難憑藉現代漢語穿越時空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這就需要經典的闡釋者撥開重重迷霧,為我們展現經典叢林的深層景觀。這是一個普及、傳播的過程,需要政府、社區、學校、家庭、民間共同推動,形成合力,使中國詩詞教育科學化、精細化、規範化。

  (原題為《詩心,需要被激活——訪《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蒙曼》)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leewalt”:你太曲高和寡了 電視節目還是要給大眾看的 按你的方式很多人會覺得無聊

  網友“浙江省澎友”:願通過中國詩詞大會,給中國教育補上一堂德育課。

  網友“Sadia”:我也最喜歡王立羣

  網友“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這名字不能更拽了”:這個好節目最近在刷屏 但仍然是個應試氣味很重的活動 對文言文審美普及意義非凡 而缺乏情趣古詩文學習 誦讀只是皮相 文法才是筋骨 意境才是靈魂 自己填詞最利索的一次也要半個鐘頭只一篇五言還是絕句還是靈光好幾現的時候 幾乎無才無學 較個童生都是望塵莫及希望有一天能夠看到飛花令的對詩 而不是對着背詩 希望有一天飛花令能回到酒桌上 飲酒的理由再不是感情深一口悶 而是對才學的獎勵和對無才的懲罰

  網友“Amigo”:幾位嘉賓都很好,沒有其他綜藝節目的嘉賓表演性那麼強。

  網友“天”:我就喜歡王立羣

  網友“Hibou”:能發揮提高審美的功能就不錯了,至少要讓資本不再追逐瑪麗蘇雷劇吧。

  網友“三劍”:幾位嘉賓讓節目生色很多

  網友“三劍”:

  網友“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這名字不能更拽了”:這個好節目最近在刷屏 但仍然是個應試氣味很重的活動 對文言文審美普及意義非凡 而缺乏情趣古詩文學習 誦讀只是皮相 文法才是筋骨 意境才是靈魂 自己填詞最利索的一次也要半個鐘頭只一篇五言還是絕句還是靈光好幾現的時候 幾乎無才無學 較個童生都是望塵莫及希望有一天能夠看到飛花令的對詩 而不是對着背詩 希望有一天飛花令能回到酒桌上 飲酒的理由再不是感情深一口悶 而是對才學的獎勵和對無才的懲罰

  網友“天”:我就喜歡王立羣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695 字。

轉載請註明: 錯過的七夕-原創詩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