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這部爆款劇,集中了哪些“力量”?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娛樂

山海之情,以“力”而塑。

“《山海情》的真誠和真實,得到人民羣眾的真心讚許。”

在1月27日的電視劇《山海情》創作座談會上,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説道。

自1月12日開播後,講述寧夏西海固移民搬遷故事的《山海情》高開高走,以歡笑、淚水、掌聲謝幕。9.4分的豆瓣評分,媒體與社交平台的大聲量討論,觀眾對劇中脱貧進程的揪心與期待……這部高口碑“爆款劇”收穫了諸多“精神西海固人”。

這部開年“爆款”怎樣得來?

從立項起,“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鬥志與“平民視角、國家敍事”的創作要求貫穿創作始終,在羣策羣力中將高要求落地。

《山海情》是“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電視劇展播”重點劇目,由廣電總局統籌指導。《山海情》創作座談會上,聶辰席指出,《山海情》的創作過程是充分發揮“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以重點項目帶動整體創作的一次創新實踐,“總局全方位做好管理服務保障工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加強組織動員、牽頭調度,盡最大力量優化資源配置,解決實際困難。”

2019年12月27日的電視劇《閩寧鎮》及脱貧攻堅題材電視劇創作推進會,2020年3月13日的國家廣電總局重大題材電視劇創作推進視頻會……《山海情》的創作在多個相關會議探討中推進。(注:《閩寧鎮》為《山海情》原名)

2020年8月11日,聶辰席在寧夏拍攝現場考察調研,在劇組復原的“地窩子”、土坯房裏同導演、演員深入交流。

2020年1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佈《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關於公佈2020年度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劇本扶持項目評審結果的通知》,該劇是8部重點扶持項目之一,以及7部劇本扶持項目“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傾斜項目之一。

在管理部門大力關注與扶持的同時,這部劇的“配置”也是國劇的頭部力量。

出品方,正午陽光。製片人,侯鴻亮。導演,孔笙、孫墨龍。劇本策劃,高滿堂。編劇,王三毛等。每個人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咖級”人物。

再來看演員陣容,領銜主演黃軒,主演有熱依扎等,特別出演包括張嘉益、閆妮、黃覺……每個人在演技上都相當“能打”。

製作完成後,浙江衞視、北京衞視、東方衞視、東南衞視、寧夏衞視黃金檔首播,深圳衞視黃金檔跟播,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三家網絡平台聯播——如此的“全面開播”,上一次是《石頭開花》,再上一次是《在一起》。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政策的引導下,寧夏西海固移民克服各種困難,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金沙灘”。“山”是黃土地上的寧夏,“海”是與海相連的福建,兩地的脱貧工作者跨越山海相會,展現濃濃情誼,劇名寓意在此。

這一真實背景的故事中,許多事例有人物原型。其中,為村民種雙孢菇費心費力的凌一農教授原型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研究員,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所長林佔熺,他已到寧夏實施菌草技術扶貧工作20多年。他説,當年與他一起參加扶貧工作的隊員和他們的家人,都在追這部電視劇。

《山海情》中的角色凌一農教授(左)人物原型為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所長林佔熺(右)

對於《山海情》的創作,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説,“《山海情》令觀眾哭着笑着感動着思考着,這是文藝作品的最高境界。”

站在土地上,是《山海情》踏踏實實的“創作力量”。

《山海情》編劇王三毛曾回憶説:“接到創作任務,總局領導和候總就安排我們紮下去,找人找事。我們從閩寧鎮採訪到西海固,又從西海固採訪到福建莆田,深入瞭解了很多精彩的人物和事件……編劇要脱貧,你就得撲下身子,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扎到老百姓人堆裏,看清楚他們飯碗裏的稀稠,讀明白他們眉宇間的喜怒哀樂,你才有可能寫出滾燙的,鮮活的,貼近百姓,反映時代真諦的高質量的劇作。”

製片人侯鴻亮説,儘管《閩寧鎮》的創作週期雖然比較短,但仍然把一半的時間都用在了尋找方向、打磨大綱上。主創團隊用了很多時間進行調研、採訪,“站在土地上,身處人民中間,力量會自然迸發。”

在《山海情》的情節中,脱貧進程沒有可以一勞永逸的“萬能藥”,曲曲折折中總有新的難題出現。村民吃掉國家送去的扶貧珍珠雞,找不到工作的移民扒貨車……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有着自己的缺點,也在真實中顯現通過努力過上好日子的進取心。

拍攝過程也強調着對真實感的追求。

漫漫黃沙的實景,火車、房屋、服裝等道具共同將觀眾帶到那片貧瘠的土地上。美術指導在社交平台上説,蘑菇是劇組自己種的,“蓋好大棚全組等着發蘑菇”“我們可以開個全套的種菇培訓班”。

“方言版”電視劇中,寧夏“葱民”一口西北話與福建人的“普通發”傳遞着接地氣的樸素與幽默,也成為觀眾追劇、聊劇一大“樂事”。劇中,生於幹沙灘上的角色一嘴一口沙,演員也一嘴一口沙。馬得福飾演者黃軒回憶,“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沙塵暴説來就來,每天都是吃一嘴沙子,體驗特別真實,當然也是這種真實讓我們更自然地融入角色,並與角色產生共情。”

這些方方面面的“羣力”,最終打造出觀眾直呼“沒別的毛病,就是太短了”的《山海情》。

自播出起,這部主旋律題材劇一路“收割”好評,“觀眾力量”讓《山海情》持續破圈,走入更多人的視野。

許多人都“真香”了——

“一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看下去這麼土的電視,後來每集都又哭又笑。”

“看之前我還想這種劇有什麼好看的,肯定不是我喜歡的類型,結果,真香。看了就停不下來。”

緊湊的節奏根本剎不住車——

“沒日沒夜地看了三天,因為每看一集都太想知道下面的劇情會怎麼發展了。”

“23集不夠看啊。”

生動的角色,收穫喜愛——

“得福水花這倆太好哭咧,水花這個女娃娃擱誰誰不喜歡。”

“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的,看電視的時候就如同額是葱民一樣,和他們一起笑一起哭。”

劇情的渲染力,引發感慨——

“孩子們唱《春天在哪裏》我都能哭濕一包紙巾啊,沒有特意煽情就莫名想流淚。”

“看得寶種出菇,隔着屏幕都覺得真是太好了啊!”

“花了兩天時間看完了,多次感動哭,我新接的睫毛泡眼淚水了。現在滿腦子西北方言,好滴很!”

扶持、創作、觀眾……這些“力量”助推《山海情》收穫如今的成績,也為主旋律題材創作提供了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