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傳媒櫻桃派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內向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

當各種現實劇讓人扎心時,一部沒有狗血撕X,沒有強行煽情的韓劇出現了。

這部開分8.9,播出即升到9.1分,一上來就直戳“喪”點的《我的出走日記》(又名:《我的解放日誌》),可以説完美復刻出了許多人現實生活裏最真實的樣子。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個性內向細膩的美貞(金智媛飾),常常因為被迫要融入熱鬧人羣而感到不自在;不善表達又無力拒絕,在職場不但會被忽視,甚至還會因為不合羣而被欺負。

然而,在這些壓力之下,她只能選擇無聲地哽咽。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這,不就是咱們社恐人最戳心的日常嗎?

劇情讓人有了照鏡子般的感同身受,切中了每一個內向性格人羣的心事。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可是,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社恐成了內向的代名詞,而內向又被定義成了孤僻敏感、略帶貶義的與世界格格不入?

社恐的人有多難?

社牛的人大概很難理解社恐的煩惱與現狀。

推杯換盞,熱絡寒暄之間明明都是正常的社交,但在社恐人的眼裏卻成了不得不面對的人生難題。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不好意思拒絕,卻很不自在。

劇中的美貞,就是這樣的女孩。

面對同事的熱情邀請,美貞下班跟着大家一起打保齡球聚會,但並不善於打球的她與大夥的開心形成了鮮明對比,拘謹的鼓掌裏透露着社恐人的侷促。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合羣,有時候還要強裝自在,帶着微笑被迫營業。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哪怕是在工作以外的場景遇到同事,美貞也會害怕跟人主動打招呼。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很顯然,這樣的個性好像很難成為固有印象裏吃得開的職場人,不合羣的她被歸納為異類,時不時被穿小鞋也是能自己默默承受。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這樣的大環境,對於社恐的人來説,就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內耗,日復一日循環往復,始終無法獲得真正的開心。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偶爾一次鼓足勇氣,她就已經用盡了洪荒之力。很多時候,美貞寧願將強烈的情感藏於心底。

縱使內心有了一本《辭海》,最終只會變成嘴上的一句“好吧”。

遭遇渣男被坑得背了一身債,卻也是隻敢偷偷地旁敲側擊,打死都不敢承認自己就是那個被坑的冤種女友。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哪怕還債的壓力山大也絕口不敢跟家人傾訴。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內向又自卑的人格面對的是無法融入的社會生活與深深的自我價值的懷疑。

美貞總是忍不住自問,為什麼自己的生活就需要以自己不舒服的狀態去無限迎合別人?只有跟大家打成一片,才是正常的嗎?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她甚至會幻想出一個完美的男友,才能夠療愈自己的內心,讓受傷的情緒得以平復。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極其平淡,甚至有些乏味的角色,一出街就讓同樣被生活碾壓得喘不過氣的我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世間本就艱難,這一刻,屏幕前的我們彷彿都被美貞的內心OS擊中,誰不想被熱烈真誠的愛填滿一次呢?

社恐人並非“異類”

相信社恐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周圍的人羣喧囂沸騰、熙熙攘攘,可這一切的熱鬧與我何干?

當活潑熱情的外向型人羣被草率的定義為更受歡迎的正常人,內向的社恐人突然就變成了這個社會里“不正常”的異類。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在社交平台上,社恐人更願意隔着網絡抱團取暖,不需要面對面的交流減少了焦慮和尷尬。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為了不那麼“異類”,有些人不得已會想辦法違背自己的感受去“扮演社牛”。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而這樣的人羣,並不在少數。

自認為個性孤僻的張若昀曾表示被逼得要做“虛假社交”,彷彿沒話找話的聊天才能讓自己顯得像個“正常人”,但往往在不走心的交流之後,又會陷入內疚的情緒裏,認為自己對人不足夠真誠。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曾經寫下過“社恐之歌”的王勉也會陷入“在聚會中留到最後”的社交困擾中,然後又笑着感嘆不過是自己給自己的一場“綁架”,自己對於其他人而言,也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重要。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更大一部分社恐人對於社交的人數與氛圍充滿了恐懼。

即使上過很多綜藝,登上過各種場合的舞台,一旦人多起來,李雪琴還是會害怕到哭。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哪怕是在節奏舒緩的場合裏,超過她心裏預期的限定人數,她就會選擇逃避,選擇和更少數量的人待在一起。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到了控制不住的崩潰的時刻,許多社恐人就像電視劇《我的巴比倫戀人》的主角陳美如一樣,降低自我評判。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她不喜歡過生日,害怕接電話,害怕串親戚...她只想自己靜靜待著,但,她平時也許得裝得毫無波瀾才能看上去與常人無異。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這樣的壓力如影隨形,《我的出走日記》裏,不想參加同好會的中年男職員忍不住發問:為何要與公司裏的每一個人都變得熟悉?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拒絕參加公司下班後的集體活動,彷彿就等於將自己提前“開除”。

