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老年生活”,我們還沒有太多的想象,能想到的就是現在父母們的現狀。
通常情況下,我們理想的老年生活,就是和老伴相互扶持,有子女們的關心,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這大概就是普通人想象的最美好的晚年生活了。
因為有這樣的美好的憧憬,所以很多人都會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子,養育後代,希望等到老年的時候,自己的情況不至於太糟糕。
近些年來“不婚族”、“丁克族”經常出現在生活中、網絡中,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婚不育。
説到陳瑾這個名字,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不過見到她的照片之後,又覺得很熟悉。
陳瑾在文娛圈被稱為文化人,年輕的時候挑過大梁,如今已經不年輕了,憑藉着精湛的演技,經常出現在各個精品電視劇中,會讓人眼前一亮。
因為她的特立獨行,大家叫她“女版陳道明”。
陳瑾是在部隊大院裏長大的,是高幹子弟,對錶演有着獨到的見解。
她的哥哥也從事藝術事業,是一名優秀的攝影師。
20年不吃米飯,是為了保持身材,她説“吃了這碗飯,就可以不吃那碗飯了”。
而不婚不育的理念,是因為她覺得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她覺得不管是不是有孩子,人始終都是和自己相處,想通了這件事之後,她就不在乎外界的評價和看法了。
難得的是,哥哥和她有一樣的想法,也是堅定的不婚不育主義者,兩個人甚至約定,老年之後相互陪伴。
陳瑾的哥哥陳準説希望自己是活得比較久的那一個,這樣就可以一直照顧妹妹。
越是普通的人,越是不理解這類人的選擇。
我的朋友中就有不少有這樣理念的人,其中我的兩個發小就是如此。
每次媽媽提到她們兩個人的時候,都一臉愁苦,然後嘆氣説:“這兩個‘老大難’以後可怎麼辦,這一年齡一天天變老,難找啊!”
我告訴她説:“不是難找,是人家根本就不想要找,這叫不婚不育主義者。”
媽媽非常不理解,然後就開始用自己侷限性的眼光去評判,去預測她們未來的生活。
媽媽們當然不理解,小區裏的阿姨們,提到這個問題,也是一臉驚慌和疑惑,她們會覺得這些人是想不開,因為不婚不育到老年就意味着“沒人管”、“可憐”。
實際上,那些有資格選擇不婚不育的人,都是非常優秀、非常獨立的人。
優秀到如陳瑾,拿獎拿到手軟,早就賺夠了養老的錢。
而普通人中,就像我的兩個發小閨蜜,她們在北京工作、生活,收入不菲,既然不想要結婚要孩子,她們早就開始規劃自己的生活,想來老年之後她們不僅不會流落街頭,大約還能過着很自在的生活,只要足夠通透。
只有那些經濟獨立、有想法的人,才會選擇不婚不育,而這是很多普通人無法接受的。
因為大多數普通人,是很難獨立生存的,普通人選擇一個人生活,只能是出於“被動”,沒有條件選擇伴侶,或者是找不到伴侶。
陳瑾和哥哥的感情,令人羨慕。
有多少兄弟姐妹,曾經是彼此最親密的存在,而成年之後,各自成家立業,然後漸行漸遠,甚至因為小家庭的利益產生矛盾,最後滋生怨恨。
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和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是彼此消長的。
兄弟姐妹感情越好,往往小家庭的關係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是一個平衡的過程。
絕大多數人一定都是以“小家庭”為主,所以和兄弟姐妹就會越走越遠。
極少數的人,會因為太顧及兄弟姐妹,最後影響了小家庭的和睦。
其實兄弟姐妹能夠維繫在一個和睦的狀態,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指望和兄弟姐妹相伴到老的,是極少數的。
所以父母那句“要二胎以後孩子能有個伴兒”,都是一種無意義的説辭罷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最親密的時候,就是在長大成人之前,各自成家之後,會逐漸疏離。
寫在最後:
這個世界上,選擇按部就班、結婚生子的人還是大多數,極少數的人被動地一個人生活,因為沒有能力、沒有條件,極少數的優秀的人,選擇不婚不育,這造不成什麼影響。
年輕人,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選擇要幾個孩子,不要被老人左右思想,不要為了生孩子而生孩子,有一點要記住,孩子一旦出生,就要認真負責,養大孩子,讓孩子擁有一個温馨的成長環境,成為一個擁有健全性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