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4年執導了首部電影《彈道無痕》後,寧海強的名字幾乎就跟軍事戰爭題材電影聯繫在了一起。從《殲十出擊》(2011年)《目標戰》(2013年)到《勇士》(2016年)《中國藍盔》(2017年),他執導的電影中,出現的都是中國現代軍人形象。但在他執導的新片《鋼鐵意志》中,主角們卻變成了一羣鋼鐵工人,對此,寧海強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我看來,鋼鐵工人鍊鋼時的樣子,跟戰士們攻山頭的樣子很像,他們都需要有奉獻犧牲的精神。這一次,我要為新中國的第一代鋼鐵人塑像、立傳。”
六次下到鞍鋼收集資料
寧海強回憶,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影片《長津湖》。原來他也參與了《長津湖》的部分拍攝工作,尤其是片中楊根思犧牲時的畫面,他是導演之一。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他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鋼少氣多”這句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當時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新中國的600倍,如果那時志願軍戰士們能有更多的‘鋼’,更好的武器裝備,‘鋼多氣也多’,那豈不是更加戰無不勝。”
因此,當去年年初遼寧省委宣傳部找到他,希望他來執導《鋼鐵意志》這部電影時,他覺得心裏有話要説,很快就答應了下來。他除了是導演外,還是本片的編劇之一,“我們在原來劇本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次修改,最終成為現在的樣子。”
為了塑造好片中的角色,寧海強和美術指導霍廷霄等人,六次到鞍鋼和本鋼的工廠中採風。他們專門到鞍鋼博物館收集素材,跟工廠裏的工人面對面交流,就是希望能夠找到那個時代鋼鐵人的“靈魂”。寧海強慢慢了解到,1948年2月初國共“鞍山之戰”結束後,解放軍接收了鞍鋼,但他們進去後發現,整個鞍鋼廠區破爛不堪、設備殘缺不全、越膝深的荒草顯現出衰敗之相。很快,有很多解放軍官兵留了下來,他們從戰士的身份變成了鋼鐵工人的身份,他們團結專家,帶領鞍鋼職工克服重重險阻,在最短時間內生產出新中國的“第一爐鐵水”。在此後的幾年裏,有很多鋼鐵專家從這裏走出去,走向了祖國各地,“東北是新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
演員們的身上都有家國情懷
“《鋼鐵意志》中劉燁飾演的趙鐵池,就是千千萬萬從軍人身份轉變成鋼鐵工人的代表。”寧海強告訴記者,這個人物是在真實的基礎上藝術加工而成的。
不過影片中還出現了真實的人物,比如林永健飾演的勞模孟泰,李沛恩飾演的勞模王崇倫,他們可都是活生生的鞍鋼勞模。這些角色的加入,讓影片多了不少真實的生活氣息。
“能夠來這部影片拍戲的演員,他們的身上都有一種家國情懷。”寧海強笑道,劉燁此前演過很多硬漢角色,本身也是東北人,説起東北話來很溜,“他的身上還有一種很質樸的東西在,會讓觀眾對他產生信任感。”
“林永健、張國強等演員的氣度,也很接近他們演的角色。”在寧海強看來,演員合不合適,穿上服裝就能一下子感覺到,“不合適的怎麼看都不像。”
韓雪這次在片中飾演工程師孫雪飛,她跟趙鐵池在片中有一段很浪漫而含蓄的愛情戲。“韓雪的爺爺奶奶都是抗美援朝老兵,她的身上流着軍人的血。有着這一點,她很快就把自己代入了角色,”
美術指導霍廷霄之前沒有接觸過鋼鐵題材的置景工作,為了在置景上體現出解放初期的年代感,寧海強和他一起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們將取景地定在遼寧本溪湖鋼鐵工業遺址羣,在此基礎上再搭建出宏大的鋼鐵工廠的佈景,“從影片的效果來看,完全達到了目的。”
在真實的“鐵水”邊上拍攝
《鋼鐵意志》的故事從1948年講到1953年。其中工人們在工廠裏鍊鋼的畫面,無疑是影片的重頭戲。寧海強透露,為了增加畫面的真實性,影片中趙鐵池在“鐵水”邊揮汗工作的畫面,是在鞍鋼真的車間裏拍攝的,邊上“鐵水”的温度高達1500攝氏度。劉燁在首映式上透露,自己剛走到車間的門口,“就能感覺到一股熱浪向自己湧來,幾乎能讓人窒息。”
“如何讓像趙鐵池這樣的戰鬥英雄,能夠在內心裏接受自己轉變成一個鋼鐵人,是影片塑造人物時最大的難點。”寧海強解釋,這些戰鬥英雄們一開始從內心裏都不太願意接受,因為他們認為戰士的歸宿就是戰場,而像鋼鐵廠這樣的環境,他們適應起來有困難,也沒有做好精神上的準備。為此,片中設計了幾場戲,其中包括他們送戰士去抗美援朝戰場的戲,“這讓他們認識到,在戰場上,鋼鐵是多麼的重要!慢慢地,他們認識到了作為一個鋼鐵人的使命和責任感,而工匠精神也開始在他們的心中滋長起來。”
這次拍攝,也給寧海強帶來不少感悟,“不管是之前的戰爭片、軍事片,還是這次的《鋼鐵意志》,我都想拍出咱們中國人堅韌不拔的精神來,我想讓現在的年輕觀眾們看到,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艱難歲月裏,像趙鐵池這樣的鋼鐵人,不管形勢和環境多麼的難,總是有一口氣在堅守着。正是憑藉着這口氣,才有了後來偉大祖國建設的無數奇蹟。”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王金躍 安旭東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