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滑鐵盧,炫技表演痕跡重?除了秀,真人秀的“真”去哪了
這個夏天,要説起最熱的綜藝,無疑是《乘風破浪的姐姐》。30位女星。30+的年齡,在一開始,就足以吸引大眾的目光。
比起陣容,它的宣傳文案,也給不少女性羣眾打了一劑強心劑。“三十而驪,青春歸位”、“重新定義30+女性”,霸氣側漏的文案,對於廣大女性而言,是共情、安慰、亦是激勵。
剛開始,我也被節目的開場吸引,覺得這檔節目,以畫面重塑的方式,喚起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可隨着賽程過半,我愈發覺得,原來的鏗鏘有力的文案,變得越來越蒼白無力。
原本期待着姐姐們能夠乘風破浪,可最終還是隨波逐流。
不知道是否有觀眾和我一樣,當時奔着《浪姐》而來,就是看膩了現在層出不窮的唱跳女團,想看到打破刻板印象的“女團”。
剛開始的公演還是很不錯的,充滿競爭,多元化的元素在舞台上迸發。無論是老歌新唱的蘭花草,還是全員slay的大碗寬面,亦或是深情款款的《beautiful love》,讓我覺得大多數姐姐確實有顛覆以往既定的印象,這個節目是真實的,符合它宣傳的立意。
可隨着節目進程的不斷推進,這種眼前一亮的感覺逐漸變弱。取而代之的,是逐漸走上了創造營、偶像練習生的老路,為了迎合觀眾口味,唯快歌、然炸的現場才是王道。
比如,在第6期排演時,孟佳抽到的《花樣年華》是首慢歌。基於之前慢歌在舞台不利的局面,孟佳組若不想被淘汰,便要往rap和傳統韓式女團舞蹈上靠。
雖然最後導師建議她們帶着歌劇與唸白的風格,演繹《花樣年華》,孟佳組的姐姐們也妥協了,可滿臉的都是無可奈何。
這或許不能怪姐姐們迎合現場觀眾的心態,畢竟每個人都不想輸,但這樣的舞台,真得是“重塑30+女性“麼,我看不見得,是不過是韓式女團plus罷了。
難怪有網友會説“越往後看,浪姐為炫而炫的成分越來越多,為了表演而表演的性質越濃烈,看了使人不快。
除此之外,所謂的“觀眾喜愛度“也很迷。有豐富舞台經驗,又在韓國組過女團,顏值實力俱佳的孟佳,竟在公演後排名墊底,爆冷出局。這不禁讓人看了黑人問號,這背後真得沒有貓膩?
難怪此前採訪金星時,她直言節目組不敢請她去當評委,因為“姐去任何節目,就沒有什麼貓膩了呀。“這句話意味深長,如今看來也不無道理。
説到底,觀眾期待的,還是一個真實多元的舞台,而不是虛頭八腦的刻意表現,千人一面。比起現場觀眾,在屏幕後觀眾更想看到的,是姐姐們注入心境的演繹,挑戰年齡的果敢,而不是用人氣主導一切,像韓式女團一樣勁歌熱舞。
否則,所謂的乘風破浪,只不過是虛假宣傳的產物,是羣眾短暫的,一廂情願的狂歡。
與《乘風破浪的姐姐》同樣備受關注的,還有《樂隊的夏天》。網友調侃,《樂隊的夏天》再不播放,就要變成《樂隊的秋天》了。它姍姍來遲,卻風風火火。
在第一場比賽中,有這樣一支樂隊,淘汰了,卻成功出圈,衝上熱搜。他們就是五條人。
雖説同台競技,五條人的存在,對於很多樂隊來説,都是獨樹一幟。
黑夾克、花襯衫、人字拖,他們的出現,就帶着一股海邊鹹濕的風氣。
最要命的是,他們對於節目組來説,簡直是一場“災難“。臨時換歌,導致現場沒字幕,唱起的廣東方言,觀眾也一臉懵逼,導致首輪遊。
可五條人卻是坦然。面對導演的忐忑,還認真安慰導演“我很抱歉,但是沒關係,我覺得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年輕的導演一聲嘆息:“我被搖滾樂嚇死了。”
我並非贊成五條人的“任性”,因為他們在換歌的同時,也讓節目組原先的準備白費。但我讚賞的,是節目組營造的氛圍,還原了樂隊的真實。
作為樂隊的聚集地,《樂隊的夏天》立意,就是讓觀眾看到中國的搖滾樂與小眾樂隊。而搖滾本身,就是不受束縛,想幹嘛幹嘛,節目組能如此“縱容”,恰恰是我在這個節目中最希望看到的東西。
因此,也只有在這種隨性之下,樂隊的閃光點,才能被真實還原,達到創作者與作品的統一性。
説回五條人,從他們的出場,他們的幽默,他們換歌的任性,我們可以預想,這支樂隊的音樂聚焦底層,是赤裸裸的真實。
《道山靚仔》中的“道山靚仔一喲,你為什麼穿着你那破拖鞋”;
《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中的“告訴大家我的朋友他喝醉了,哭叫得一塌糊塗”
《阿珍愛上了阿強》中的“阿珍愛上了阿強,在一個有星星的夜晚”
樸素直白的歌詞,唱盡周遭的歌舞廳、打工仔、髮廊…市井中的點點滴滴,勾勒出南方小城濕潤的人情世故。
或許真得就如他們自己所説,他們的歌曲有種”塑料味,土到掉渣,卻並不俗不可耐。“這就好比人可以嚐遍山珍海味,可終究放不下的,是家裏平常無奇的粗茶淡飯。
感謝五條人,用真實勾勒出了音樂的一曲一調。也感謝《樂隊的夏天》,用真實還原了樂隊的一顰一笑。
如今,真人秀層出不窮。有旅行的、做飯的,還有像《浪姐》和《樂夏》一樣競演的。
作為觀眾而言,我們看得到底是什麼?是秀麼,或許是,但更多的,我想應該是那一份“真“。
坦白講,能被節目組邀請去錄節目,無論是不是明星,至少比起常人,都是有過人之處的本事。
既然這些觀眾在心裏潛意識都知道,除了炫技,能真正讓觀眾喜愛的,則是平時不為人知的“人格魅力。“
就好比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炸裂的舞台,每個姐姐高水準的演出確實吸引眼球,可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雨綺在小組選人代表出戰時,沒有選擇傳統實力強的藍盈盈,而是給了想突破自己的張含韻一個機會,鼓勵她展示自己,不留遺憾。
我想,我可能記不得張雨綺在節目中所有的公演,因為肯定是排練的近乎完美,可我會一直記得這個場景,她並不只僅有顏值,她的情商不輸她的名氣。
説到底,隨着影視業的發展,觀眾的口味變得更加難以捉摸,單一、迎合、重複的節目,已經逐漸失去時常。市場需要的,是更加自由、真實、多元的真人秀節目。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希望在熒幕上看到的,不僅是光鮮的人物,還有背後更有能量的故事。期待的,是這些真人們,用自己真實的經歷,給在社會中迷惘掙扎的我們,帶來一些解答、一針強心劑。
我想,這是真人秀的核心所在,也是打動觀眾的不二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