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0、劇情多次上熱搜,辛爽執導,秦昊、王景春等主演的12集《隱秘的角落》成為今年又一部引發熱議的話題短劇。在此之前,24集的《傳聞中的陳芊芊》、12集的《我是餘歡水》、12集的《失蹤人口》、15集的《嘆息橋》等多部短劇都掀起過追劇的熱潮。接下來還有《白色月光》《沉默的真相》《冰雨火》等多部短劇排隊待播。這讓飽受“注水劇”之苦的觀眾不禁感慨,期盼已久的短劇時代終於要到來了嗎?
《沉默的真相》
新京報記者梳理了今年上半年上線的熱門劇集,40集以內的劇集超過了40部,它們在豆瓣上的平均得分接近7分,短劇的確迎來了一次數量和質量上的爆發。短劇的爆發原因是什麼,它會取代長劇成為未來流行的趨勢嗎,怎樣才能製作出高品質的短劇?新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愛奇藝副總裁、自制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隱秘的角落》導演辛爽等業內人士。
(注:本文所提到的“短劇”,指40集以內的劇集)
——A面 平台溯源——
2020年上半年短劇“爆發”成風
今年2月,國家廣電總局下發了《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要增強問題意識,推動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從規模數量擴大向整體質量提升轉變,堅決反對人為“注水”、拉長集數等行為,“電視劇網絡劇拍攝製作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通知》於2月下發後,廣電總局官網數據顯示,接下來3個月的全國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劇目平均集數明顯下降——3月、4月、5月備案劇目平均集數分別為34.7、36.7和33.1,而此前2020年2月、1月和2019年12月備案劇目平均集數均在38集以上。
和備案劇目集數變短形成呼應的,是今年上半年上線短劇數量也迎來了爆發。新京報記者梳理了上半年熱門劇集,發現集數在40集以內的超過了40部,相當於平均每月上線7部以上。納入本次統計的43部短劇中,30集(不含)以內的有29部,佔比67.4%,且絕大部分都是網播劇,12集和24集體量的居多。12集的有《唐人街探案》《我是餘歡水》《十日遊戲》等;24集的有《傳聞中的陳芊芊》《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等。從題材來看,懸疑題材備受短劇創作者的青睞,43部中多達20部都與懸疑相關,佔比近半。多部在豆瓣獲評高分的短劇,都藴含了懸疑元素——《隱秘的角落》(9.0)是懸疑社會,《嘆息橋》(8.9)是懸疑愛情,《龍嶺迷窟》(8.3)是懸疑探險。
《冰雨火》陳曉劇照。
數量之外,這波短劇的口碑表現也很有爆發力。43部短劇豆瓣網的平均得分為6.98,高於2019年TOP30頭部劇集的豆瓣平均分(6.51分,據藝恩數據)。新京報之前曾隨機抽選了2019年以來播出的103部劇集進行數據分析,發現“劇集的集數與口碑成反比,集數越多口碑越差”。今年上半年的這43部短劇,也呈現出類似的特徵——集數越少口碑越好。其中,30集以內的29部短劇的豆瓣平均分高達7.21,比集數在30~40之間的14部劇豆瓣平均分高出不少。
《我是餘歡水》
視頻網站早在幾年前已開始佈局
將今年這波短劇爆發推向高潮的,是5月底6月初愛奇藝、優酷兩家視頻網站分別推出的“迷霧劇場”和“懸疑劇場”。“懸疑劇場”近八成都是30集以內的短劇,“迷霧劇場”則是整齊劃一的12集短劇。已上線的《失蹤人口》《十日遊戲》《隱秘的角落》,豆瓣評分分別為7.3、7.5、9.0,口碑表現不錯。雖然上半年短劇數量的爆發和廣電總局提倡短劇創作的《通知》存在時間上的先後順序,但二者沒有因果關聯。因為劇集創作需要時間,主管部門的提倡不可能立竿見影,其影響在未來而不在當下。
