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視頻自制電視劇《摩天大樓》改編自同名小説,以摩天大樓住户鍾美寶意外身亡開篇,以一對警察師徒追查兇手為推動力,逐個串聯起與美寶聯繫密切的不同人物,並從中展露當代女性可能遭遇的多重困境。
從類型上看,這部劇屬於女性情感懸疑短劇。性別議題、懸疑反轉與短劇模式,無不貼合近年國產影視劇的潮流趨勢,因此這部劇的豆瓣評分達到8.1分(超過16萬人參與評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如果只從順應潮流的視角解釋此劇的良好傳播效果,還是很不夠的。僅以2020年為時限,主打女性懸疑題材的已有《危險的她》《不完美的她》,同檔期還有優酷懸疑劇場推出的《白色月光》,但這三部劇的完成度與口碑都不及《摩天大樓》。那麼,《摩天大樓》到底是如何講述女性故事的,其中又有哪些經驗與不足呢?
懸疑為表,議題為裏
令追劇者欲罷不能,甚至樂意付費解鎖結局的原因,無疑是這部劇強烈的懸疑感。8個單元故事、13個人物視角,它們對美寶的描述時有矛盾,半真半假。一座羅生門式的敍事迷宮就此搭建,從而無限拉高了此劇的懸念值,觀眾區分真假、一探究竟的慾望被撩撥起來。套用推理小説的分類標準,此劇前半部屬於“本格推理”,後半部屬於“社會推理”。換句話説,前半部負責“挖坑”,鋪墊細節、連環推理,而後半部負責“填坑”,轉而從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挖掘命案之成因。
許多劇評正是從懸疑推理的角度加以解讀,發現故事邏輯存在不少漏洞,甚至不乏爛尾的質疑。但實際上,該劇的重點並不在此。類似於日劇《輪到你了》《緊急審訊室》的“劇本殺”——懸疑與不斷反轉——只是講故事的“工具”,抑或為了抓牢觀眾的敍述方式。對比小説原著,便會發現最大的改編,就在於懸疑主線的確立,從而令整個故事更具可看性與吸引力。不過,不管是作者本人,還是劇作製作團隊,都對懸疑形式致力承載的社會性別議題更感興趣。設置議題與輸出價值觀,才是首要追求,而非造就一個無懈可擊的邏輯鏈條。
原生家庭、完美受害人、重男輕女、職場歧視、家暴、PUA……這些社交媒體上熱議的當代女性困境,幾乎被該劇“掃射”殆盡,而女性議題中的暴力面與壓抑面,又非常適合用懸疑推理的形式來表達。為了承載這些“無死角全覆蓋”的女性議題,可以部分地犧牲懸疑的合理性。比如説,鍾美寶作為“極美好”與“極悲慘”相結合的符號人物,從小便遭遇母親與繼父帶來的原生家庭之殤,至死都難以擺脱。在大結局中,為將謀殺罪行落在繼父頭上,只能強硬地安排有人在通風管道中偶然拍到了繼父的行兇場面。而飾演該角色的演員都對這一劇情走向感到驚訝。這一情節安排,十分典型地説明了該劇“懸疑為表,議題為裏”的自覺追求。
社會議題的有機土壤
在《摩天大樓》播出不久前,騰訊視頻主推的年度大劇《三十而已》因為觸及出軌、抓小三等話題,一時間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風光無兩。但該劇可謂“成也話題,敗也話題”,其後期口碑崩盤,便在於對熱點話題的過度投機,從而導致內容製作僵化與性別觀念保守化。
這種“生硬”植入議題的方式,顯然不能滿足當下觀眾的需求。而且,在一個完整的故事中,議題之間過於突兀的“拼湊感”,也將大大減損觀劇的快感體驗。這實則彰顯了當代國產電視劇的生產與消費困境:如果不涉及社會議題,劇作將很難收穫討論度,繼而難成“爆款”,畢竟觀眾的選擇實在太多了;但如若生硬拼貼社會議題,將極易喪失基本的藝術水準。因此,當前國產劇的常見套路,便是投合熱點,努力先將觀眾“吆喝”過來,至於後期走向,則往往落入難以自圓其説、 “高開低走”的局面。