內向的人,在眾人眼裏彷彿是那麼的不“懂事兒”。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還記得毛不易曾説過,內向只是性格的一種類別,而不是性格缺陷。

天性使然,有的人從小就不愛社交,喜歡獨處。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央視曾經歷時十年拍攝過一部叫《零零後》的紀錄片,其中的一個故事講的正是內向的孩子如何成長。

在短片《一一的世界》裏,3歲的一一就是個內向的孩子,即使在幼兒園她也更喜歡自己和自己玩。當大人好奇她為何不找小朋友一起玩時,3歲的一一語出驚人:“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面對幼兒園老師的社交引導,她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我有權力這樣,我就是喜歡自己玩,我不想要好朋友。”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十年之後,一一總結了自己的成長。

她可以與朋友好好相處,也同時能夠享受獨處的愉悦和快樂。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安靜是一種力量,從孩童成長到少年,她比同齡人有着更深層的思考,而在這種力量之下,內向的人也可以兼顧外向。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這世界太多嘈雜,大家都在急於表達彰顯個性,生怕不會被看到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而能夠安靜下來的人,似乎顯得如此的與眾不同。

內向並不等於封閉自己,而是更傾向於有意義的談話,喜歡在深思熟慮後開口,冷靜中透露出理性的魅力,所以他們的話會讓人感覺是點睛之筆,每一句話都顯得很有分量。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大可不必處處和解

紀錄片裏的一一是幸運的,在她成長的過程裏,她找到了與人相處的樂趣,也依舊保留了自己內心深處最本真的快樂來源。

的確,在不少父母眼裏,性格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討得別人歡心,而在職場上,個性外放的人似乎更容易引起領導的重視,也因為善於溝通與表達而更吃香。

俗話都説,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那些沉默寡言,喜歡獨處,不喜歡派對的社恐人,就沒法獲得成功的人生嗎?不配被人喜歡嗎?

顯然不是!

社恐到哭臉的李雪琴可以是名校學霸,也可以站台上,給台下幾百人輸出高級的幽默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她的成功其實證明了內向的社恐人一樣會被大家接受與喜歡。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不善言辭的朴樹能寫出動人心魄的旋律,也堅持到點就要回家睡覺,可可愛愛的搖滾人哪怕到了中年也一樣率性。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見慣大場面的周迅在“好多人”的盛大舞會貢獻經典的表情包。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能把台詞説到觀眾心裏的周迅私下説話會結巴,一句話總會卡殼好多次。

銀幕上的周迅是角色,那個説話並不流利的才是真周迅。但這樣的分裂會影響周迅閃亮嗎?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鏡頭前一個眼神都可以多層情緒的梁朝偉最害怕的就是被社牛體質的劉嘉玲拉着到處溜,跟在妻子身邊走T台的他侷促得像個小學生,完全顧不得還在擺Pose的劉嘉玲,恨不得掉頭就走。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周星馳的作品有多好笑,現實裏他就有多沉默。

對待工作格外認真卻異常低調,哪怕在業內不斷有爭議,又或者私下再沉默嚴肅,都不能影響他在大眾心中喜劇之王的地位。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社恐也好,內向也罷,不愛推杯換盞絕對不是病,更不需要四處和解。

有人的精神世界需要人羣簇擁才充實,有人的精神世界往往獨自安靜也並不寂寞,都是方式,只看自己的選擇。

當各類雞湯文學讓人要與內向和解,努力敞開懷抱去擁抱陽光。社恐和內向,並不代表內心沒有光芒,只是未必願意開個窗户給外界的人蔘觀而已。

如果能夠理順自己的生活,大可不必強行外向,最終讓自己變成四不像。

當然,如今裝社恐和裝內向也是一種潮流。

為解決初次見面尷尬的key word,彷彿只要説出“我也社恐”這幾個字,就能迅速緩解壓力,輕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李雪琴就曾經分享過她和辣目洋子關於“社恐”的小段子,穿着抹胸就敢跟郭麒麟一起尬舞的辣目洋子社不社恐不知道,但她一定很想跟李雪琴當朋友。

偽裝型社恐,其實是社牛的另一種表現。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社牛、社恐,都沒毛病。

正因為性格千萬種,才有了人類的社會構成,強行社恐或社牛,其實都是一場變相的霸凌。

只是太多時候,每個人都會不經意地在乎別人的眼光和看法,默默地來調整自己博取別人的喜歡。但總會最容易忘記,最真實的樣子,或許才是最可愛的。

在社交場裏立人設,一旦崩裂要比娛樂圈裏的明星們更撕裂,畢竟明星們崩人設,粉絲們哀嚎,但素人崩人設,可能就會社死。

So,任何時刻都別忘了「你是誰,你喜歡什麼,你要什麼」,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

在別人喜歡你之前,一定要記得先喜歡自己。

本文是作者作為“頭條娛君”特約作者撰寫,來今日頭條看娛樂,有點有料有深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66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周迅到李雪琴,娛樂圈的社恐人只能與自己強行和解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