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扶持過不少導演的秦海璐曾説過:“《鋼的琴》是略為特殊的一部,因為這是張猛導演的第二部作品,團隊也更加國際化專業化,所以成片效果會比較好。”
當時拍攝《鋼的琴》時,劇組一度缺錢到停止進度,最後是作為女主的秦海璐掏錢才讓影片順利完成。而她的這個舉動,不僅實現了導演的夢想,更是讓演員王千源成為了東京電影節上的新科影帝,近10年來的華語影帝。
如果當時她選擇放棄,或許很多人的命運都發生了改變,人生最困難的,莫過於選擇。當時在拍攝這部電影時,王千源其實已經接了另外一部戲,片酬也拿了,十幾套服裝也都準備好了。但《鋼的琴》卻因為資金問題從原來定好的30天變成了60天,經過一番思慮後,他選擇了退掉片酬,繼續等繼續演《鋼的琴》。儘管獲獎並沒有讓王千源真正爆紅,但卻讓更多的人認識了這個臉長腰長,渾身散發着陽剛之氣的實力派演員。
1972年,名為“王緊”的他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的一個文藝家庭,父母都是遼寧藝術團的話劇演員。雖説從小耳濡目染,但那時的他對藝術並不感興趣,一心只想當服裝設計師。未能考上高中的他最終進入了職業高中,學習起了裁縫專業。
在職高學習的那一年,讓他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新的感悟,他不想永遠待在車間,坐在辦公室渡過一輩子,他想飛得更高更遠,他決定繼續考大學。
結果,想學的美術和服裝設計都沒考上,倒是作為備選的表演考上了,考上中央戲劇學院那年,已經改名為王千源的他剛好21歲。王千源運氣不錯,很快就接到了自己的第一部戲《贏家》,劇中他飾演的是一個沒了胳膊的殘疾人。為了更好的表現出人物的堅韌,他提前在宿舍練習用嘴繫鞋帶,足足練了20來天,速度快到和正常人沒有差別。
王千源對角色的鑽研和認真讓導演對他很是讚賞,期間因為失誤,導致這部分影像丟失,為了保留這個珍貴的鏡頭,導演重新搭景,重新拍攝。
這也讓王千源第一次體會到,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會被看見。上學期間,王千源參演了一些角色,雖然都是小配角,不過在他眼裏,從來沒有角色大小之分,詮釋好人物就是他最大的任務。
畢業後,正準備好好演戲的王千源卻被分配去了兒藝,平常主要扮演風,樹,太陽,山等大自然,對於一心想施展拳腳的他來説,甚是失落。揣摩了4年的人物表演,結果什麼用場都沒派上,眼看着同班同學紛紛外出拍電視電影,王千源別提多着急。
迷茫無措的那段時間,他還開過飯館,有時候還送餐去學校,遇到保安都覺得不好意思。懷才不遇的感覺讓他對待這份工作一點都不上心,有時臨到上台前,他還跟別人聊天抽煙,能拖就拖。
直到有一次他們去某特殊兒童小學演出,結束時,小朋友們哭着喊着問他們“什麼時候還來表演?”王千源被眼前的場景給震驚了,他第一次體會到了被觀眾需要的感覺,也是從那次開始,他決定要演好每一場戲。
在遇到《鋼的琴》之前,王千源大多飾演的都是配角,或許是裁縫的那幾年學習,讓他學會了做事細膩周密的特質,讓他總是能從細節點處理好每一個小人物。對於當時演戲的處境,王千源説:每次演戲都要考慮很多,又要演得好,又要有職業道德不能搶戲,又要有演戲的氛圍,又要以大局為重。
連金星對評價他説:王千源雖然演的是配角,但只要他參演的作品,觀眾都會因為他忘記誰是主角。”經常和他合作的導演楊亞洲也説:王千源就是個“混兒”,百搭,缺啥他就能演啥。
2010年,王千源以評委會全票通過的成績,獲得了第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影帝,憑藉《鋼的琴》他還獲得了其他重要獎項的提名。但這部質量評價口碑都很好的文藝片,卻沒有獲得很好的票房,王千源也沒有真正的爆紅起來。
不過紅不紅在他看來,也是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每個人都有福報,有的人紅得早,那是福報來得早,他紅得晚,説明福報來得晚。儘管他始終沒有爆紅,但行業內的很多人對於他的演技甚是認可,他作為演員的自我要求成了行業的典範。
王千源是個體驗派的演員,他的表演都是自虐體驗型,體驗生活是完全解讀角色的重要手法。在拍《解救吾先生》時,為了體現人物的特徵,他7天沒洗頭,呈現出頭髮又油膩又酸臭還粘呼,就為了開拍就能進入角色裏面。
為了讓角色呈現出“皮包骨”的狀態,他提前3天不喝水,開拍前10小時去蒸桑拿,把僅有的水分都給榨乾了。為了貼合角色本身,他願意去琢磨,即使有時候想出的方案被否定,但他依然樂此不疲,就為了創造出角色更多的可能性。
不管是早期的《三七撞上二十一》,還是後來的《太平輪》《黃金時代》《繡春刀》,又或是最近的《八佰》《在劫難逃》,王千源始終堅持着自己對於角色創作的堅持,用其細膩樸實的表演風格,詮釋出大大小小不同的角色。憑《鋼的琴》獲獎,王千源已在這條表演道路上打拼了16年,而離《鋼的琴》獲獎,也已經過去了10年了。
王千源始終堅持着“在這個大千世界,萬物都能生根,凡事都又源頭”的理念,在表演行業裏兢兢業業,不忘初心,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