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
“為什麼《蒙面唱將》會如此爆紅?”
它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大概是節目組很巧妙地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和猜中之後的快感罷了。
仔細想想也是,不管選手是歌壇大佬還是跨界歌手,在面具的偽裝下,我們能更直觀地感受着他們的唱功。
對於觀眾來説,這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和未知的期待。
這也是節目組能夠走到今天,並且還能獲得市場的認可,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的重要因素。
但隨着時間的流逝,這個節目雖然走過了五季的時間,但口碑卻越來越差。
作為一檔打開了音樂綜藝新方向的節目,如今口碑卻每況日下,這對於樂壇來説,其實是種悲哀。
而最悲哀的不是節目組每況日下,而是觀眾們對節目的吐槽。
“這嘉賓蒙啥面?摘了我也不認識。”
隨着節目新一季的播出,這種聲音似乎變成了觀眾對節目普遍的評價,節目組也因此受到了很多的質疑。
或許是因為節目組資源不足的因素,邀請的歌手從全國聞名變成了無人知曉。
而觀眾們的心態也從之前的“原來是他”變成了“他是誰”,這才是節目組應該要重視的問題。
要知道,《蒙面唱將》可是邀請過黎明、林志炫、阿信等無人不知的選手。
依稀還記得當時黎明所扮演的“煎蛋俠”,在舞台上自曝自己得過影帝和最受歡迎男歌手時觀眾的反應。
天王級別的黎明在掲面後,更是引起了全場觀眾的驚呼,讓不少觀眾直呼:“爺青回”。
這種出乎意料的意外之喜,才是這個節目能夠走到今天的關鍵。
不過再看看新一季的《蒙面唱將》,在第一期就遭到了“冷場”的情況。
當時劉雪婧在被掲面之後,滿屏的“這是誰”的彈幕,讓人不由得為節目組捏了一把汗。
觀眾不再驚呼,也不再掲面後而快意地拍着大腿,而是變成了在第一時間去搜索這是誰。
在這種環境下,觀眾們直接從置身其中而變成了旁觀者,也讓觀眾失去了再去猜的興趣。
試問一下,掲了面都不認識的《蒙面唱將》還有什麼意義?
既然要猜,最起碼面具後的面孔應該是大眾所熟知的,如果大眾都不認識,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歌手咖位不夠、嘉賓陣容也逐漸縮水,這也就直接導致觀眾不再為節目組買賬。
這個鍋,恐怕還得節目組自己來背。
居安思危是不會變得真理,但節目組在節目最火的時候卻未曾想過怎麼去靈活變通。
直到如今資源匱乏的時候才去嘗試變化,多少有點為時已晚。
從各方面來看,《蒙面唱將》彷彿走到了一個誤區,對以往獲得的成就不捨得放棄,想要尋求改變卻又難以突破。
所以在這種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他們才一直在吃老本,最後到了如今口碑變差的樣子。
其實也正像觀眾所評論的那樣,或許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見好就收也未嘗不是個好的辦法。
至少它還可以被無數觀眾所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