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部演技炸裂的年度佳片,我感受到的是內心最深藏的恐懼

引子

看這部《困在時間裏的父親》之前,注意到被討論最多的,是主演安東尼·霍普金斯的表演。

84的歲他通過本片,成為年齡最大的奧斯卡影帝提名者——不出意外,幾天後的頒獎禮,應該就可以將“提名者”三個字去掉了。

但我看過後,最深的感受是:

衰老,原來是這樣一種體驗。

當然,安東尼飾演的老人,意識中出現的那些臆想、幻象與記憶碎片,首要原因來自阿茲海默症。但電影真正在談論的,就是衰老。

這讓我很是興奮。

從這部演技炸裂的年度佳片,我感受到的是內心最深藏的恐懼

除了不幸早逝的,人人都會衰老,人人都要面對衰老。更別提在這個內卷時代,“早衰”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但事實上,多數時候我們都在迴避衰老,或者説,用自己能接受的視角看待衰老。

比如,老當益壯。退休老年特工為家人復仇的電影,好萊塢每年都得捯飭兩部;

比如,白頭到老。好萊塢、尤其日韓不知拍了多少走温情催淚路線的老年故事;

再比如,老奸巨猾。這方面的代表,一個蘇大強,就夠大家記好幾年了。

即便是這部直面衰老的電影,英文名為“TheFather”,內地譯名加了不少戲,但還算精準,看看下面的香港譯名,就知道刻意煽情與迎合,有多討人厭了。

從這部演技炸裂的年度佳片,我感受到的是內心最深藏的恐懼

總之,因為會讓人聯想到死亡,從藝術創作到日常生活,我們都儘量不去多談衰老。

這方面,咱們東方尤甚。

這是我看完電影興奮的原因,正好,今天就藉此,聊聊衰老。

1.

衰老的模樣

《困在時間裏的父親》,豆瓣

8.9

分的年度佳片,好在哪?

有人説,霍普金斯神演技,撐起全片;也有人説,電影把阿茲海默症拍出了驚悚片的味道;還有人喜歡電影中那些前後比照的細節設計。

簡單總結的話,我覺得就是兩個字:

視角。

從這部演技炸裂的年度佳片,我感受到的是內心最深藏的恐懼

這視角,要從兩個部分來看。

首先,如果和前面提及的,老當益壯、老奸巨猾等幾個大眾常見的衰老視角比的話,這個視角就要寫實很多,因為電影拍的是:

老無所依。

這個主題,不同導演會有不同的側重點。舉幾個最好的關於“老無所依”的電影:

小津的《東京物語》,是時代發展下,親情必然的疏離,家族註定的割裂;哈內克的《愛》,是兩個遲暮老人面對愛與死亡的痛苦和決絕;科恩兄弟那部《老無所依》,一個很類型化的故事,講到最後,才真正感受到那種,舊有秩序崩塌後,老一代內心徹骨的無力感。

在國內,我最喜歡的是幾年前FIRST系出來的《喜喪》。

如果説“李煥英”大賣,是因為戳中了那句“子欲養而親不待”,那麼《喜喪》的“子不養而親絕望”,就是戳破了多少人對親情和衰老的包裝與粉飾。

從這部演技炸裂的年度佳片,我感受到的是內心最深藏的恐懼

回到這部《困在時間裏的父親》,劇本上最好的一點是,幾乎去除了一切故事層面我們習慣看到的戲劇性元素,沒有兒女撕逼、家產爭奪、人性善惡、社會黑白那些狗血和煽情,站在最中心的,就是一個個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生了疾病的中產老頭。

這也就是在告訴你:

衰老本身,就意味着老無所依。

那意思就是,你們不是恐懼衰老嗎?我就是要把這恐懼,原原本本拍給你看。

其次,電影在視角上的好,也是因為,其全程都是從老人安東尼的主視角來進行敍事的。

太多電影在講述衰老時,關注的都是兒女的辛苦、老伴兒的痛苦、社會的無奈。

換言之,那都是觀眾視角,是站在看電影人這一邊,表達着“我們做兒女的不容易啊”,“社會養老真是個大難題啊”。

這麼拍沒毛病,畢竟誰買票誰就是老大,電影就要負責取悦他們。

而在這部電影裏,我們看到的,就是安東尼衰老、混亂、被病痛摧殘的大腦意識下,看似錯亂、實則真實的生活體驗。

從這部演技炸裂的年度佳片,我感受到的是內心最深藏的恐懼

他常常會忘記自己身處何地,忘記公寓的具體樣子,忘記女兒已經離開自己去了巴黎。

這些記憶上的錯亂,經過精心設計,成為了電影在視覺層面上的一大驚豔,也是很多人説看出了驚悚片味道的原因。

但我想説的是:

這不是什麼驚悚,這就是衰老的真實模樣。

以及片尾,從錯亂中清醒片刻的安東尼,痛苦無助,哭得像個幾歲的孩子,嘴裏説着,我要媽媽,有人來接我嗎?

