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輩當自強”彈幕湧現,《覺醒年代》引發年輕觀眾“催更”
▲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歷史節點,《覺醒年代》為國產劇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精品力作。(劇照)
有一部劇,情節進展到高亢處,“吾輩當自強”的彈幕會同時湧起,整齊劃一的鋪屏效果十分震撼。也是這部劇,它在微博上擁有專屬超話,有網友曬追劇筆記,遇上排播調整時還會被“催更”,與年輕人“為偶像打call”的方式無異。依然是它,不僅在豆瓣上從8.3分一路攀升到了9.0的高分,還出現在課堂,被推薦為學黨史的課外參考。
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理想照耀中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電視劇展播”重點劇目,43集連續劇《覺醒年代》在央視等平台的首輪播出漸近尾聲,但仍有新的“劇粉”不斷慕名而來,加入追劇大軍。在幾乎每天都有各平台主打新劇開播的環境中,它締造了難得的“肅穆”景觀:人們沉浸其中,與百年前的人物共情,隨他們思考時代命題、體悟初心使命。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國產劇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精品力作。
層層遞進的思想覺醒,生動再現百年前中國先進分子的艱難求索
《覺醒年代》有着“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歷史宏觀視野。它從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寫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通過對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歷史進程的描繪,再現了百年前中國先進分子艱難求索救亡圖存之路的歷史畫卷。
若按常規手法,以“硬歷史”來貫穿劇情,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首選。《覺醒年代》獨闢蹊徑,首次從思想和文化變革的角度觀照建黨前史的過程。編劇龍平平將一系列政治事件縫合進20世紀初精神文化的流變中,讓觀眾領悟層層遞進的思想覺醒。
開篇,北洋政府被日本脅迫簽署“二十一條”賣國協定,激起了無數愛國人士和先進青年的憤慨。為舊中國謀出路,路在何方?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重新思考國家積貧積弱的根源,形成了新的認知,那就是民智不開、民力未發。於是,“民主與科學”被主張,新文化運動如滾滾春雷,新青年們在文化上覺醒了。五四運動爆發,愛國學子走出象牙塔、跳出紙上談兵,達成了行動覺醒。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徹底引發了思想覺醒,其結晶就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文化、行動、主義直到徹底的思想覺醒,《覺醒年代》通過對《青年雜誌》的創辦、白話文與文言文之爭、五四運動、李大釗在南方和北京長辛店勞工階層的調查研究等典型事件施以濃墨重彩,勾勒出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歷史邏輯——只有知識分子、愛國青年的覺醒還不足以改變舊中國,唯有最廣大的工人、農民的覺醒,才能真正喚醒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
塑鮮活人物,在以文為緣的羣像譜中看見道路越發明朗
闡述思想的流變,“人”是最重要的載體。談論《覺醒年代》,許多年輕人説“歷史書中的人物活了”。
人物之“活”,首先在於羣像飽滿。該劇不僅首次將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追求真理的過程正面清晰地展現出來,還在恢弘畫卷裏,讓近百位風雲人物攜帶那個時代的烙印粉墨登場。其中當然有在新思想影響下率先覺醒的青年英才,有上下求索救國良方的知識分子領袖,同樣也有在近現代中華文化史中留下雪泥鴻爪的名流,連晚清遺老、頑固守舊的儒學大家等也有一席之地。他們激進或保守,而劇情正是通過眾人的唱和、交鋒、實踐,推演出真理的求索過程。
人物之“活”,還在於以文為緣的“真”。《覺醒年代》的一大藝術特點,是將劇中的出場和典型台詞,與他們自身的著作緊密結合。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宣傳新思想、提倡白話文,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蔡元培在北大的就職演説,辜鴻銘作《中國人的精神》演講,周樹人目睹“人血饅頭”事件……凡此種種,無不是他們真實思想觀點的形象化表達。
人物之“活”,更在於“獨一無二”。創作者在以文、以思想概括人物的基礎上,還賦予了他們鮮明的獨特性。比如陳獨秀,他既是於“危樓”播撒傳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文化鬥士”,也是一邊與延年喬年兩兄弟彆扭置氣、一邊牢記兒子愛吃炒花生和南瓜子的傲嬌父親。比如蔡元培,能以雅趣自居陶然賞雪,也能放下身段招賢納士,更會在民族危亡之際發出“捍衞主權,拒籤和約”的振聾發聵之聲。劇作精準把握住了人物各自的學問、立場、性格,觀眾便能借此記憶點,在以文為緣的羣像譜中看見道路越發明朗。
高揚理想之幟,借“青春擔當”訴説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在《覺醒年代》中,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趙世炎、陳延年、陳喬年等人都還稱不上絕對主角,他們還是一批沐浴在新文化雨露中成長的新青年。但導演用極具詩意與感染力的鏡頭語言,塑造出了一羣意氣風發、精神篤定的青年才俊。劇中的他們常常一身白衣,清澈又勇毅的形象讓觀眾們相信,這些從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成長起來的青年,終將走上革命道路,成為改造舊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直到推翻三座大山,創建一個新中國。
許多觀眾都對毛澤東在劇中的一幕幕念念不忘。他的登場是在風雨飄搖中發足狂奔,唯獨用臂膀護着的《新青年》雜誌安然無恙,有網友感慨,“他自風雨和苦難中而來,蹚過民不聊生的世道,理想如光般耀眼”。他在雨中慷慨陳詞,“文明其思想,野蠻其體魄”,彈幕中人們會互相提醒,“這是《體育之研究》”。怕影響室友休息,他在路燈下讀書,偶遇陳延年兄弟,劇外的年輕人稱他們為“早期中國共產黨的‘青春擔當’”。而當青年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裏挑燈夜讀《共產黨宣言》的片段,與李大釗探討“真理與道德之差異”,兩人又在一天一地的書籍裏扛起木梯時,彈幕裏刷出了鏡頭的弦外之音——他們即將扛起中華民族的復興之梯。
進入到五四運動的劇情之後,《覺醒年代》又添加了許多“名場面”。李大釗在長辛店車間發表演講,號召工人們團結起來,“誓死保衞中國主權”;陳獨秀一夜未眠,在醫院裏寫出《山東問題與國民覺悟》一文;湖南和天津學聯相繼效仿北京《每週評論》,創辦《湘江評論》和《天津學生聯合會報》,毛澤東、周恩來分別擔任主編。愛國之志不僅點燃了劇中的民眾,也從戲裏延伸到戲外,感染着無數觀劇人。
有觀眾評價,每當前進的道路又往前一步,每當新青年們出現在鏡頭中,“每一幀畫面都充滿了希望”。導演張永新表示:“我們今天生活在和諧安定的社會中,要知道背後是什麼樣的人一代又一代付出。我們有責任將先輩們的熱血與理想,堂堂正正並滿懷深情地表達出來。”他希望,劇中呈現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青春擔當”,能讓年輕觀眾從他們高高揚起的理想中看見歷史、看見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也看見自己人生路上奮鬥的座標和嚮導。
作者:王彥
編輯:施薇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