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2021年10月12日上午,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年會——世界電影人文論壇在安徽蚌埠舉行。論壇由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及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主辦,以傳承與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在全球化語境下,通過電影的“文化共鳴”和“文化共情”,尋找文化與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
該場論壇邀請了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主席、創始人,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長嚴昭柱,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丁振海,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主任曹寅,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導演尹力,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節目部主任董瑞峯,導演、編劇、製片人唐季禮,演員、導演、編劇徐崢,以及演員、監製黃曉明共同出席,分享觀點。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主任曹寅致辭。
“今天面對新冠疫情的大考,中國電影業在全球率先復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發展格局當中,14億中國人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嚮往,更是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提供了龐大的本土市場的支撐。”曹寅主任在回顧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展望未來的同時提到:“我們要加強電影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通過中國電影塑造更多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講好精彩生動的中國故事,讓中國話語、中國敍事更接地氣、充滿靈氣、能聚人氣,讓更多的人通過電影感悟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節目部主任董瑞峯通過電影頻道的發展回顧了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他表示,電影頻道不僅是電影人的家,對觀眾來説,更是24小時不落幕的電影院。電影頻道曾製作近2000部電影,在中國電影處於相對低谷的時期保留了很多人才,為當下中國電影業的發展輸送了一大批電影人。同時他提到,電影頻道通過在海外主流國家電視台舉辦中國電影周,將眾多中國優秀電影推薦到海外,對文化的交流互鑑起到了積極作用。説起傳承這個主題,董瑞峯現場推薦了一部電影頻道馬上要推出的紀錄電影《演員》:“看完影片以後,你會從裏面感受到老一輩電影人、電影演員他們身上的精神。”
在剛剛結束的世界電影人文論壇上,電影人們圍繞着電影傳承與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開了討論。本期節目邀請了評論員王健,一起來討論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年會世界電影人文論壇,電影的發展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如何理解?
文化是多元的,不同國家有着不一樣的文化,但在不同文化間,有着一些共同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載體,進行溝通。在本屆論壇上,演員徐崢講到了一個詞“共情”,他認為來自不同文化的觀眾,是能深深代入到一些共同情感裏的。他在“我和我的”系列三部影片裏都飾演小人物,這些小人物能讓影院裏的觀眾產生共鳴。
王健舉了一些例子:“不管是好萊塢還是印度電影,各派電影,我們在看的過程中也會淚流滿面,也會感到情感上的疏通。在今年太湖論壇上,我們看到徐崢講到,《我不是藥神》到了日本、美國,觀眾也會看得淚流滿面。《當幸福來敲門》威爾史密斯演的主人公在成功之後走到大街上高舉雙手,在人羣當中自己鼓掌的那一刻,我在影院也是淚流滿面的。人類共同的情感可以通過電影這樣一個載體進行有效溝通。”
正如本屆論壇年會主題所説的“文明互鑑”,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價值觀也有所不同,文化間如何相互溝通?電影起到了一個重要作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非常寬廣,不同文化間溝通、學習的前提是互相尊重,電影能夠推動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更進一步交流。
王健表示:“我們的電影,被別的國家看到了,其實就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瞭解。同樣我們看好萊塢電影,我們也會了解到他們的價值觀,這個層面上,電影能夠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大家更緊密的學習、瞭解,尊重其他文明方面付出的努力。”
電影作為一個載體,承載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本身具有一種傳承的意義。電影的傳承有幾重含義:一是通過影片傳承精神價值觀,比如很多年輕人通過《長津湖》瞭解到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併為影片傳達出中華兒女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振奮。二是電影人之間的傳承,今年中國票房已到了400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這是一代代電影人接力傳承的成果。通過電影的有效載體和手段,我們能夠把一些新的技術、手段融匯到電影當中去,讓它能夠煥發青春、傳遞更多的活力和價值觀。
本屆論壇對中國電影行業有着相當大的啓發。電影是文化的容器和載體,中國電影人可以通過對大家共同的生活、話題、價值觀來進行更多的學習和探索,傳承前輩在這份事業上的耕耘,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