同樣是在劇中植入了大量議題,《摩天大樓》的處理就巧妙了許多。十餘年前,原著作者便居住於摩天大樓中,對這種極其現代化的居住與生活方式頗多感觸,並將之總結為“人的複雜”與“街坊的消失”。用小説中的話説:“巨大的建築,變成劇場剖面……跳躍穿梭於這些大小不一的‘住宅’,立面剖開,光亮亮地,都帶有一種舞台氣息。”而要連接起“劇場剖面”裏的多種人生,必須要有穿針引線的人物。
鍾美寶自不必説,所有人物均與她有關。而她作為摩天大樓底層咖啡店店主,自然能與各路人馬有所接觸。而劇中其他人物的職業則是大樓保安、房屋中介、保姆等等,如同動脈一般,驅動着摩天大樓的運轉。而另一個極端,則是患有心理疾病的美寶弟弟以及她的作家好友,他們的內心都烙印上了現代文明的病症。總之,在摩天大樓的空間場域中,在不同人物的日常交際裏,各種社會性別議題得以自然噴湧。反過來看,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不啻於是複雜社會的微縮景觀。在這個“社會模型”裏,該劇的女性形象熠熠生輝。
“議題化”的潮流與弊端
不過,儘管在議題植入的技巧上頗為成功,但《摩天大樓》過於從議題出發的弊病卻也在劇中有所體現:即觀念壓倒一切,從而導致人物形象的概念化、符號化。劇中最美好的女性形象,無疑是鍾美寶,僅從名字即可看出。按理説,正面講述女性故事,本應朝着豐富、多元、細緻的方向發展。但劇中的美寶,尤其是成年後的美寶,卻在人物塑造上有一絲缺憾。她是那樣美好,彷彿墜落人間的受難天使。原著中美寶有着混亂的私生活,劇集則抹掉“污點”,為美寶打造了非凡的完美形象。
完美的美寶,成了“美”與“正義”的象徵,而其對立面繼父,則是無來由的、集大成的“惡”。他們二人組成了善與惡的座標系,觀眾只需要“懲善揚惡”,完成一道是非對錯的選擇題而已。原著中對邊緣人物的幽微表現,以及美寶之死對於他人生命的悄然改變,都在整飭的戲劇衝突中被刪除了。這種簡化的善惡二元對立,為社會議題的穿插提供了便利,卻也難免脱離實際,喪失了現實與人性的複雜維度。
再者,女性的團結與互助也是該劇的重要議題,當然,這也是近幾年的大熱題材。表現女性共情,當然是對此前大眾文化的重要修正與巨大進步,終於可以正常地、非奇觀化地展現女性共同體。但問題在於,如果抽空現實合理性,硬拗團結互助的“造型”,就難免會被視為討好女性受眾的策略。畢竟,女性是絕對的觀劇主體,也是向他人安利劇集的主力。《摩天大樓》裏,鍾美寶、美寶母親與各自女性好友間的生死互助,無不催人淚下。但相比之下,美寶母親所帶來的女性共同體,建立在人生閲歷的紮實細節之上,美寶所處的女性共同體則難免有些空洞懸浮。在她所處的色彩飽和卻又光線陰暗、充滿歐式風情的房間中,她與女性朋友的故事,更像是一出徹底的幻夢。
此外,必須加以表彰的是,《摩天大樓》的性別觀是多元且平衡的。男警官同樣也會遭遇虛假的性騷擾指控,而所謂的“渣男”其實也另有隱情。兩性之間的關係,並非敵對關係,該劇引領我們重新思考當代社會中兩性各自遇到的挑戰以及彼此溝通的可能性。
綜而觀之, “設定議題”或是 “社會問題劇”,或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國產影視劇的主流生產方式。如何在社會化與藝術性之間尋求平衡,《摩天大樓》已走出了堅實一步,其中的經驗與缺憾同樣值得重視。
作者:李靜 (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輯:郭超豪
責任編輯:柳青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