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令人眼前一亮的《流浪地球1》被盛讚“打開國產科幻的大門”。
4年後的如今,特效、劇情更升級的續作則讓網友給出更高的評價:
國產科幻終於可以比肩好萊塢了
值得一提的是,被網友戲稱為“小破球”的《流浪地球2》在海外反響也不俗。
登陸北美院線後,該片首周雖僅在142家影院上映,但卻強勢衝入週末票房前十。
而影片口碑,也持續走高。
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新鮮度達到了79%,而爆米花指數更高達97%。
作為一部內地出品的電影,能在外網獲得這樣的口碑算是難得的。
但遺憾的是,與市場好評形成鮮明對比,一些西方媒體卻選擇對《流浪地球2》集體開噴。
《紐約時報》就直接撰文開噴;
該報指責《流浪地球2》不少情節脱離現實,甚至不客氣地表示“月球核爆”情節很愚蠢。
在該報以“流浪地球2:浪得太遠”為標題的文章,他們的總結語把小破球批得一無所有:
它失去了前作的所有樂趣,只提供近3個小時的複雜故事線,以及不成熟的主題。
而另一家名為《Common Sense Media》的媒體,則從意識形態入手,加入批判大軍:
片中有一種強硬的民族主義在作祟,讓人感到厭煩
事實上,這些歐美媒體的批評經不起推敲。
比如,所謂的“失去前作樂趣”;
《流浪地球2》中,劉培強與師父張鵬的劇情前期就充滿着十足笑點,而與女主韓朵朵的戀愛部分也有着十足趣味。
相比前作,娛樂性情節其實並不少。
再比如,被批評“民族主義”堆積以及“月球核爆”情節脱離現實。
這裏,我們可以反向舉例,歐美大片類似情況只多不少,且更誇張。
美國科幻經典《獨立日》,就有着美國式民族主義的味道。
該片的背景設定,未來世界人類面臨外星人入侵的生存危機。
但貫穿全片,卻充斥着各種“美國人救世界”的英雄主義劇情。
更誇張的是,情節裏甚至出現美國國慶日被設定為人類獨立日的情節。
小破球的“月球核爆”在《紐約時報》眼裏是愚蠢的,但科幻神作《月球墜落》裏關於月球隕落等設定,卻沒有太多人有異議。
這雙標的視角,可謂極為鮮明。
而在青石看來,這次的美媒如此着急開噴,固然有傲慢基因作祟。
但本質上,則有着以下四個直觀的原因。
原因一:《流浪地球2》特效展現出全球大片的氣質,有人慌了相比前作,《流浪地球2》在特效上有着質的升級。
而這,也體現在好萊塢大片級別的視覺觀感。
不誇張地説,所有你能在好萊塢想到的科幻畫面,咱小破球這裏都有。
好萊塢常見的炫目空戰,咱有!
劇情前20分鐘,就出現恐怖分子出動無人機戰鬥羣的畫面。
隨後,上萬架無人機漫天飛舞“擠滿”天空,與殲二十在空中酷炫對戰。
這炫目畫面令人看着很是過癮,隔空就能感受到經費在燃燒...
好萊塢推崇的壯觀大場面,咱有!
這一邊,是方舟號空間站高速墜落的壯觀場景;
當這天空中的龐然巨物轟然倒塌時,細節化的刻畫頗為出色,讓人眼睛一秒都不想眨。
那一邊,則是各種災害的還原;
無論是海面暴漲後的洪水滔天,還是隕石墜落時的火光遍地,都以畫風鮮明的方式呈現着災難的恐怖。
這一幕幕場景,讓人彷彿有了《2012》等災難大片的即視感。
甚至,好萊塢還沒完整實現的科幻場面,咱也有!
