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鏡拿着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提起“特工片”,估計大多數人可能會最先想到《007》或者《諜影重重》。
比較朋克的甚至會想到《極限特工》。
在這些作品的影響下,很多人對於特工的理解往往是相對固定的:
比如各種突破次元壁的高科技、比如上天入地的體術槍法、比如行走的人形播種機……
總之,傳統特工片那些穿西服和工裝褲的老哥,跟超級賽亞人的唯一區別,就是不會徒手搓龜派氣功。
而今天咱們要聊的這部作品,它雖然也可以被歸類到“特工系”,但和上面講的這些特工片又不太一樣。
這就是張藝謀的新片
懸崖之上
我有幸參加了《懸崖之上》的點映和主創見面會,散場之後特意聽了聽觀眾們的評價。
然後嘛……爭議其實還挺大的……
原因也沒別的,就是和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特工片”比,《懸崖之上》多少有些另類。
《懸崖之下》雖然也算特工片,但並算不上是“爽片”。
它的存在,更像是一部發生在戰爭背景和特工羣體之下的“人文作品”。
如果你看片兒的初衷是為了“爽”,個人建議可以先看看我的分析,再做決定。
至於為什麼嘛,聽我慢慢往下説。
鑑於接下來會有一小段劇情介紹,怕劇透的小夥伴們可以自行滑屏掠過。
預警結束,我們先來稍微覆盤一下故事:
故事發生在抗戰時期的東北地區,四名在蘇聯接受訓練的中國特工,兵分兩路奉命執行代號“烏特拉”的絕密任務。
營救一位日本背蔭河集中營的倖存者王子陽。
但是因為內地接應的部隊出了叛徒,導致行動暴露給了日本特科。
張譯和小蘭憑藉敏鋭的觀察力,消滅了前來伏擊的漢奸特務。
但另一邊的王鬱和楚良,被日本特務欺騙。
雖然發現了存在的問題,但王、楚二人已然被日軍挾持,行動危在旦夕。
我黨特工和日本特務,就這樣在明暗之間鬥智鬥勇,眼看戰士們已經被推到了懸崖之上。
但殊不知,在日本特科還有一位我方的潛伏的特工戰士周乙。
周乙的存在,成了挽狂瀾於既倒的關鍵角色。
隨後的故事便開始圍繞任務接頭、戰地求生、周乙的身份三條線向前推進。
最終,戰士們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究不辱使命。
應該説整個《懸崖之上》故事本身,並沒有太高的認知門檻。
如果你看過十幾年前六公主播過的《遠東特遣隊》,甚至會感覺設定很眼熟。
從劇情看,幾次人物立場和劇情的反轉,以及裏面各種奇思妙想的接頭暗語。
我個人覺得,做到了意料之外的同時,又不至於過分生硬。
反而是前期的鋪墊和人物性格刻畫,搭配老戲骨們極能打的演技。
能讓我感覺到老張確實下了功夫。
而決戰的雪夜槍戰和追車,雖然沒有隔壁《速激》那麼酷炫,又添了幾分真實感。
但問題依然沒變:
一個“很爽”的主題,並沒有拍出“爽感”。
而因為少了這個“爽”,我個人判斷,《懸崖之上》很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
《懸崖之上》出現的問題,幾乎和前段時間同樣由張藝謀導演、張譯和劉浩存主演的《一秒鐘》存在的情況一模一樣。
就是敍事的過程挺平的。
如果説《一秒鐘》只是截取了特殊年代的一個瞬間,可以把故事放大再娓娓道來。
但《懸崖之上》有了“年代戲”、“抗戰戲”和“特工戲”的加持。
這些聽上去就讓人熱血上湧的元素,卻反常規的用相對平和的調性演出來。
看完之後確實容易產生“被宣發坑了”的感覺。
就在我準備給《懸崖之上》蓋棺定論的時候。
主創團隊中秦海璐老師的一句話,給了我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那句話是這麼説的:“要演一個像人的特工”。
確實,無論是前面提過的《007》、還是更超現實主義的《神盾局》。
每一個新特工IP出現,都是向着超級賽亞人和奧特曼的設定一路狂奔。
應該説,個人英雄主義壓過一切的邏輯,加上酷炫耍帥的場景構造能夠經久不衰。
很大程度上説明,這種商業化套路是被市場認可的。
因為確實看着爽嘛。
而《懸崖之上》中的特工們,則一反常態,差不多可以叫“返璞歸真”。
他們就是一羣普通青年,侵略者的威脅讓他們拋家舍業,投入到戰鬥的洪流。
他們接受過嚴格的訓練,比一般人更能打、更聰明、更敏鋭、更堅強。
但是,他們歸根結底只是一羣普通的青年男女。
所以他們會像楚良那樣,因為判斷失誤,險些釀成大禍。
也會像張憲臣那樣,在被注射致幻藥後,下意識的説出接頭暗號。
他們有自己的優點:堅韌不拔、團結一心、有信仰、不怕死、敢衝鋒。
他們也有自己的弱點:沒有哪個特工真正突破了生而為人的物理極限。
所以看到後面,雖然我認定張藝謀一定會給出一個“正義必勝”的結局。
但四位特工看上去都太“平平無奇”,某一時刻,我還是會擔心,任務究竟能不能完成。
當然,任務最後還是完成了:小蘭送走了王子陽、周乙手刃的叛徒。
但特工小隊也傷亡慘重。
每一名烈士死之前,沒有口號、沒有內心OS、沒有大義凜然。
就是無聲無息的死去。
死去的烈士,被冬季的風雪掩蓋了存在過的痕跡;
活着的戰士,則繼續在灰暗的角落裏繼續準備下一次戰鬥。
或許,這才是“隱秘戰線”的真正的樣子。
寫到這裏,讓我想到了最近“第25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入圍名單中的這張照片。
這位名叫江健的國安戰士,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出於保密需求,他的照片並不能向大眾展示。
甚至有網友推測,連“江健”這個名字,可能都是假的。
也許是內部使用的假名字,也許根本不是一個人,而是國安戰士的一種具象化表現。
就像影片中的周乙、王鬱和小蘭,他們沒有鮮花和掌聲。
就像影片中的楚良和張憲臣,他們犧牲的時候也沒有怨言。
彷彿波瀾不驚,卻又真實無比。
也求求各路資本別糟蹋咱家國安戰士了
可是,看電影和上影評課覆盤還是有區別的。
《懸崖之上》的“平”會讓電影看上去質感更真實。
然而,用“平”作主體,去演繹一部戰爭片或者特工片,至少現在算不上優點。
不按套路出牌,風險還是蠻大的。
所以這裏還得稍微強調一下:
如果你更喜歡真實感,或者喜歡推敲細膩的人文關係,這部電影沒準能給你帶來一份驚喜。
但如果你打算奔着看傳統特工片進場來“爽”,請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是否購票。
不過就像曾經的《山楂樹之戀》和前面提到的《一秒鐘》一樣。
摒棄成熟的商業片套路,融入張導自己對劇本的解構和深層含義的闡述。
隨着大眾審美的轉變,《懸崖之上》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被封神。
但大概率不會是現在。
而張導的這次舉動,到底是“先鋒”還是“拉胯”。
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文章的最後一點篇幅,我再嘮叨兩句:
雖然電影的處理手法可能不太會被大眾接受,也許很快就會被忘掉。
但影片中那些為了國家奮戰的鬥士們,依然值得所有人去銘記。
就像電影中行動代號“烏特拉”翻譯過來是“黎明”。
我們曾經在午夜恐懼,等待黎明的到來。
而這些無名的戰士,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成為刺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