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巴基斯坦青年烏薩馬,不久前到中國秦巴山區的重慶萬州區石坪村拍攝紀錄片。
烏薩馬從小生活在巴基斯坦農村,那裏多數人想到大城市生活。但他這次要拍攝的主題卻是一位名叫郎小勇的青年放棄城市工作、返鄉創業的故事。
作為2020年“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活動參與者之一,剛到石坪村的烏薩馬對郎小勇的故事感到很驚訝。
“因為不瞭解,所以才驚訝。”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看中國”邀請10位來自美國的青年導演到北京進行影像創作,但他們一到北京機場都不想走,一直圍着機場看。
“他們很驚訝中國竟然如此現代化。”黃會林説,這個細節讓她意識到要讓世界更瞭解中國,關鍵是讓外國青年親眼看到中國。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由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創辦,旨在邀請外國青年來華進行文化體驗,用影像記錄真實的中國。
首次參加“看中國”活動的烏薩馬,也看到了真實的中國。他連續多日深入中國的鄉村,看到大部分農村的道路得到硬化,網絡通信暢通,村民們不缺水、不愁電。
烏薩馬正在石坪村拍攝。受訪者供圖
“只有親眼看到,才知道中國是什麼樣子。”烏薩馬説,當有些國家還在聚焦城市建設的時候,中國已將建設陣地轉移到了廣大的鄉村,並取得顯著成果,而這正是郎小勇回鄉創業的原因。
從城市到鄉村,從少數民族到傳統手藝人……10年來,60個國家的610名外國青年受邀來到中國,每年圍繞不同主題,在26個省區市創作紀錄短片609部。
不少外國青年導演因此愛上中國,多次參與到此項活動中,成為溝通中外的文化使者。
烏薩馬被歡迎他的中國學生團團圍住。受訪者供圖
今年初,9位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導演再次來到中國,合作完成了一部名為《路》的電影。他們分別圍繞中國鐵路、公路的建設,用9種不同的語言,講述了9個不同的故事。
美國導演約瑟夫就是其中之一。6年前,約瑟夫帶着對中國城市公交系統的疑問,受邀到中國天津體驗公交、地鐵,用紀錄片回答了“在一座人口密集的城市,人們如何出行”的問題。
6年後,約瑟夫又將鏡頭聚焦百年前中國第一條自主設計的鐵路——京張鐵路。此次拍攝結束後,約瑟夫説:“在中國期間,我的眼睛和耳朵重新被打開,我很欣賞中國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時隔6年兩次來到中國,我都能感受到中國建設交通網絡的驚人速度和規模。”約瑟夫説,他一直知道中國有“春運”,以及中國交通體系的高效與便捷,但親眼所見和通過網絡瞭解的效果完全不同。
如今,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故事,隨着越來越多來華拍攝的外國青年導演走向世界舞台,已獲得各類國際獎項110餘個。
阿德里在西班牙馬拉加電影節上領獎。受訪者供圖
28歲的西班牙青年阿德里,將去年在上海拍攝的作品《今天不會下雨》帶到了著名的西班牙馬拉加電影節,並獲得美食類最佳短片獎。
今年初,“看中國”歷年紀錄片作品首次登陸北美本土新聞網和電視台。法國青年導演理查德拍攝的關於中國庫布齊沙漠植樹造林的紀錄片《綠色中國夢》在美國播出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帕薩迪納市前市長約翰·肯尼迪評論道:“我從影視資料中看到的多是過去的中國,但像這些紀錄片這樣反映現在中國普通人生活情感、中國現狀的影視作品相對來説並不太多。”
“感謝這部《綠色中國夢》,它告訴我土地鹽鹼化是可以逆轉的。電影裏的牧民都是了不起的人,他們用實踐證明了這個道理。”約翰·肯尼迪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