比如,作家阿莫洛夫筆下連接空間站與地球的太空電梯,就在《流浪地球2》中得到更完整、細節化的影視化呈現。
靜態角度看,其細節構圖完全經得住推敲。
動態視角里,太空電梯那如流星般飛速運行的畫面,也同樣極為壯觀。
顯然,小破球已展現出匹配自身想象力的特效水平;
相比於尚有瑕疵的前作,這次的小破球打了一場更漂亮的仗。
但值得玩味的是,流浪地球兩部作品上映前後,美媒的評價有些不一致。
對於與歐美頂級特效尚有差距的《流浪地球1》,《紐約時報》當時給出的評價很有“格局”:
在太空探索領域,中國電影是後來者,但很快,這種局面就要改變了。
言談舉止間,該報以一種“前輩”姿態歡迎中國科幻的進步,看着似乎很有氣度。
但在《流浪地球2》如今上映,看着小破球進步的特效,《紐約時報》的氣度卻不見了。
4年後再度點評小破球,該報不僅忽略了特效優點,更通篇指責片子的各種不足。
不得不説,青石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紐約時報》那藏不住的酸臭味。
02、《流浪地球2》理論邏輯更嚴謹,有人酸了科幻電影作品裏,想象力的發揮相當重要。
但在發揮想象力的同時,若沒有理論邏輯支撐,劇情只能變得虛浮。
而《流浪地球2》中,則沒有類似的擔心。
首先,“流浪地球”的想象,有着科學理論依據;
為了讓片中科幻場景更令人信服,劇組這次請來20餘位科學家組成顧問團隊,各種參與片中科幻設想。
包括劇情裏太空電梯的合理性和地球停轉的60小時制,這些院士們均做過科學推演。
更誇張的是,科學家們甚至為此各種吵架,一度讓導演“插不上嘴”。
在這羣學者們越吵越清晰的科學邏輯下,小破球的理論依據也愈發清晰。
貫穿主線,人類的“流浪地球”計劃顯得很全面。
從前期行星發動機的可行性驗證,到試驗“移山計劃”等項目,甚至是後續互聯網根服務器重啓和月球坍塌計劃的執行,
導演組在保護影片想象力的同時,用科學依據推演未來世界的合理性,讓人感受着那份“真實感”。
其次,《流浪地球2》的想象,還通過現實原型“放大”。
不少影片中的科幻項目,實際上是來自於生活。
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外骨骼機器人,就是現實中已出現過的科研項目。
該機器人不僅已出現在航空、礦產開發等領域,未來還將投入商用。
片中具有主觀意識的量子計算機MOSS,看上去離我們很遠,
但實際上,現實中也有了量子計算機的初步雛形...
而其他的,細化到PV6根服務器、同聲翻譯耳機,也均在現實世界有參照原型。
導演組用科學理論填充劇情,還在一個個劇情主線上審慎細節邏輯。
燒腦如MOSS線,前期各種劇情緊密鋪排,促成了片尾“彩蛋”對量子計算機MOSS的形象反轉,邏輯線也都能一一吻合。
細節如小女孩丫丫人物線,細化到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衣服圖案的區別,都體現着劇組的用心。
相比之下,不少美國大片卻在給“想象力”安上了翅膀的同時,忘了留個起落架...
《速度與激情8》裏,汽車開上太空的離奇情節就是典型。
在毫無依據的設定下,主角團的汽車不僅開上了太空,甚至還與衞星相撞後安然無事...