《十日遊戲》
短劇之風源起於更早的“青萍之末”。戴瑩告訴新京報,目前大家看到的短劇項目,基本上都是一年前或者更早時候開發的。以《隱秘的角落》和即將上線《沉默的真相》為例,這兩部劇的原著小説版權已經買了5年之久,劇集項目正式啓動是在《無證之罪》播出之後,即2017年底。當時,市場對短劇的需求還只有一個相對初級的方向,但製作方已經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品質一般的劇集或者説“注水劇”,光有很多集數和豪華的陣容,並不會帶來很好的流量轉換。“核心還是要有好內容,用户追看和付費的意願都會很強。在此基礎上我們堅信要去做好的內容,而不是做多少集的內容。”
謝穎也提到了2017年這個節點。32集的懸疑劇《白夜追兇》在這一年播出,潘粵明一人分飾關宏峯、關宏宇兩兄弟,用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觀眾。謝穎透露,在《白夜追兇》的製作階段,包括優酷在內的各視頻平台就已經在佈局40集以內的短劇了。“每個階段都是對稀缺資源的競爭。當信息供大於求,用户的時間就成了稀缺資源。現在有很多劇,用户都用倍速在觀看,他們更願意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到更有效率的使用中去。怎樣去掉注水劇,為用户提供更極致的觀影體驗,就成了長視頻網站都開始發力的方向。”
戴瑩分析認為,短劇興起和用户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有關。比如現在有一部60集的劇擺在面前,觀眾追還是不追,可能需要做非常大的一番心理鬥爭,因為他們的確沒有大量完整的時間追劇。“做精品短劇集,跟用户的碎片化時間是契合的,也是符合現代年輕人的收視習慣的。年輕的網生一代是看着美劇、日劇、韓劇成長起來的,他們比較習慣於短劇集的表達語境。”
短劇拉會員能力強,商業變現有待挖掘
此前有電視劇製作的業內人士向新京報表示,“注水劇”盛行的根源在於以集為單位定價出售的購銷模式——演員以集為單位計算片酬,集數增加能讓劇方和演員都獲益。對購買版權的電視台而言,集數越多意味着插播廣告的空間越大。戴瑩接受新京報採訪時透露,互聯網視頻平台靠購買版權是早期的業態,最近這些年傾向於根據用户反饋,有的放矢地跟影視劇創作團隊合作,定製或者自制劇集。這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以集數計價的傳統購銷模式,客觀上為短劇興起奠定了基礎。因為對互聯網視頻平台而言,自制劇集數多少不是重點,如何通過優質內容吸引付費會員才是更重要的目標。
戴瑩透露,相較於同期播出的長劇,“迷霧劇場”的短劇在會員層面的數據表現非常突出,“拉新”(吸引新會員入會)和召回率(讓離開平台的會員重新充值)都很高。謝穎表示,優質短劇能給視頻平台帶來兩大好處——除了增加付費會員的規模,還可以讓單片付費觀看成為可能。“今年有一部豆瓣開分9.0的《嘆息橋》(15集),這部短劇我們做了單片付費模式,想給真正的好內容定個價,也讓精品內容更加有價值。”
另一方面,就劇集的廣告變現能力而言,短劇目前還比不上長劇。長劇,尤其是一些古裝IP長劇,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包括中插廣告、衍生遊戲、線下合作等方式在內的商業變現模式。短劇播出時間跨度短,話題討論難以持久,商業變現方式還探索中。這一點,早在2017年《無證之罪》上線時,戴瑩就深有感觸。“這部劇反響很好,觀眾給予了肯定。但它只有12集,整部劇的社會化效應傳播,包括相關話題的討論,很快就結束了。我們當時就在想,如果能夠把這樣的幾部精品短劇集中推出,形成的聚合效應是能和長劇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這次我們把懸疑類型短劇集中到一起,形成劇場的原因之一。”
——B 創作領域——
懸疑成為主力軍,什麼題材適合拍短劇?