這也不是什麼返老還童,這就是衰老的真實模樣。

從這部演技炸裂的年度佳片,我感受到的是內心最深藏的恐懼

2.

第一個故事

我們對衰老的迴避,正在、或者説已經成為了潛意識中的身體本能。

這兩天,在微博上看到兩個關於衰老的小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北京飛昆明的飛機上,一位年輕女性身旁坐了個上年紀的老人,起飛後,老人對她進行了不知有意還是無意的“騷擾”,比如側着身子靠在她身上睡覺,甚至把胳膊放在她腿上。不管她怎麼交涉,老人要麼閉目不理,要麼説一大通聽不懂的方言,繼續我行我素。

貼心的空姐看在眼裏,很快幫她換了座位。她也在那條微博中對空姐表示了感謝。

從這部演技炸裂的年度佳片,我感受到的是內心最深藏的恐懼

來源見水印

我不想去揣測那個老人到底是故意還是無心,畢竟在沒弄清事實的前提下,敬老還是要做的——這不,連空姐寫的小紙條上,都“敬老”地給他的騷擾行為找了客觀原因。

“年紀大了”。

有人可能不同意,覺得這更像是“壞人老了”。

不管是哪一個吧,有一點是肯定的:

每個人內心都大概率藏着惡意,釋放惡意的,有時是外力,比如時代環境,從過去的文革到現在的互聯網;有時是內力,比如,受挫了躺平了,或者,年紀大了。

的確會這樣吧,因為老了,年紀大了,所以無所顧忌,所以毫不在乎,甚至肆無忌憚。

換成人話就是,不要臉了唄。

我實在不想把衰老和“不要臉”這樣的字眼放在一起,但或許得承認:

衰老,就意味着尊嚴的喪失。

從這部演技炸裂的年度佳片,我感受到的是內心最深藏的恐懼

這不僅僅是外人開始忽視你、可憐你,比如從王老,變成老王。

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在

自我約束力的瓦解。

於是,我們常常看到,一個衰老的人,可以完全活成與自己年輕時截然不同的模樣。

3.

第二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來自一位ICU醫生的分享。

老王是一個多年的慢性支氣管疾病患者,如今已經到了必須插管吸氧才能維持呼吸和意識的階段。按照醫生的建議,與其這樣靠醫療手段強行維持,不如讓老人平靜離開。

但老王的幾個兒子,就是不同意。

理由很多,比如,老王的孫子馬上要結婚了,爺爺哪怕是昏迷着,也要活着看到孫子結婚嘛;

再比如,家裏有條件,不差錢,如果放棄治療,會被其他人説閒話,兒女們不想背上“不孝”的罵名。

以及更走心的,爸爸只有一個,不想成為沒爹的孩子。

總之,

為了維持生命,老王被切開了氣管,就這麼24小時連着呼吸機、躺在牀上無法動彈地苟活着

從這部演技炸裂的年度佳片,我感受到的是內心最深藏的恐懼

故事、圖片出自@許超醫生

“讓我死”。

在漫長的病榻生活中,老王不止一次地對醫生和子女説過這三個字。

孝順的子女,如何會讓老王就這樣離開。

這個故事裏最微妙的一個細節是:

老王的大兒子,非常孝順,會跟醫生説,“我們有經濟能力,總要讓老爸多活一天是一天”。

同時,他也會跟醫生説,

“但是我將來老了,一定不要這樣。”

有人覺得這是中國式親情的悲哀,社會傳統對人的扭曲和異化。

在我看來,這就是加了道德光環的極度自私。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始終沒有學會如何面對衰老,以及,如何面對死亡。

從這部演技炸裂的年度佳片,我感受到的是內心最深藏的恐懼

結語

衰老,會改變一個人,更會改變一個家庭。

直到改變一個社會。

想起一個月前的三月中旬,看過一個新聞上了熱搜:

延遲退休改革原則確定。

具體來説,就是延遲退休將是漸進式的,每年延遲幾個月或每幾個月延遲1個月。政策實施後,退休年齡線會慢慢往後推。

有評論寫,到90和95後,怕是要幹到70歲才能退休吧。

其實在全世界,老齡化都是個大問題,人口出生率持續下滑,就意味着年輕人在退休金上,註定是多交少領。

一想到自己的晚年,很可能是70歲還在超市收銀、或者開滴滴拉客,心裏反倒釋懷了一些。

至少,到時候天天忙於基本生計,誰還會去想什麼尊嚴不尊嚴的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89 字。

轉載請註明: 從這部演技炸裂的年度佳片,我感受到的是內心最深藏的恐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