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2022年的內娛,會有一檔綜藝將鏡頭對準法醫行業。
>繼幫助職場菜鳥實現從一張白紙到“企業接班人”的晉升夢想,芒果TV《初入職場的我們》再度歸來,選擇揭開“最神秘”又“接地氣”的法醫職場。節目剛剛上線已經在全網收穫不少熱搜,甚至讓許多網友知道了#所有器官的重量都是15的倍數#。
>一個強烈的感受是,與此前户外真人秀、音樂綜藝、選秀綜藝扎堆不同,2022年的內娛綜藝似乎變了,變得更加關注現實了。
>娛理工作室曾在《四大平台,超80檔綜藝,誰能拯救未來的綜藝大盤?》寫道:“出道”最晚的職場類節目於今年迎來全新爆發。以芒果TV為例,除了已經上線的《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平台還官宣了圍繞3位成功女性白手起家、重新創業的《致富女人》,聚焦外交實習生的《你好外交官》,和擬邀6位不同年齡段藝人競爭輔警資格的《無名英雄》。
>而職場類節目競爭加劇的背後,正是綜藝行業在“歌舞昇平”之外逐步轉向社會現實的一種信號,也是各大平台尋求用户共鳴的一種表現。
《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
>這當然也離不開相關政策的引導。
>自去年5月以來,北京廣電局、中央網信辦、中央宣傳部、廣電總局連發相關通知,要求加強對綜藝市場的管理把控。隨後,“101模式”網絡選秀告別市場,市場也從“唯流量論”逐漸轉向“內容為王”,着重挖掘綜藝節目的社會效益。
>某種程度而言,眼下的綜藝市場颳起現實主義風,這既是一次進階,也是一場迫不得已的自救。
迴歸現實
>如果回看內地綜藝的發展史,其誕生之初就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
>1990年,“綜藝”一詞正式出現在電視屏幕中。彼時中央電視台先後推出了兩檔節目——《綜藝大觀》和《正大綜藝》。前者的前身是《文藝天地》,後者則以台灣中視《繞着地球跑》為製作藍本,製片人也由台灣金牌製作人江吉雄擔任,定位是綜藝益智欄目。
>或許對很多年輕觀眾來説,這兩檔節目都稍顯陌生,但當時的《正大綜藝》以世界各地的旅遊文化為切入點,通過猜謎的形式介紹全球風景名勝、習俗趣事,在那個出國極其不易的年代成為了彼時觀眾放眼看世界的重要渠道。
>學者周逵一直將綜藝節目放置於社會視角下進行觀察。在他看來,如今觀眾所看到的綜藝節目表面上屬於大眾娛樂產品,甚至很多時候顯得淺薄,但這只是綜藝的冰山一角。在冰山之下,也就是綜藝節目的背後,往往藴藏着當下社會的觀點、情緒和碰撞。
《正大綜藝》,主持人王雪純
>仔細考究起來,即便是為年輕人造夢、追求唱跳舞台的選秀節目也湧動着不同階段的社會思潮。
>《超級女聲》是在逐漸開放的社會環境下,一次屬於青年文化的集中性表達。“想唱就唱”四個字也更好地詮釋了節目的精神內核——舞台屬於每一個人。
>《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則顛覆了長久以來的內娛造星體系,這背後的成因更加複雜——中韓文化蜜月結束催生新的本土偶像、新一代粉絲主體意識崛起、粉絲經濟與應援文化步入成熟期。
>而當選秀已成往事,各大平台揹負着找尋新內容、新題材的壓力,受政策制約與引導自然會重拾現實題材,放大綜藝與社會的聯結點。
>不只是職場類綜藝,相親、戀愛、婚姻、育兒、社交、寵物、代際關係等題材都迎來了新的發展。
>例如B站的《屋檐之夏》就在國務院所屬中國老齡協會的指導下,邀請3位長居上海閲歷豐富的人生前輩,與N位有獨特人生態度的滬漂青年,開始了一場為期21天的代際共居體驗。最終收穫了8.0的豆瓣評分。
>在娛理工作室看來,《屋檐之夏》的意義不僅是展現了隔代人不同人生觀與世界觀,它讓屏幕前的每個觀眾都意識到自己終將會老去,或許某一天也會變成獨居且不願出門的劉雪華。但這件事並不可怕,因為人生本來就是這樣。
>正如一位網友寫道:(《屋檐之夏》)讓我開始思考我的父母正在老去,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而等我老的時候,我又可以怎麼安排我的生活。
從明星到素人
>在大量引進海外模式的2015年前後,綜藝行業曾有過一次素人真人秀的小爆發。
>彼時芒果TV極具創新精神,在户外明星真人秀如火如荼之時推出了自制素人真人秀《完美假期》,邀請10多位年輕人在百萬豪宅內全密閉生活90天,完成一系列遊戲任務和生存挑戰,並通過24小時全時、全景、不間斷直播將豪宅內的一切實時呈現給網友。節目組每週會根據網絡投票逐輪淘汰“房客”,堅持到最後的人則捧走100萬元冠軍獎金。