今年上半年播出的43部短劇中,懸疑題材佔近半(20部),堪稱主力軍。這批短劇裏,在豆瓣網獲評高分的也多藴含懸疑元素——《隱秘的角落》(9.0)是懸疑社會,《嘆息橋》(8.9)是懸疑愛情,《龍嶺迷窟》(8.3)是懸疑探險。而隨着“迷霧劇場”和“懸疑劇場”的待播短劇陸續上線,懸疑“主力軍”的陣容勢必將更加強大。為何短劇如此青睞懸疑題材?
一方面固然是懸疑題材短劇的成功有先例可循,比如2017年的《無證之罪》和《白夜追兇》,另一方面也因為懸疑題材與短劇的形式很契合。戴瑩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短劇更需要有“強節點”(吸引觀眾追下去的劇情懸念)來拉住觀眾。短劇不像長劇那樣,有一個很長的播出週期,可以分階段吸引觀眾。“它就這麼短,想要拉住觀眾,不但每集都要有強節點,還需要這強節點都做得很好。懸疑題材恰好具備這樣的強節點,可以和短劇很好地銜接。”她舉例説,如果拍一部談戀愛的劇只有12集的話,觀眾或許會覺得完全不夠看。就因為愛情題材沒那麼多強節點可以勾住觀眾繼續追看。
懸疑主力軍之外,其他題材的短劇也有成功的案例。今年上半年播出的43部短劇中,都市職場題材的《怪你過分美麗》(8.1)、青春題材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8.2)、古裝愛情題材的《傳聞中的陳芊芊》(7.5),熱度和口碑表現也不錯。除了懸疑題材,還有哪些題材適合拍成短劇呢?
戴瑩認為,目前適合拍成短劇的還是以懸疑題材為主,但不一定都是純粹的懸疑犯罪題材,帶有一點複合元素的,比如愛情或者科幻等其他元素,形成了愛情 懸疑、古裝 懸疑的形式,也適合用短劇來呈現。“其實《想見你》(13集,9.2分)就是在愛情的基礎上做了一條懸疑線,整個故事也很成立,非常能夠吸引觀眾追看。”
謝穎表示,只要是劇情和劇本體量合適,各種題材都可以嘗試拍成短劇,只不過前期大家會聚焦在犯罪懸疑題材。接下來,短劇創作也會探索喜劇、青春校園、都市情感、軟科幻等不同的方向,“不過孵化需要時間週期,肯定不會那麼快。”
短劇容易出精品?單集對比長劇更下工夫
劇集的好壞從來都是由內容而非集數所決定。36集的87版《紅樓夢》、10集的《圍城》至今仍是國劇創作的高峯,為一代又一代的觀眾所津津樂道。今年上半年的43部短劇,其6.98的豆瓣平均得分遠高於同期長劇集。其中也不乏引起廣泛討論的作品,比如《傳聞中的陳芊芊》《我是餘歡水》《唐人街探案》等。這難免給人一種印象,似乎短劇更容易創作出精品。
在導演沈嚴看來,短劇在內容品質上的可控性的確要比長劇強。沈嚴今年拍完20集抗疫題材劇《在一起》的“擺渡人”單元之後,就投入到45集都市情感劇《流金歲月》的拍攝。他接受新京報採訪時感慨,現在要想拍出一部成功的長劇太難了。“(長劇)有一些不科學的東西在裏面,你怎麼讓一個編劇在一兩年之內,把40集的劇本寫得極其精彩,我覺得挺難的。短劇在內容的把握上可控性更強,它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對編劇、導演和演員來説,把兩集弄好當然比把40集弄好,可控性要強多了。 ”他本人一點也不排斥拍短劇,甚至表示未來有可能回到10年、20年前,有4集5集的短劇,“但好的內容同樣能夠存活,同樣能掙到錢。這樣的話,我覺得實際上能給整個內容的製造帶來提升。”
