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綜藝節目應開拓價值空間

人民日報評論:綜藝節目應開拓價值空間

嚮往的生活(資料圖)

近年來,綜藝節目熱度不減。打開電視或視頻網站,既有連播幾季的常青綜藝,也有層出不窮的新節目。文化、音樂、演技、辯論、旅遊、競技、美食……一檔檔綜藝節目帶着觀眾領略各地風土人情,體味文化深沉力量,感受思想火花碰撞,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

不過,伴隨綜藝節目進入精品化發展階段,打造一檔“爆款”綜藝越來越難:“綜N代”常陷入“吃老本”爭議,許多新節目難以激起水花,原創力不足、同質化凸顯等問題制約綜藝發展。為此,一批綜藝節目積極謀求創新與突破。其中,《嚮往的生活》第四季以“綜藝+助農直播”模式,發揮文藝介入社會生活功能,拓展了綜藝節目題材領域和價值空間。

在《嚮往的生活》第四季錄製地雲南西雙版納,節目組與嘉賓通過實地走訪瞭解到,一些小企業和農户受各種因素影響,經營受阻。節目組決定幫助農户解決實際困難,並迅速制訂幫扶計劃,以直播的形式為果農和商户解決銷售問題。直播累計售出滯銷農產品近20萬份,銷售額達500餘萬元,惠及西雙版納195個村莊的1750户村民。《嚮往的生活》首次將線上直播銷售模式搬上綜藝節目,實實在在地解決當地農產品滯銷問題。

節目在短時間內取得突出的幫扶成果,既有賴於節目日積月累的影響力,又因為助農事業本身深入人心,二者疊加產生“加乘”效應。作為“慢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在第四季中帶領嘉賓體驗歸園田居生活,傳遞“自力更生”“勞有所得”的中華傳統美德,流露的質樸自然生活氣息令人嚮往。

觀眾的喜愛成就節目的熱度,如何讓熱度不只是一時熱鬧,而能釋放出更長久、深遠的價值,是綜藝節目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考慮的問題。這既源於創作團隊回饋觀眾、回饋社會的文化責任感,也是綜藝自身發展的需要。與更廣闊的大地、更廣大的受眾建立連接,是綜藝節目開拓價值空間的有效路徑。當節目不只呈現出一種“令人嚮往的生活”,而是努力“讓別人過上嚮往的生活”,節目的意義就不再僅僅是給觀眾提供茶餘飯後的消遣,而是以實際行動參與時代生活,帶着觀眾一起為脱貧攻堅添磚加瓦。

今年是決戰決勝脱貧攻堅之年。繼《嚮往的生活》之後,《極限挑戰》等綜藝節目也為助農扶貧貢獻力量,讓“有意思”與“有意義”更好地結合。依託自身特色和優勢,藉助新興技術手段,綜藝節目可以釋放出更大社會價值。期待更多綜藝節目緊隨時代潮流、植根優秀文化、激發內生動力,更好地擔負起價值引領的文化使命,為觀眾提供優質精神食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1 字。

轉載請註明: 人民日報評論:綜藝節目應開拓價值空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