>雖然《完美假期》並沒有因為它的新成為當年的爆款綜藝,豆瓣評分也只停留在6.8分,很多觀眾認為素人“表演痕跡過重”、“太假”、“全員惡人”,但相關報道顯示,節目在上線期間曾創下網絡直播同時在線人數285萬的高峯,總點擊量突破8億大關。
>一個行業共識是,相比星光熠熠的明星真人秀,缺少號召力和認知度的素人真人秀製作難度更大,實則屬於真人秀節目的高級階段。
>2017年6月,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通過併發布了《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特別提出真人秀類節目要減少明星參與人數,提高普通羣眾參與比重,讓羣眾成為節目的主角。
>在政策的推動下,各大衞視相繼推出了多檔星素結合的綜藝節目,但收視率和影響力都較為一般,與頭部綜藝相差甚遠。與此同時,幾檔頭部綜藝也開始調整節目主題和遊戲環節,常常通過“百人挑戰”、“千人挑戰”的方式增加素人比重。
>但歸根結底,節目的主角依然是明星。沒有觀眾會為“飛行素人”去追一檔綜藝。
《奔跑吧第一季》,明星嘉賓和素人一起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片段,僅為展示
>不敢真正着手素人真人秀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是,當時國內綜藝行業尚在起步階段,大多數平台、製作方都在瞄着海外成功案例照貓畫虎,以這樣的理解水平和實操經驗駕馭不了一檔純熟的素人真人秀,也不敢駕馭。
>換句話説,沒了明星和模式,很多業內人士甚至不知道手中的鏡頭能拍些什麼,品牌客户也不會冒險投錢。於是觀眾看到的就是一波又一波演員、歌手、愛豆湧入不同的真人秀中,無論他們適不適合。
>中國傳媒大學鳳凰學院研發中心總監吳聞博曾向“節目一線”表示:“現在我們學習韓國,大量發展明星真人秀,是一條必經之路,但一定不是長久之計,節目終究要回歸到素人,迴歸到小成本、大創意上。”
>時至今日,不管是讓CP粉嗑到不行的《心動的信號》《半熟戀人》還是引發熱議的《令人心動的offer》《初入職場的我們》,其聚焦現實的另一面正是素人歸位,素人也真正成為一檔真人秀的主角。這無疑是行業進階的一種表現。
《心動的信號》《半熟戀人》《令人心動的offer》《初入職場的我們》海報
>只是這樣的進階對爆款的誕生提出了更高內容要求。
>以婚戀節目為例,根據雲合數據提供的受眾畫像顯示,《心動的信號4》《半熟戀人》《再見愛人》三檔節目的受眾平均年齡分別為24歲、26歲和31歲,其中女性佔比分別為66%、79%和82%,分層化非常明顯。
>通常來講,一檔爆款需要咬住的是年輕羣體和消費綜藝的主要羣體——女性羣體。例如微博數據中心在分析“創造101”詞條時發現,19歲-24歲大學生羣體是《創造101》的主要熱議用户,佔比近50%,女性羣體佔比為71.42%。
《創造101》
>而如今婚戀綜藝市場題材細分化,各檔節目瞄準的核心受眾愈發精準,受眾範圍不可避免地開始變窄。想要晉升為爆款,自然需要平台和製作方在內容上精益求精,在垂類領域找到儘可能覆蓋所有用户的最大公約數,進而擁有破圈的可能。
>現實主義的另一面,還有綜藝娛樂性與教育性的權衡。
>對於部分觀眾而言,追綜藝的主要訴求就是放鬆身心,獲得簡單直接的娛樂享受。一味追求娛樂刺激或許能贏得關注度和收視率,但容易傳遞錯誤價值觀,這也是諸多政策不斷出台的原因;若一味説教,則失去了綜藝節目本該有的樂趣,甚至會招來觀眾的反感。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易觀千帆數據顯示,去年12月短視頻綜合平台活躍用户為8.47億人,綜合視頻活躍用户為8.42億人,短視頻綜合平台近一年來用户規模首次超過綜合視頻,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愛優騰芒”等,成為用户規模最大的視頻細分領域。
>宏觀層面來看,這是“長視頻短視頻之爭”的階段性戰果,具體到微觀層面,這也意味着越來越多的用户傾向於接受短平快的內容訊息,動輒兩小時的綜藝節目顯然不符合他們的需求。加之星光減弱、現實意義增強,還會有多少用户將自己的注意力分給素人真人秀?我們只能打上一個問號。
>何況有些節目也並不能直面現實中棘手的社會問題,素人嘉賓是否真的“素”也常常被外界詬病。當“996”和“007”都不足以形容當下打工人的生活壓力時,節目中那些“與世隔絕”的海島、直面行業大牛的機會看起來也像是天方夜譚。
>只是在如今的政策環境下,迴歸現實、深耕素人真人秀是行業不得不走的一步棋。如上所述,它代表了國內綜藝行業的成熟,成為了行業自救的重要方式。
>至少目前來看,這個轉向是有益的,是值得給予鼓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