然而,可控性強並不意味着拍短劇比拍長劇更容易。事實上,要把短劇做成精品,更需要在劇本、選角、拍攝等各方面下足工夫。比如拍懸疑題材短劇,首先要找到擅長“下鈎子”的編劇,寫出來的每集劇本都有強節點勾住觀眾。
以《隱秘的角落》為例,單集長度從30多分鐘到70多分鐘不等,每集結尾都留有懸念。導演辛爽透露,劇本創作沒有按照固定時長來分集。“我們不是台播劇,單集時長不成為限制。每一集在哪裏結束,更多地考慮故事和敍事的完整性”;其次,選角要考慮與劇集類型的匹配度,比如懸疑題材短劇不能找大眾喜歡的大熟臉明星。因為這類題材有一定的觀影門檻和審美基準,觀眾更在乎的是演員合適。戴瑩説:“如果只想要迎合市場,找了一個跟角色不匹配但有極強知名度的演員,劇本再好,項目最後都可能會遭遇滑鐵盧。”第三,短劇整體拍攝週期比長劇短,但要做出精品,單集製作時間要給夠。傳統電視劇基本上3天拍一集,但戴瑩向新京報透露,《隱秘的角落》等短劇差不多都是6天~7天拍一集。“相較而言,我們給到了12集短劇的創作者很豐富的創作時間。當然對創作者來説,時間永遠會覺得不夠,這也是需要權衡的一個點。”辛爽接受新京報採訪時直言,拍劇最需要的和最寶貴的就是時間。“比如要把演員的表演調整成最靠近我們內心裏想要的模樣,需要時間。包括打光,整個美術佈景、色彩的調整,也需要時間。時間越多,我們在各個方面能夠做得更細緻更好,觀眾看到的劇集質量就會更高。”
《隱秘的角落》堪稱2020年的短劇爆款。
短劇不會替代長劇,只是在尋找新空間
半年之內上線了40餘部短劇,平均每個月有7部短劇和觀眾見面,且整體口碑表現上佳。再加上今年2月廣電總局的《通知》鼓勵創作精品短劇,業內普遍期待劇集市場上會湧現出更多的優質短劇作品。在這樣的背景下,短劇會成為未來劇集創作的主要發展方向嗎,它是否能夠取代長劇目前市場上的地位?
謝穎認為,短劇和長劇分別滿足不同觀眾羣體的需求。比如年長一些的觀眾習慣開着電視做家務,也不耽誤看劇,長劇就比較符合他們的需求;年輕一輩的觀眾習慣邊看劇邊發彈幕交流,專注度比較高,這也是精品短劇出現的契機。未來短劇和長劇會並存但分開發展,只要做到極致都能滿足各自的受眾,互相之間不可替代。“就像日本和韓國,既有一百多集以上的長劇,也有十多集甚至幾集的短劇。”
謝穎透露,優酷未來的劇集戰略會對短劇有所傾斜,但長劇依然是創作重點。“不管對哪家平台而言,長劇的意義都很重要,它是拉用户、保大盤的。頭部的、泛人羣的長劇越多,來你這兒看的觀眾就越多。短劇會往精品化、類型化方向發展,鼓勵探索新的類型、培養新的導演。”她提到,短劇的製作成本相對便宜,製作週期相對短,不管是探索新的類型還是培養新導演,用短劇去試水,容錯空間更大。
在戴瑩看來,短劇的興起給內容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以前的一段時間裏,市場只有長劇。我跟很多導演有過交流,他們手上有很多故事,小説,體量特別適合做成短劇,12集或者8集的。但之前因為沒有短劇的選項,創作就扼殺在搖籃裏了。”但是,整個劇集市場有一個基礎的大盤,那就是觀眾對自己所熟知的類型比如古裝劇、家庭劇、青春劇等還是有極強的需求,這些類型通常是長劇。“短劇的作用主要是引領和探索,希望能夠摸索出一些新的東西來。”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佟娜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