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搞視頻席捲網絡後宣佈涉足影視,馬保國為私利消費中國傳統武術
短短半年內,馬保國的名字兩度席捲網絡。第一次,是這位所謂的“渾元形意太極創始人”與業餘搏擊愛好者王慶民於今年5月進行的那場對決。在被名不見經傳的對手於30秒內連續三次擊倒在地後,馬保國苦心經營的武術大師形象轟然倒塌,但其知名度與話題性卻節節攀升。而後一次,則是日前興起的惡搞馬保國熱潮。
很難確定,這究竟是一次精心策劃的事件營銷,還是一場機緣巧合引發的網絡狂歡。無論初衷如何,馬保國被業餘愛好者一拳打倒、昏迷不醒的狼狽場面,及其那句“耗子尾汁(好自為之)”,為“鬼畜”視頻愛好者提供了消遣與素材,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鋪天蓋地——通過剪輯、換臉等技術手段,馬保國的形象出現在不計其數的影視劇改編作品中,配上“年輕人不講武德”等所謂馬保國語錄,進而形成了網民口中戲謔的“馬保國宇宙”,其中不少熱門視頻有數百萬甚至千萬級的播放量。
面對這一輪鋪天蓋地的惡搞,當事人的回應是“已迴歸平靜生活,遠離武林是非圈子”,儼然看透一切的世外高人。然而,就在作出這番表態不久,馬保國隨即發佈視頻宣佈,將參與某功夫電影的拍攝。這一系列操作背後的邏輯,其實與中國傳統武術毫無關係,而是典型的“網紅經濟”模式。正如《中國青年報》對該事件所作的總結,“在商業資本的刺激下,憑藉名氣(哪怕不是正面的名聲)來獲取現實好處”。
從某種程度而言,傳統武術只是馬保國在走紅路上所消費的對象而已,這正是傳統武術界極力與他劃清界限的原因。如果説原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吳彬關於馬保國“不能代表中國武術”的言論還略顯剋制,中國武術協會在7月時發佈的《關於加強行業自律弘揚武術文化的倡議書》則無異於直接點名。在馬保國現象不斷髮酵的當口,《倡議書》提到“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用意不言而喻。而《瀟湘晨報》在報道《倡議書》發佈時所刊登的文章更不留情面——《“馬保國”們再難招搖撞騙了》。
馬保國的功夫是否貨真價實?答案從來沒有過任何爭議。即便已是69歲高齡,也不足以解釋他在實戰中所表現出的無知與無措。遺憾的是,過去這些年來屢次令中國傳統武術“破圈”的,也正是這些貨不對板的招搖之輩。傳統武術一次又一次地被利用,很大程度上源自公眾對其的曲解。《新京報》對此的評價是,“隨着晚清以來武俠文化的塑造,傳統武術逐漸被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某種程度上成了神秘主義的產物。”在“神秘主義”的加持下,馬保國口中諸如“在大學物理中悟出武學訣竅”“父親能晝夜疾馳240餘里”等説法,彷彿也有了成立的依據。只不過,有人能輕易識破其中的荒誕,也難免有人仍對小説中的武俠世界存有浪漫幻想,因而對一些把戲深信不疑。
當把戲被戳破,無論當事者是身敗名裂或如馬保國般“名噪一時”,中國傳統武術都是無辜的受害者——隨着越來越多的騙局產生,外界對武術的不信任感進一步加劇。就像商業體育媒體“ECO氪體”概括的那樣,“馬保國與其‘跳樑小醜’般的故事終究會被歷史遺忘,但從中暴露出的‘人們對傳統武術的淺薄理解’,才是需要審慎思考的。”該媒體認為,傳統武術界應利用好“馬保國事件”的契機,喚醒外界對傳統武術的關注。包括《新京報》在內的不少媒體則提出,這些年來名不副實的傳統武學大師如同過江之鯽,種種鬧劇不過是裹挾着利益的商業行為,代表不了傳統武術,也不必過多理會。
幾乎所有媒體都會在“馬保國事件”的討論中提到,要釐清中國傳統武術的實質。然而,傳統武術的另一困境在於,即便是真正的從業者自身,也很難回答清楚這一問題,因為或許根本就不存在標準答案。一直致力於中國武術推廣事業的影星李連杰就曾表示,按不同羣體需求,武術可被分為三個功能方向:一來為以影視劇為代表的文化產業服務,二是為武術賽事等體育產業服務,另一方向則是強身健體的運動功能。三類功能,指向的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從業者羣體。這並不是説傳統武術不具備實戰功能,但“重表演、輕實戰”的傳統武術從業者同樣存在,同樣值得外界尊重。當然,如馬保國般將“閃電五連鞭”這樣天馬行空的招式信手拈來的“武術奇才”,斷然不在其列。
作者:謝笑添
編輯:穀苗
責任編輯:沈雷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馬保國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