相比於一些美式爆米花大片邏輯嚴重BUG,美媒對《流浪地球2》的這份苛責不僅毫無理由,更顯得他們更酸。
03、《流浪地球2》內核基調更深遠,有人急了觀眾傳統印象中的歐美大片,常常伴火花帶閃電似的觀影爽感。
為貼合這種爽感,主角往往有超乎想象的人生境遇。
他會是各種吃喝不愁、左擁右抱美女的人生贏家,也會是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英雄。
有牀戲,有槍戰,有奇遇,總之,怎麼爽怎麼來。
而這,也是美國大片裏典型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
但相比而言,《流浪地球2》內核則明顯有區分。
不同於美式爽感,小破球的內核追求不在於“爽度”,而在於情懷。
首先,是展現在一個個人物身上的“中國式理想”。
比如,男主劉培強的“浪漫”,就體現在為親人付出一切的決心;
劇情裏,為給家人爭取到地下城名額,劉培強選擇報名當宇航員。
儘管這樣付出的代價,是自己將命運交給未知的浩瀚宇宙,並可能至此與親人聯繫不上。
但為了家人的安危,男主還是義無反顧地加入航天計劃。
男二圖恆宇的“浪漫”,則體現在真切的父女深情。
在女兒丫丫因車禍離世後,圖恆宇把對愛女的思念寄託於數字生命計劃。
每當工作閒暇,該角色一有機會就打開電腦與“數字丫丫”互動,眼神舉止一副温情老父親姿態。
在劉德華的真切演繹下,這份親情尤為觸動人心。
李雪健飾演的周喆直,則詮釋着家國大愛的“浪漫”;
在人類面臨危機仍在內訌時,這位外交官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振聾發聵。
而那段以“人類骨頭”勸説團結的演講,更讓整部影片格局提高不少。
對比於各種直線條的美式英雄,《流浪地球2》的中式浪漫後勁更足,更讓人有深遠感受。
其次,《流浪地球2》的內核亮點,還展現在通篇散發的史詩氣質。
對比於以個人為主的美式英雄大片,《流浪地球》的英雄是羣體性的。
每個角色都在自己的劇情裏逐漸成長,併為拯救世界出一份力,這一個個人類英雄羣像戲,也組成了一出地球史詩。
比如男主劉培強,就完成突破“家庭小愛”的情懷。
角色前期只是個參與培訓的年輕宇航員,生活中有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原本並沒有計劃要“拯救地球”...
但當他親眼目睹地球危機時,也當他不得不為家人爭取地下城名額時,他的身上燃起一股責任意識。
隨着劇情流轉,角色毅然接過航天重任,也毅然完成從“普通人”到“航天英雄”的轉變。
男二圖恆宇,則將對女兒的思念和自身的科研職責,通過“數字生命”的方式結合起來。
最開始寄望於數字生命拯救女兒,圖恆宇的形象令人同情,也令人淚目。
但在地球危機關頭,圖恆宇卻也選擇轉變觀念,用數字生命的方式參與拯救地球。
同樣完成從小愛到大愛的轉變,圖恆宇的角色弧光也發生明顯變化。
不同於歐美的個人英雄主義,《流浪地球2》呈現的是集體主義情懷,一個個英雄組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
最令人淚目的,則是片尾在執行有去無回的核爆月球任務時,來自各國50歲以上老兵主動出列,將生的機會留給年輕人。
這出十分催淚的情節,更為影片增加悲憫氣息。
就像網友評論的那樣,整部《流浪地球》不僅刻畫一個個出彩的羣像戲,也拍出了一部事關地球歷史的“地球往事”。
04、格局更長遠,有人怕了在《紐約時報》對小破球的批評中,“民族主義”是個刺耳的指控。
在他們的觀點裏,似乎《流浪地球2》的存在是為了突出中國民族主義的宣傳。
但實際上,美國影評人看低了小破球的格局,
首先,《流浪地球2》並沒有像美式大片一樣“矮化其他國家”。
相反地,作為配角的各國“英雄”各個出彩。
比如,那位令人又笑又哭的俄羅斯宇航員諾夫。
前期劇情裏,諾夫是一個可愛憨厚的小老頭形象。
但在核爆月球的劇情裏,角色為了人類命運義無反顧、決意赴死,這份慨然姿態也令人動容。
其他角色裏,包括阻止反叛組織破壞空間站的逗趣黑人小哥、參與月球核爆的巴西等國宇航員,也都給我們留下一定印象。
其次,《流浪地球2》也沒有給“中國主角”逆天光環。
相反地,他們沒有一人有獨自改變世界的能力,而是以參與者身份加入地球自救。
包括以團結型發言穩定人心的周喆直,在關鍵時刻用數字生命解決根服務器問題的圖恆宇,以及帶領各國50歲以上飛行員執行“死亡任務”的宇航員張鵬。
