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終點站》是一部感人的愛情片,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個叫維克多·納沃斯基的克羅米亞人。他原本按照計劃從紐約的肯尼迪機場乘飛機回到自己的祖國,但就在他買機票的前一刻,克羅米亞發生政變於是他被美國拒絕批准出境。電影圍繞維克多在機場逗留的9個月的故事展開敍述,觀眾們在這個“異鄉人”身上看到人性的閃光點。
《幸福終點站》是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在2004拍攝的一部愛情片,並且有湯姆·漢克斯與凱瑟琳·澤塔·瓊斯主演。這部電影被豆瓣打出8.8的高分,感動了無數觀眾。
生活就是等待,而我們始終心懷希望
在電影《幸福終點站》中,導演用一句台詞揭露了電影的核心“Lifeiswaiting”——生活就是等待。
維克多因為自己的祖國發生內亂而只能在美國國際機場滯留。自己在異國他鄉,身上基本沒有錢財的固定狹小區域,靠一些餐券過日子。本來機場負責人以為他會偷偷離開,要麼去紐約市要麼趁機溜進別的國家機艙內。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不但沒有離開固定區域,而且還開始在機場內打工賺錢。
很多人説,維克多的幸福是因為他不僅在機場結識了很多好朋友,而且最終等到了回祖國的航班,甚至還得到了空姐的青睞。所以電影裏的維克多是幸福的,但是人們只看到他最終結果美好的一面,卻忽略了他所經歷的一切坎坷。在我看來,正是因為維克多懂得在等待中堅守希望的處世哲學,才有他最後的美好結局。
維克多有一個細節貫穿整部電影,那就是無論是任何情況下,他都讓自己儘量體面的出現。無論是他剛被通知自己只能在機場滯留無比沮喪地待著,還是每一次去申請簽證出境,還是跟空姐約會他都衣冠整齊。
中國有一句古話:“人靠衣裝”,意思是你的外表是你給人的第一印象,你的穿着體現你的內在。在電影裏的維克多就是一個內心淡然並且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良好狀態的人,正如中國古話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維克多內心淡定,並且天性樂觀。他只聚焦自己想要的美好事物,並不會因為外界而改變自己的初心。維克多
得知自己祖國出現政變,並不擔心自己無法回國甚至從未想過自己永遠無法回去,他不斷熟悉機場環境,找到適合自己當下的生存狀態。他在廁所裏洗澡讓自己保持清潔,一點也看不出是個落難者的形象;他開始在機場賺些小錢維持自己的温飽。夜裏睡在候機大廳,白天在機場靠收集推車賺取漢堡錢;哪怕是被機場主管多次刁難,他還是變通地選擇其他方法讓自己好好生活下去。
電影裏的維克多正像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一樣,有着自己對生活的期許。或許是事業的成功,或許是家庭的圓滿等等。但是命運卻給我們無數的磨難與坎坷,特別是當我們覺得一切都開始有希望的時候又出現意想不到的困境。
但這不就是人生嘛,我們在大大小小的困境中不斷堅持理想,保持樂觀精神,笑對外界難題。
等待就是信仰
關於信仰,很多人都會覺得,要通過一種宗教的儀式找到精神的寄託。其實,在我看來,信仰就是人生信念的昇華。
有人覺得,幫助別人是快樂的,於是他將這種“助人為樂”視為自己一生的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給予他人方便;有人將獲取大量金錢視為自己的信仰,一生中忙於賺錢;有人將傳播知識作為自己的信仰,燃盡自己的一生做一名好老師。
在《幸福終點站》中,維克多將愛國作為自己的信仰。
在機場管理員提出只要他裝害怕自己的祖國就可以利用特殊條款回到自己的祖國,但是他拒絕了,他説:“祖國是讓人安心的地方”;當機場管理員故意告訴他守衞換崗的時間想給他下套,好讓自己以“偷渡”的理由把維克多抓起來,可是維克多並沒有離開機場半步;當自己心儀的女神邀請自己去紐約市一起吃飯,他依舊選擇拒絕,因為紮根心裏的信仰不允許他做出任何過失之事。
如果説,電影裏的警衞的百般刁難象徵着我們遭受外界的一系列災難,那麼空姐的邀請象徵着人內心裏的慾望。當慾望在心裏蠢蠢欲動時,你是否還能堅持自己的信仰?當外界百般刁難時,你是否還能抱着信仰不退卻?
維克多在電影裏的形象因為這些誘惑和困境而不斷放大,他漸漸不再只是一個落魄的人,而是一個苦行僧。一個專注於自己修行而不為外界和內心慾望所動搖的修行者。
如果説,生活的意義在於等待,那麼等待就意味着成就信仰。
當我們在面對一系列人生難題的時候,我們不該怪外界的干擾因素太多,也不該怪自己的處境有多困難,而是專注於自己的初心不變,這樣才能讓我們最終觸碰到理想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