他們都有自己能力的不足,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裏,他們也為自己的家園做到了全部。
其三,對比小破球的格局,外媒影評人更顯雙標。
回看整部《流浪地球2》,編劇沒有刻意矮化某國形象,對中國角色的形象也沒有過分誇大。
但相比而言,不少歐美電影裏,卻出現“唯美獨尊、捧一踩一”的姿態。
《獨立日》裏設定其他國家一起過“美國國慶”的設定,就感受着美國人的傲慢。
科幻片《環太平洋》中,則體現着美國影人的隱隱“小心機”。
劇情裏,在大半個戰場是在中國香港的背景下,美國機甲各種高光秀操作,能力值各種爆表。
但當代表中國的機甲在自己的主場香港出場時,不僅要三人同時才能開機甲,且機甲出場3分鐘不到就被“秒了”。
雙方的戲份對比懸殊,實在很難不讓人猜測些什麼。
對於一些中國網友的異議,美國媒體則異常統一地對《環太平洋》的戲份問題保持緘默。
但到了《流浪地球2》這裏,美媒又開始開麥抨擊。
不得不説,外國人雙標玩得很6。
總的來説,無論是特效水準還是劇情內核,《流浪地球2》都達到了不輸好萊塢大片的水準。
而雖然美國影評人不懷好意各種看衰,但市場口碑卻給出最真實的回答。
自《流浪地球2》北美上映後,僅3%的差評顯現影片口碑。
而評論區裏,更是擠滿外國友人的好評留言。
這位名為約翰尼-英格拉姆的網友,就盛讚《流浪地球2》刷新了同類片天花板:
出色的視覺效果,引人入勝的敍事,令人信服的理念和細節,以及普世的人類價值,這部電影將同類型影片天花板提高了一個層級。
如果你能放棄對中國電影的刻板印象,那麼《流浪地球2》絕對值得一看。
而這位名為蒂姆-伊亞克的網友,則直接為《流浪地球2》開懟影評人:
關於這部電影的一些科學理念,我看到人們並非100%滿意,包括太空電梯、水下服務器等等。
嘿!得了吧!一些漫威電影的情節出現時,你們可什麼話都沒説,即便是硬核科幻片,也會有一些遠離現實的概念,但這些人居然覺得“噁心”?
至少,對我來説,他們的反應是不合理的。
緊接着,名為伊坦的網友也給出類似觀點:
一些評論家認為電影有些部分過於強調民族主義,我認為這言過其實了。似乎這更多是他們對中國的刻板印象造成的,而不是電影本身的意識形態。
甚至於,還有網友意猶未盡,喊話快點出個導演剪輯版。
這位名為奧登-庫瑪的觀眾就留言表示:
我已經為了這部神作進了2次電影院。
第一天看IMAX,但不走運的是,我錯過了片尾彩蛋。為了彌補遺憾,第二天我買了4DX版本的票。
導演説為了讓電影縮小成3小時,他得刪減80分鐘內容。
我認為這不完整了,如果能在流媒體重新呈現這80分鐘內容,我相信故事會更完美。
顯然,美媒對《流浪地球2》的嗤之以鼻,不影響小破球打開國際市場,成為中國科幻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而這,自然也讓人們將小破球視為國家驕傲。
先有官媒的主動宣發;
小破球熱映期間,包括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紫光閣等在內的多家官媒均上陣打CALL。
他們不僅從影評角度進行稱讚,還從戲外進行科普,各種話題發散應有盡有。
其次,則是各種科研“國家隊”的主動下場,表達對小破球的支持。
中國石油、中國航天等集團紛紛隔空喊話:“你們儘管想象,我們負責實現。”
整整齊齊的國家隊排面,可謂給足了《流浪地球2》面子。
事實上,小破球的成功,對國產電影工業化也有着重要意義。
相比於其他高投資影片將大頭的片酬分配給明星,小破球則將資金投入到道具、擴大團隊規模等項目。
而這,集中體現在足足做出的95000個道具,也體現在超過1000人的常務團隊規模,這也是國產電影歷史上首個常駐人員破千的劇組。
細化到細節,包括每個特效鏡頭的營造拍攝,郭帆劇組甚至都給出瞭如果工業產品一般的具體標準。
導演郭帆就透露,自己就有過一個特效鏡頭修改249次的情況。
顯然,在《流浪地球2》的製作背後,藏着的是一份中國影人樸實的“工匠精神”。
不得不説,國產科幻乃至國產電影的進步,需要更多的“小破球”。
當別有用心的外國人“酸得越厲害”時,也就越顯得我們的進步與成功。
加油吧小破球,走自己的路,讓別人酸去吧!
青石電影 | 樂樂德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